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西村古詩的疑 又的意思

時間 2021-10-27 20:10:39

1樓:匿名使用者

疑:懷疑,難以斷定。又:復,再。

遊山西村

宋代: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裡待客菜餚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儲存。

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著柺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註釋臘酒:臘月裡釀造的酒。

足雞豚(tún):意思是準備了豐盛的菜餚。足:足夠,豐盛。豚,小豬,詩中代指豬肉。

山重水複: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疊疊。

柳暗花明:柳色深綠,花色紅豔。

簫鼓:**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做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穀神,祈求豐收。

古風存:保留著淳樸古代風俗。

若許:如果這樣。閒乘月:有空閒時趁著月光前來。

無時:沒有一定的時間,即隨時。叩(kòu)門:敲門。

2樓:匿名使用者

疑:懷疑,難以斷定。

又:復,再。

《遊山西村》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這是一首紀遊抒情詩,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詩人緊扣詩題“遊”字,但又不具體描寫遊村的過程,而是剪取遊村的見聞,來體現不盡之遊興。全詩首寫詩人出遊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複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遊。

此詩作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閒居在家。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援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後,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通判任上罷官歸裡。陸游回到家鄉的心情是相當複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

遊山西村   宋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3樓:抱香蕉睡覺

一、釋義

1、疑:懷疑,難以斷定。

2、又:復,再。

二、出處

《遊山西村》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這是一首紀遊抒情詩,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詩人緊扣詩題“遊”字,但又不具體描寫遊村的過程,而是剪取遊村的見聞,來體現不盡之遊興。

三、原文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四、譯文

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裡待客菜餚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儲存。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著柺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4樓:野兔兔

1、簡述:

疑:懷疑,難以斷定。

又:復,再。

2、原詩:

遊山西村

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3、譯文:

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裡待客菜餚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儲存。

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著柺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遊山西村 解釋意思,遊山西村的古詩的意思 5

加爾基 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裡待客菜餚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儲存。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著柺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出自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 遊山西村 這...

古詩遊山西村的詩意,古詩《遊山西村》的詩意是什麼?

青妍知識屋 遊山西村 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仗無時夜扣門。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樸實自然的山村記遊詩。詩人用真摯的感情,明朗的筆調,描繪了山村景物和農家習俗,生活氣息十分濃郁。詩中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家鄉的風光和...

遊山西村的意思,遊山西村的意思是什麼?

不要笑話農家臘月的酒都渾濁,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餚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無路可行間,又忽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又乙個村莊出現在眼前。大家吹著簫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臨近,舊布衣素冠,簡樸的古代風尚依舊儲存著。我要乘著月光閒遊,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柴門。這首詩寫於宋孝宗乾道三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