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風俗習慣中的投針驗巧盛行於哪個朝代

時間 2022-01-02 23:33:05

1樓:熱詞團小知

投針驗巧是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屬於七夕節期間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習俗,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投針驗巧時準備乙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裡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引線(即「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擴充套件資料

七夕的節日習俗:

1、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2、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3、「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乾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2樓:繼潤

投針驗巧是漢族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屬於七夕節期間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習俗,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麵,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

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3樓:匿名使用者

投針驗巧是漢族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屬於七夕節期間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習俗,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七夕的來歷,及風俗?

4樓:超級大蟒蟒

七夕的來歷出自民間神話,出自古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1、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

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2、《漢書·律曆志》:「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說文》:

「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尸子》:「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闢而起畢昴」。

3、「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粵(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經歷史發展演變,牽牛婺女天文本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以及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型與巧藝、祈禱姻緣、情人相會、切磋女紅、拜織女等豐富的人文內涵。

4、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七夕節民間風俗

1、穿針乞巧是現存文獻記述中最早出現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2、「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乾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3、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4、投針驗巧是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盛行於明清兩代。通過把繡針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浮針試巧」「丟巧針」。

5樓:匿名使用者

七夕的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023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七夕的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

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麵,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6樓:長弓射雙月

一、來歷

1、七夕乞巧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3、時間崇拜

「七夕」也**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4、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

三、五月

五、七月

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5、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二、習俗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2、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蘭夜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

5、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公尺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6、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7、其他習俗還有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七姐誕、染指甲、婦女七夕洗髮、結紮巧姑、拜七娘媽、吃巧果。

7樓:鏘鏘豬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乙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大致是說苦孩子牛郎幸運地和乙個名叫織女的仙女結婚生子,後來織女被王母娘娘帶回天庭,拆散了他們美好的婚姻。

牛郎追上天庭,終被王母娘娘的天河所隔。後來,牛郎和織女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

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乙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乙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乙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穀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

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巴黎的風俗習慣,彝族風俗習慣

法國是乙個非常自由的國家,大家對法國人應該有所了解,法國人以熱情 開朗而受到了全世界人的喜愛。他們不拘小節 很樂於助人並且對他人非常有禮貌。法國人的這樣的性格也是法國受到外來遊客喜愛的乙個重要的原因。法國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他們一般會過一些宗教性節日和民俗類節日。宗教性的節日像是復活節 ...

昆明的風俗習慣,雲南的風俗習慣

樓上怕是大款啊,送6萬,我在昆明長這麼大到沒聽過 除非有錢 最重要的是兩家人坐在一起商量一下,有錢送個萬把兩萬,沒錢也沒必要打腫臉充胖子,意思一下就行了 除非女方家要的多男方也同意給 女方一般陪嫁的就是床上用品之內的東西,還有男方身上穿的 帶的東西。其他男方一般都會配。都是給子女的,有就多給點,沒也...

漢族的風俗習慣,漢族的風俗習慣

漢族的節日食品是豐富多彩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 官府 宗族 家庭的特殊祭祀 慶典等儀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