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文化特點的異同?(時間 地點 自然環

時間 2021-08-30 09:32:05

1樓:匿名使用者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2023年左右。

半坡聚落的範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干小房子,其間分布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

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製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

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

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

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製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

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

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陶器的使用在當時佔重要地位,在製作技術上已採用了模制法和泥條盤築法,並逐漸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修整器口器形。半坡遺址陶器上的魚紋圖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魚的人面紋飾最具特色。陶器上還有可能為早期文字的雛形的標誌符號,半坡陶符。

半坡建築已具典型中國建築雛型,出入口朝南,並使用木製框架支撐屋頂,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住房。

半坡遺址為主要的產陶地,在該處曾挖出乙個窯。容器多為手工製作,有時則採用泥條盤築法或模制法。窄底的盆、碗是為典型容器形狀。

容器經打磨,上有壓印裝飾,或黑、灰色的條紋裝飾。主要花紋為幾何圖形,偶爾出現人面圖形。容器邊緣所刻劃的一系列約二十種記號,可能是原始的記事方式。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鎮,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2023年,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公尺,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2023年前。通過2023年和2023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

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撼著整個世界。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公尺,堆積厚度四公尺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中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

三、四文化層儲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遺址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材料。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的大多數探坑中都發現20-50厘公尺厚的稻穀、穀殼、稻葉、莖桿和木屑、葦編互動混雜的堆積層,最厚處達80厘公尺。稻穀出土時色澤金黃、穎脈清晰、芒刺挺直,經專家鑑定屬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秈混合種,以秈稻為主(佔60%以上)。伴隨稻穀一起出土的還有大量農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還留著殘木柄和**的藤條。

骨耜的功能類似後世的鏟,是翻土農具,說明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已進入「耜耕階段」。當時的稻田分布在發掘區的北面和東面,面積約6公頃,最高總產為18.1噸。

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範圍內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遺跡,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遠遠望去,密密麻麻,蔚為壯觀。建築專家根據樁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公尺以上,進深6.4公尺,簷下還有1.

3公尺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乙個大家庭住宿。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

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板,做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梁、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席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通過與樁木綁紮的辦法樹立的。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古人稱為干欄式建築,它適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地理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今天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農村還可以見到此類建築。

建造龐大的干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複雜,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 河姆渡遺址塑像2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農業起源表明人類社會從單一的攫取式經濟開始向生產式經濟發展,這一轉變拓展了食物**,為人類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所以在人類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的發現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而且起源地不會只有1個的多元觀點,從而極大地拓寬了農業起源的研究領域。河姆渡遺址人工栽培稻穀的發現說明農業不是哪個聖人發明的,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結果,從而有利人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史觀和群眾觀念。

2樓:匿名使用者

訶姆渡居民種水稻,半坡居民種粟

訶姆渡居民住干欄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地穴式房屋半坡居民燒製出紅褐色的陶器叫彩陶

訶姆渡居民是2023年前的,半坡居民是2023年前的都使用弓箭,射獵鳥獸,製作骨器和陶器

相同點 我國南北方土地肥沃;學會了飼養家畜;學會了種植莊稼;開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能製作陶器;使用磨製石器.

不同點 半坡位於黃河流域 在北方氣候溫暖,較乾燥適合種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位於長江流域,在南方,氣候濕潤,適合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幹攔式房屋.

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化被後人稱為「農耕文化」,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古代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農耕

3樓:震哥刷粉團

a試題分析: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古代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農耕文化的主要特點有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建築房屋,過定居的生活;飼養家畜;種植農作物,但他們沒有成熟的文字,故選a。

點評:關於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學生還要掌握兩者的一些不同點:半坡人發源於黃河流域,河姆渡人發源於長江流域;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居住干欄式房屋;半坡人種植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

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區別

4樓:

1、時間不同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距寧波市區約20千公尺,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2023年前)遺址。

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公尺。

2、自然環境不同

半坡遺址位於黃河流域,在北方氣候溫暖,較乾燥適合種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位於長江流域,在南方,氣候濕潤,適合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幹攔式房屋。

5樓:悠行專用

糧食作物不同:河姆渡部落主要種植水稻,半坡部落主要種植粟。

房屋的結構不同:河姆渡部落為干欄式房屋,半坡部落為半地穴式房屋。

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河姆渡部落位於長江流域,半坡部落位於黃河流域。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乙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仰韶文化。

6樓:暮光之血城

乙個是南方的,乙個是北方的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有哪些異同點

河姆渡居民種水稻,半坡居民種粟 河姆渡居民住幹欄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地穴式房屋 半坡居民燒製出紅褐色的陶器叫彩陶 河姆渡居民是7000年前的,半坡居民是6000年前的 都使用弓箭,射獵鳥獸,製作骨器和陶器 相同點 我國南北方土地肥沃 學會了飼養家畜 學會了種植莊稼 開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能製作陶器 ...

玉琮是哪個遺址出土的文物A 半坡B 河姆渡C 良渚文化D 馬被人

虎賁 名稱 玉琮 類別 玉器 年代 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 良渚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 現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下列氏族公社人類遺址中,地理位置最東的是 a 山頂洞人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半坡原始居民 d 父系氏 對於良渚文化的理解 半坡3圖中,有效的歷史資訊說明了什麼? 半坡人已經開始開始種植粟 ...

半坡遺址的總體概述

悠悠 h婌 1953年春,西安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發現彩陶,考古訓練班又在滻河東岸半坡村附近發現一處類似遺址的遺跡。在河岸台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層 紅燒土層 紅燒土 灶坑和灰坑,以及夾雜在灰石中的骨製斧 錛 刀 笄 針等各種工具 用具。又在一口雙桶灌溉井的井壁的堆積層中挖出乙個完整的小型陶罐與乙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