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風箏和紙燈籠的文化特點,紙風箏的文化特點

時間 2022-02-08 07:30:04

1樓:九十九攝氏度

紙燈籠:紅色,喜慶

用紙和竹簡紮成,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豐富的智慧型.

紙風箏:風箏在中國北方稱做"紙鳶",南方稱 "鷂子"。五代有一位名叫李鄴的人,在宮中做紙鳶,引線乘風為戲,並在紙鳶的前頭系上竹哨,放風箏時,風會吹入竹哨,發出如」箏〃一般的聲音,所以取名為 "風箏"。

嚴格來說,有發出聲音的才叫「風箏」,沒有發出聲音的則為「紙鳶」了。

相傳墨子曾用木片制風箏,叫做木鳶,飛三日也不墜落。直到東漢和帝蔡倫發明造紙後的很多年,才開始有紙製的風箏了。

2樓:

清明節有乙個放風箏放晦氣的習俗。

清明時節,碧空萬里,慧風和暢,草木萌發,是放風箏的好時候。放風箏,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但在古代,還包括著一項古老的習俗——「放晦氣」。從而,風箏也成為古代人們節日避邪的一種護身符。

關於風箏的製做以及風箏名稱的來歷還有很久遠的歷史內涵。風箏,以其聲音似「箏」聲而得名。相傳在五代時,有個叫李鄴的人,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掙箏」聲,因而得名風箏。

風箏在我國的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相傳魯班大師曾用木、竹做風箏。《墨子·魯問》中「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是有關風箏的較早記載。紙沒有發明以前,風箏是用木料製成的,形似「鵲」,「鳶」,「三日不下」說明在製作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漢代,出現了用竹製框架,以紙糊、繩牽、放在空中的「紙鳶」。盛唐時期,製造風箏的工藝進一步提高。高驕在《風箏》詩中描述: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到清代,風箏的製作工藝更加完美,並且形成了北京、天津、濰坊、南通四大風箏產地。如今,風箏形式多樣,音響也更加悠揚悅耳。

濰坊市的風箏還飛入了國際市場。近年來,每逢清明節前,便舉行國際風箏會,中外來賓雲集,熱鬧異常。今天的放風箏成為一種高雅的娛樂活動。

然而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極不發達,人們沒有能力抵禦疾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便祈求天賜好運。這種心理表現在放風箏上就是「放晦氣」。人們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認為這樣就可以放走「晦氣」交上好運,達到「消災法難」的目的。

由於放風箏是放晦氣,因而在放風箏時不管風箏如何玲瓏好看,最後都必須剪斷牽線,讓它飛走。同時,放風箏也有避諱,就是人家放掉的風箏不能拾來重放,否則會染上「晦氣」。

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乙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

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

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繫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

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

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鍊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緻,造型新穎,構圖合理。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

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公升力將首部往高空。

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繫結,繫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讚譽。

自2023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2023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中國的燈籠不僅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世界的歷史文明做出突出的貢獻,西半球的國家通過傳教士和外貿的形式,掌握了中國燈籠的製作設計工藝,大大加快了他們的社會發展。對於東方國家的意義就更大了,由於地理條件,亞洲國家和中國在很早時期就通商往來,直接學習到了中國的燈籠文化,就是現代他們的燈籠設計也沒有脫離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影響了整個世界,而在中華文明中燈籠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現代的社會人們基本上不需要用燈籠來照明了,但燈籠的特殊地位依然不減,每逢佳節、婚禮慶典這樣的喜慶日子,燈籠依然是首選。而現在的燈籠從工藝上有了極大的改變,設計上更具裝飾意味,使用的場合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比如廣告。

現在人們對於燈籠的需求有了新的品味,傳統工藝的燈籠是人們收藏欣賞的佳品,中西方的藝術家對中國的傳統燈籠都情有獨鍾,他們不僅喜愛傳統燈籠的造型,並對其精湛的工藝大為折服。而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應該更加熱愛我們的文化,對於祖國文明更加珍惜愛護,保護傳統文化的精髓並使之方揚光大。

燈籠呈現的紅色代表喜慶。

用紙和竹簡紮成,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豐富的智慧型。

紙風箏的文化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紙風箏的文化特點傳統風箏與吉祥寓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型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

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薰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型別,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儘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

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

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 」,「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

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迴轉「萬」字紋樣。

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徵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

「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 」,「双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龍、鳳、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徵,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裡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

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4樓:匿名使用者

紙風箏:風箏在中國北方稱做"紙鳶",南方稱 "鷂子"。五代有一位名叫李鄴的人,在宮中做紙鳶,引線乘風為戲,並在紙鳶的前頭系上竹哨,放風箏時,風會吹入竹哨,發出如」箏〃一般的聲音,所以取名為 "風箏"。

嚴格來說,有發出聲音的才叫「風箏」,沒有發出聲音的則為「紙鳶」了。

相傳墨子曾用木片制風箏,叫做木鳶,飛三日也不墜落。直到東漢和帝蔡倫發明造紙後的很多年,才開始有紙製的風箏了。

紙風箏的文化特點

5樓:250520才

vbnghmvm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

紙文化與紙藝術有什麼區別,藝術紙跟一般的紙有什麼區別

小菜同學 紙文化 最要說的紙的歷史 紙藝術 主要說的紙在功能上發揮出來的美 藝術紙跟一般的紙有什麼區別? 就我去年進入泛太克從事藝術紙的銷售,我個人對於藝術紙的理解是 對於墨水的承載和色彩的表現能力,以及其穩定性和純棉無酸的特點再加上其表面的特殊紋理,以及超長的儲存時間,這幾點就構成了之所以稱之為藝...

灞橋紙 蔡侯紙和藤紙的特點是什麼?(老師佈置的作業啊

灞橋紙 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古紙。出土時,這是一疊紙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 10釐米,最小的有3 4釐米,米黃色。經過反覆科學檢驗,發現它主要是由 和少量苧麻的纖維製成的,也就是說,這是 植物纖維紙 這座古墓最遲不晚於漢武帝時,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

風箏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它有何來歷

最強大腦花 風箏的起源的三種傳說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 樹葉說 二是帆船 帳篷說 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斗笠 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 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