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唐朝之前的詩一定是古體詩嘛

時間 2021-11-01 07:08:28

1樓:niku丁

所謂近體詩就是律詩和絕句的統稱。至於lz說格式符合近體詩,那除了字數、句數符合,格律也要符合,這樣的極少數例子是有的,比如齊梁時期不少宮體詩、山水詩都是暗合了近體詩的一切要求,但是沒必要把它們算作是近體詩。首先要搞清楚何為近體詩,周顒揭示了漢語聲韻的規律後,沈約提出了「四聲八病」,這種追求聲律的風氣和趨勢,啟發了後代詩人,唐代律詩、絕句就是這種詩歌潮流的產物。

近、古體詩就是唐代用來區分是否是嚴格按聲律創作的詩歌,這是到了唐代才形成的,所以唐代前沒有近體詩的說法顯然無誤。lz說《七步詩》符合格式,是對近體詩的概念不明,所謂格式,從前所述,不光是字數、句數的限制,更有聲律限制,這首詩當然不是近體詩,連暗合近體詩也不算。《七步詩》還有另一版本,所謂「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五言六句,我們背的也並不是後人改編,關於這首詩故事很多,不論是哪種版本,也都不是近體詩。

另外呢,南朝時期出現的暗合近體詩規矩的詩歌,也不是湊巧,是漢語文學、漢語詩歌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是符合文學追求音韻、聲律整齊美的規律的。總而言之,唐及唐以後的詩人可以寫作古體詩,古人卻寫不了近體詩,即使有作品合乎近體詩的規矩,也只是個別現象。我記得小時候看過乙個笑話,唐代有個秀才去鄉試,寫了一句「名山多奇寶」,同學都笑話他,說他寫五言破了規矩,他卻說謝靈運不是有詩「池塘生春草」嗎?

怎麼偏我就破了規矩。這則笑話未必真實,但可以讓大家知道,南朝時候對作詩是沒有特成熟嚴格的限制的,到了唐代已經不同。沈約提出「四聲八病」,連他自己作詩也不能遵守,唐詩的格律嚴格來說要到中唐才成熟。

五、七言絕句、律詩的成熟,非常好記憶,李白、王昌齡為七絕聖手,杜甫規範了律詩創作。我想說到這應該比較完備了,這些都是文學史的常識,可以找一套文學史,由魏晉至唐宋一觀。

2樓:無畏無知無為

當然不能這樣說了!劃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標準是是否對仗,平仄,押韻區別是形式上的。唐朝以後也有古體詩,比如杜甫的《兵車行》。而唐朝前也有近體詩。

3樓:_追風少年

近體詩又叫格律詩,格律詩的要求極其嚴格,講究平仄對仗工整,格律詩有六禁,先看曹植這首詩的韻腳,萁,泣,急,泣為第四聲,屬於仄聲,進體詩要求韻腳必須為平聲(一二聲屬平聲),所以此詩不屬於近體詩,歸屬於古風古體詩,格律詩極其工整又非常聞名流傳於現在的,我可以推薦你賞讀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無題》

4樓:張良是我**

記得好像老師說過是什麼朝代前就都是古體詩,無論什麼格式。。。靜候大師吧親

唐朝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是古體詩? 古體和近體究竟該怎麼分

5樓:匿名使用者

古體詩 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

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

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有歌、行、曲、辭等。

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張籍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

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

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

四、六、八言為主雜以

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

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來避律。

近體詩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比較嚴格的規定。

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

三、四句叫頷聯,

五、六句叫頸聯,

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二、四、

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近體詩分兩大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6樓:幽靈公主心心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

二、四、

六、八句尾要押韻

唐代以前古體詩有哪些

7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以前的古代詩歌都是古體詩,當然古體詩也包括唐代以後模仿古體詩進行創作的作品。所以,你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不用問有哪些。

舊體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唐代以前的詩歌統稱古體詩,唐代以後的統稱近體詩。對不對 10

8樓:

中國古代詩歌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古體詩(或「古風」),這個名稱始於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而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後人沿襲唐人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

按照詩句的字數,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漢樂府」詩)、七言(如曹丕《燕歌行》)、雜言(如李白《蜀道難》)等。古體詩押韻較自由。另一類叫近體詩(或「今體詩」),是唐代出現的新詩體。

近體詩分兩種,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杜甫寫的一首詩《望嶽》,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

枯木刀 望嶽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漫遊齊趙時所作,詩寫泰山景色的雄奇秀麗,以及登上日觀峰的新奇感受。杜甫早年,近體詩還未定格,更未流行。杜甫本人,則是在晚期才喜歡上律詩的。很多古代名詩,都是古體...

問一下,古體詩的格律

樓主既然習過近體詩,當然應該知道作品是否合律。就詩而言,sdffffooo分析的是對的。但我認為問題不在於此,樓主的誤區在於尋求一種古體格律,現就此疑問解答如下 詩分古體近體,大概應以初唐 中唐為界,李白比杜甫隻大十歲,杜詩多近體,李詩多古體。可以把那個時間看作乙個分水嶺。近體詩又叫格律詩,相對而言...

求詩經這類古體詩中描寫友情的句子,一定是要友情啊 最好含蓄點

潘問郜明輝 響必應之與同聲,道固從至於同類.駱賓王 螢火賦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漢.無名氏 別詩四首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 箜篌謠 黿鳴而鱉應,兔死則狐悲.明田藝蘅 玉笑零音 坐上客恆滿,樽中飲不空.孔融 詩 採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