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遺址的相關文化,簡述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內容

時間 2021-07-18 22:09:45

1樓:木蘭織布

大汶口文化是中國黃河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

包括北辛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區是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廣大地區。是本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

已發掘的典型遺址有泰安大汶口、滕縣崗上、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邳縣劉林、大墩子、諸城縣呈子、日照縣東海峪和膠縣三里河等遺址。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約西元前4040—前2023年,延續時間約2023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公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

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鬹、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光,紋飾有划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

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汶口文化於2023年首次發現,進行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其後,於1974、1977、2023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

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關於大汶口文化的型別問題,當前考古界看法不一。有人提出可劃分為「青蓮崗」、「劉林」和「花廳」3個型別。

也有人認為可以劃分為「大汶口」、「大墩子」和「三里河」3個型別。現將後一種劃分的3個型別,簡介於下:

大汶口型別

包括山東中南部的泰安、濟寧等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經過發掘的有滕縣崗上、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等遺址。該型別的特點,表如今陶器器形上,以釜形鼎、大鏤孔編織紋高柄豆、背壺、筒形杯、盉、尊形器、圈足瓶、袋足鬹、帶耳杯等較有代表性。

墓葬以頭向東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並有少量仰身屈肢葬和俯身葬。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王因早期墓葬中還有一定數量的同性合葬墓。

大墩子型別

因最初發現於江蘇北部的邳縣大墩子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淮河以北的蘇北地區。經過發掘的遺址有邳縣劉林、新沂花廳、連雲港二澗村等遺址。

陶器以鼎、鬹、豆、背壺、帶把三足罐、簋形器、缽、觚形杯、高圈足盃、罐等較有代表性。葬式也以頭向東或東北的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有的墓中的死者兩眼處還放有石環。

三里河型別

因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具有代表性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山東濰坊地區和日照等縣。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日照東海峪、安丘景芝鎮、諸城呈子等遺址。

陶器以釜、罐形鼎、鬹、單耳長頸壺、雙耳長頸壺、細長瓶、大口折肩尊、單耳杯、高柄杯、折腹缽等具有代表性,背壺、豆、筒形杯較少。葬式以頭向西和西北的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在呈子遺址中還有較多的合葬墓,並有重疊葬,死者手中也多握有獐牙器或蚌器。

有的死者手臂處放有石鉞、蚌器、黑陶杯和海螺等。有的死者口中還含有玉琀。用豬下頜骨隨葬比較普遍。

農業生產

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已發現許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遺址。村落遺址所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

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在三里河遺址的乙個窖穴中,曾發現1立方公尺的碳化粟。還發掘出大量牛、羊、豬、狗等家畜骨骼。

房屋建築

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遺址中曾發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東西長4.65公尺,南北長4.

55公尺,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公尺的基槽,槽內填土夯實。

牆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四個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還出土有陶房模型。一件立面呈長方形,短簷,攢尖頂,前面開門,三面設窗,門口及周圍牆上刻有狗的形象。

一件立面呈三角形,前面開門,左右及後牆也開窗。另一件橫斷面呈圓形,上有一周短簷,攢尖頂,有五道腎,無窗。這些陶房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形象的大汶口文化房屋形狀。

灰坑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圓形竪穴和橢圓形竪穴,原先的用途可能是儲藏東西的窖穴。也有口大於底的不規則形灰坑。

生產工具

大汶口文化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鏟、錛、斧、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鏟和石斧鑽有圓孔。還有一些帶柄石鏟和有石錛。

骨器有鐮、魚鏢、鏃、匕首和矛。角器有鋤、魚鏢、鏃、匕首。蚌器有鐮和鏃。

另有少量的陶網墜和陶紡輪。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變化,根據它們的出土層位可分早、中、晚3期。

製陶技術

大汶口文化的製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質有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類。陶器裝飾以鏤刻和編織紋最具特色。

常見的紋飾則有錐刺紋、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和籃紋。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紅彩繪平行線紋、弦紋、葉紋、花瓣紋、八角星紋等幾何圖案。

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缽形鼎、壺形鼎、背壺、長頸壺、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徵的陶器。

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紋飾、器形都略有變化。陶色早期以紅陶為主,兼有一些灰陶與黑灰陶。中期紅陶減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

晚期黑陶大為增多,並有少量紅陶、灰陶和白陶。陶器的制法,早期以手製為主,到了晚期輪制逐漸增多。陶器紋飾,早期有錐刺紋、劃紋和少量彩陶。

彩陶上多為黑彩線條紋和葉脈紋。主要器形有釜形鼎、缽形鼎、小口帶柄壺形鼎、斂口平底缽,也有在上腹部飾彩的陶缽、高柄豆、高柄觚、雙耳壺等。中期又出現了附加堆紋、籃紋、壓印紋和鏤刻紋,以及施黑赭色和紅色的彩陶。

彩陶紋樣有直線、斜線,弧線組成的花瓣紋和八角星紋等。中期的陶器器類較早期明顯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缽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實足鬹、斂口缽、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長頸帶鼻壺、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與漏器等。晚期陶器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鏤刻紋等,彩陶則以渦汶為主。

器類有罐形鼎、瘦腹背壺(其中有白陶)、寬肩壺、高柄豆、袋足鬹(有白陶)、三實足盉、高柄豆、帶把杯、長頸壺等。

雕塑工藝品

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墓葬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於集中的墓地。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死者頭向一致。墓室多為長方形竪穴土坑,有的僅有棺,但也有棺槨皆備的。

葬式一般為單身仰身直肢葬,也有二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多人合葬,少則三人,多則達二十三人。二人合葬墓有同性合葬,也有異性合葬。

且有一次葬或二次葬的合葬墓。此外,還發現了一些無頭葬、無屍葬和「遷出葬」(即將墓內部分骨骼遷移它處,而在原葬墓內仍保留死者的部分骨骼)。葬式有屈肢葬、俯身葬和重疊葬等。

墓內多數無任何隨葬品。凡有隨葬品的墓,隨葬品的多少十分懸殊。少者1、2件,多者百件以上。

如大汶口m10是1老年女性墓葬。墓坑東西長4.2公尺,南北寬3.

2公尺,墓底有二層臺和塗漆棺槨。隨葬品有裝飾於頭和頸部的3串77件石質飾品,玉臂環、玉指環各1件,腹部置玉鏟1件,還有象牙雕筒2件、骨雕筒1件、象牙梳1件。陶器達90多件(其中白陶、磨光黑陶、彩陶共38件),還有豬頭、獸骨、鱷魚鱗板等。

隨葬品的懸殊,反映了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日趨嚴重。

簡述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內容

2樓:八維教育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徵。以夾砂陶和泥質紅陶為主, 大汶口文化遺存也有灰陶、黑陶,並有少量硬質白陶。泥質陶器上常飾鏤孔、劃紋,有彩陶和簡單的朱繪陶。

沙質陶器上少數飾附加有堆紋和籃紋。三足器、圓足器發達,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為觚形器、釜形器、缽形器、罐形器、鏤孔圈足豆、雙鼻壺、背壺、寬肩壺、實足鬹、袋足鬹、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牙的習俗。是流行於古代中國東方、南方的拔牙習俗的發源地。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還發現頜骨異常變形的現象,某些個體臼齒外側嚴重磨損甚至內縮,有數例在變形處置有小石球或陶球,變形當是由於長期口含小球所致。

這是大汶口文化所獨有的奇特習俗。此外,死者隨葬獐牙、獐牙勾形器以及龜甲等,也為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所少見。

3樓:匿名使用者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古籍中記載的少昊氏文化地區。

4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用文字注釋大汶口文化大陶樽「日、火、山」圖案,從區域性看圖案上部明顯的「日」;中部的「火」亦可為「鳥」,橫亙於天地間,乃部落神;下部五指山意指山岳屹立大地為「大」。所以聯絡到遠古大汶口部落可能的圖騰信仰,我認為「日、火、山」整體圖案對應的文字是「吳」,「吳」同「昊」,這個圖案亦或指向我們華夏族始祖「太昊」。

在中國神話傳說和歷史文獻記載中,「伏羲」與「太昊」為同一人,在眾多版本的「三皇」中他都必不可少,並且有燧人氏和華胥氏生伏羲、女媧,兄妹成婚從而誕生華夏族,所以「太昊伏羲」有絕對的資格站裡在華夏族人文始祖金字塔的頂尖。從「日、火、山」整體圖案分析,對應的「吳」全意有「天、地、神」之像,開天闢地的盤古立於天地之間,身軀化作山河湖泊,盤古亦作「盤葫」,而上古大洪水時期伏羲、女媧憑藉大葫蘆劫後餘生,從而繁衍華夏族,所以「太昊伏羲」應是盤古無疑。

上古創世神之說,天昊、據比、畢方、豎亥、燭九陰,天昊乃伏羲,據比乃炎居(蚩尤),畢方乃帝嚳,燭九陰乃共工。這裡最值得一提的是「豎亥」即「王亥」,屈原《天問》:舜服厥弟,終然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又:亥秉季德,厥父是臧……昏微循跡,有狄不寧。

何繁鳥萃集,負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由此可見,王亥乃是舜弟,這裡的舜是有易君綿臣。

「帝舜生戲,戲生瑤民」

這裡最值得一提的是「豎亥」即「王亥」,屈原《天問》:舜服厥弟,終然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

又:亥秉季德,厥父是臧……昏微循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集,負子肆情?

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由此可見,王亥乃是舜弟,這裡的舜是有易君綿臣,「帝舜生戲,戲生瑤民」。

帝嚳有二子閼伯(契)、實沈(季),其中實沈乃王亥之父。《左傳》:后帝不臧,遷實沈於大夏,唐人是因。

再說帝嚳娶娵訾氏生摯,少昊帝名摯,葬於曲阜西陬附近。所以堯代摯王天下實際上是實沈代少昊立天下。帝嚳之子實沈曰「季」,屈原《天問》:

亥秉季德,厥父是臧。由此王亥乃實沈之子,而王亥確是華夏族神秘人物。神秘之處以下幾點:

1、創世神之說:昊天、據比、畢方、豎亥、燭龍五其一有「亥」。2、中國神話水火之戰「祝融戰共工」,共工撞不周山(萬獸山)。

《山海經》:有因**,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有易君綿臣殺而放之……河念有易,有易潛出,為國於獸,名曰瑤民,帝舜生戲戲生瑤民。3、王亥為祝融。

《山海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據比、蚩尤),炎居生節並(帝嚳),節並生戲器(啟、契、棄),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江山水,(戲器)生共工。王亥為殷商始祖鳥,《詩經》: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天問》:眩弟並淫,危害厥兄。

可知王亥乃祝融,綿臣乃共工。4、甲骨文卜辭的高祖。迄今甲骨文卜辭中有三位高祖「夔、亥、湯」,商湯封其父為商夔宗,而帝王神話中有重生之說,唯「鳳凰涅槃」最甚,《周易》:

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啕,喪牛於易,兇。此有涅槃之說,夔、亥輪迴,得天下。故古諺:

生男如狼,猶恐其尪。「尪」乃重生鳥,有亂世或盛世而生之意。5、或許你去關注上古祖先時會發現,黃帝戰蚩尤,顓頊帝嚳王天下,大禹戰共工,都將王亥、河伯、共工有易之戰的身影帶入。

屈原《天問》:1、舜服厥弟,終然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

2、亥秉季德,厥父是臧……昏微循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集,負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

這兩處所說為同一事件,即王亥滅有易,由此舜為綿臣,舜弟為王亥,「眩弟並淫」指亥與恆共同征伐。后帝(夏啟)不臧,還有「緣鵠飾玉,后帝是饗」,后帝也是啟,源自《史記》:昔夏啟帝有鈞臺之饗。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地區

阿染 山東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階段基本上只分布在山東和蘇北地區。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地區 賀加貝化妝美甲學校 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地區,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嶽池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駕莊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朝代晚期,其分佈範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北入旅大地區,南達江蘇 皖北,西抵河南中部,東至山東半島,西北見之於黃河北岸。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閒...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地區,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可愛的zzz聖 大汶口遺址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村南,大汶河東西貫穿,將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架莊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朝代晚期,其分佈範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北入旅大地區,南達江蘇 皖北,西抵河南中部,東至山東半島,西北見之於黃河北岸。參考資料 http baik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