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有哪些故事典故

時間 2022-01-05 16:10:07

1樓:南叔小百科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巨集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乙個「明燒」,乙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裡季、東園公、甪裡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

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

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間封為「凌虛真人」。

5、黃石公授書張良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被全國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風聲,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閒逛,看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者。

那老者看見張良走來,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掉到橋下,張良拿著鞋來到橋上,老者又伸出腳來讓張良為他穿上:張良再次強壓怒火,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沒有道謝,站起來一笑而去,張良心裡萬分驚訝,呆呆地望著老者的背影。

沒想到老者已經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對張良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遲到,回去吧。

五天以後早些來!」這樣又過了五天,到了約定的日子,雞一打鳴,張良就來到橋上,沒想到老者有先在橋上等他。

老者這次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麼又遲到?以後一定要早些來。

五天後,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過了一會兒,他看見那位老者走過來了。這次,老者高興地說;「應苡如此!」然後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

「你熟讀這部書,就可以輔佐帝王,十年之後定會成功。十三年後你再來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黃石。

天亮以後,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廣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讀此書,俯察天下大事,後來成為乙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舉兵反秦。

此後,各地起義武裝風起雲湧。

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了反秦大旗。後來因自感勢單力孤,難以立足,於是率眾準備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到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活動。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屢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會其義,並經常採納張良的建議。

於是,張良改變了投靠景駒的打算,決定跟隨劉邦。

2樓:黛妮

一、張良的典故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

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遊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巨集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乙個「明燒」,乙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裡季、東園公、甪裡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

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

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2023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二、人物簡介:

張良(約西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南韓的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儲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後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3樓:匿名使用者

(?—前186)字子房,漢族,漢初三傑之一。傳為漢初城父(《後漢書注》雲:

「張良出於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先世原為南韓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南韓,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

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

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讚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4樓:匿名使用者

明修棧橋,暗渡陳倉.

兔死狐悲成語故事 典故,有關兔的成語典故

成語 兔死狐悲 拼音 t s h b i 解釋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傷。成語故事 兔死狐悲 原作 狐死兔泣 這個成語,原出自 宋史 李全傳 後又見於 元曲選 無名氏 賺蒯通 四 南宋時期,處在金朝統治下的山東農民,紛紛掀起抗金鬥爭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楊安兒 李全等領導的...

關於鞋的成語或者典故有哪些,張良拾鞋的故事中,有哪些成語

卡丁之神 青鞋布襪 原指平民的服裝。舊時比喻隱士的生活。唐 杜甫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吾獨何為在泥滓?青鞋.415 分鞋破鏡 比喻夫妻分離。唐 孟棨 本事詩 情感 載,南朝陳徐德言娶陳後主妹樂昌公主.35 芒鞋竹笠 芒鞋 草鞋。竹笠 用竹子編成的斗笠.無 47 鐵鞋踏破 比喻長途跋涉,到處尋求。...

孟子的典故,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穆子澈想我 一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 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 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