得道者多助的例子,歷史上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例子

時間 2022-02-25 04:25:10

1樓:楠風吹呀那個吹

【史實和現代事例】

1.周武王姬發伐商紂

2.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3.元末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4.

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5.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2樓:語數教育鄭老師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3、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4、隋末隋煬帝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5、瓦崗軍首領失道寡助,英雄豪傑紛紛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淵(唐)。

6、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歷史上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例子

3樓:匿名使用者

【史實和現代事例】

1.周武王姬發伐商紂

2.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3.元末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4.

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5.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4樓:抬槓鋪掌櫃的

商湯伐夏,周武滅紂……

5樓:匿名使用者

成王敗寇,什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事後諸葛

歷史上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例子?

6樓: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2113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湯伐5261夏桀,夏桀失道寡助4102,商湯1653得道多助 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

3、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西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沒有道義,沒人幫他,陳勝吳廣有道義,有很多人幫他們。 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楊廣沒有道義,各個地方的農民起義,而瓦崗軍有道義,有人幫他們。 5、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元朝順帝沒有道義,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有道義。

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人和的例子

7樓:匿名使用者

紂王嬌奢貪圖美色不停勸阻失道最後滅亡。武王虛心納諫得姜子牙等人幫助取得天下。

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例子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 每個觀點舉例子1或2個,每個例子50多字描述?

8樓:心的距離

得到的多助失道者寡助,可以舉中國共產黨的例子,因為堅持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所以說取得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巨大勝利。

9樓:山高路遠

你好,一般生活之中比較樂於助人的人往往會得到其他人更多的援助,因為你給別人方便,別人也會給你方便。

10樓:筱筱夢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比如說朋友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以舉很多的例子,比如說勾踐

11樓:在珍珠湖摸牌的栗子

得道者多助四道者寡助你,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

12樓:霹靂無敵飛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嗯,實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那麼我們看一下,嗯,在嗯,我國的戰爭,國內戰爭當中,中國共產黨讓他得民心,他關心百姓,得到百姓的使用者啊,所以他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而蔣介石呢,他是民心,他呃在抗日戰爭中訊息框債,所以說他實力明星他就敗了。

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呢?嗯,憂患當中能夠讓人生存發展,比方說張海迪。還有霍金,他們都是在憂患當中,呃,沒有消磨意志,最終取得成就的人。

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觀點的事例?

13樓:若舞飄逸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

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14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語文老師說,最好講的是國民黨反動派的例子

15樓:夢世流燕

中國歷代興衰史,乙個王朝興都是得道,衰則是失道

16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劉備.

失道:周厲王! 烽火戲諸侯1、】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事例

17樓:修改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

3、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西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沒有道義,沒人幫他,陳勝吳廣有道義,有很多人幫他們。

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楊廣沒有道義,各個地方的農民起義,而瓦崗軍有道義,有人幫他們。

5、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元朝順帝沒有道義,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有道義。

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擴充套件資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麼不戰鬥,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18樓:匿名使用者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3.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5.

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8.

抗日戰爭中,國共部隊得道多助,日本侵略軍失道寡助。

舉出一則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結論的事例

19樓:純櫻夢雪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3.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5.

瓦崗軍首領失道寡助,英雄豪傑紛紛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淵(唐)6.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7.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8.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20樓:匿名使用者

用古人或聖人的真實事例來回答

21樓:匿名使用者

抗日戰爭的事例可以說明哈!

古今中外關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2樓:汽車資訊推送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得道。得道是以正義,仁義,信義得到大眾的支援幫助。寡道則是違背道義,而眾叛親離,孤立無援。

楚漢爭霸,項羽兵多將廣,劉邦則士寡糧稀。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 ,最後卻是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只是因為鴻門宴上項羽的心慈手軟嗎?

不是 ,因為項羽他不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從他帳下走了韓信又跑了范增。而劉邦則禮賢下士,籠絡人心,得韓信與張良,也得了軍心。

入關後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得了民心。得了軍心、民心便是得了人和 ,人和則得道,因此劉邦贏了天下。

《孫子兵法》中提到將的五德:智、信、仁、勇、嚴、將帥的智使他有運籌帷幄的能力,而信與仁使他得到了軍與民的擁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儒家倡導以禮治國,此句中的得道就「禮」 ,禮之至道便至。

所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以禮治國,便會得到百姓們的支援與幫助,自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而失去人民的支援就會陷於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公孫丑下》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尖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使國防鞏固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作者在第四段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裡。

這裡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接著又進一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

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後以「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例子,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事例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因為他們是失道者,最後很多國家都站在正義這邊,終將打敗了侵略者。三國時期的董卓冒天下之大不韙,獨斷專行,目中無人。由於他的逆天行徑導致十八路諸侯聯合起來對其討伐。由於貪戀貂蟬,就算是他的義子呂布也對他心存不滿。最終召開殺身之禍。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什麼意思 ?

學校管理制度 拼音 d d o du zh sh d o gu zh 釋義 道 道義 寡 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出處 孟子 公孫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例子 彼以武力為後盾,我以公理為前驅,蔡東藩 許廑父 通俗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事例

金果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 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2 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3 公元前2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