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道與儒家的中庸有什麼本質區別

時間 2021-09-12 19:07:00

1樓:匿名使用者

【中道(madhyamapratipad)】  zhongdao佛教教義。佛教認為最高的真理。所說道理,不墮極端,脫離二邊,即為中道。

《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同經卷五:

「若說有邊則無有中,若說有中則無有邊,所言中者,非有非無。」《大智度論》卷四十三:「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兩邊行中道。

」又「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兩邊行中道」。大小乘對中道解釋不盡相同。1、小乘佛教一般以八正道為中道。

《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捨此二邊,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2、天台宗以實相為中道,把中道作為三諦之一,即空諦、假諦、中道第一義諦。

3、法相宗以唯識為中道,主張無有外境故非有,有內識在故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即是唯識義。《成唯識論》卷七: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亦即是中道。」4、三論宗以「八不」為中道。《中論疏》卷二:

「中道佛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即是八不。」中道又是一真不二之謂,含義亦與真如、法性、法身、法界、佛性、實相等相同。  儒家的中庸在《論語》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乙個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他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型。

其含義大致有三:

執中守正 就是 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 執兩用中 和而不同。

因時制宜 就是 與時俱進 通權達變 隨機應變所以綜合起來,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裡沒有中的說法..可對中的理解和認識是1樣的..都是**於道家的中庸之道..

道家是比較普遍化的..道家的重用是為人之道.為眾生之到..

可如果這個字換成佛家的話..佛家會有更深的解釋.更神聖的解釋..

更深奧的解釋..

3樓:匿名使用者

本質沒有區別。只是後人未見真實,借言發義,故起分別。

佛教的中道與儒家的中庸有什麼本質區別

4樓:小默悠塵

嚴格地講,佛教沒有什麼中道之說,這種說法應該屬於一種未明心性的知見而已,是一些文人或者所謂的聰明人,比較佛教的教義和儒家的主張,所得出的某種個人看法。

那麼儒家的中庸是什麼呢?中庸的思想應該是從對易經的理解中,所提煉出來的一種人生態度,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福兮禍兮禍兮福兮,這種複雜詭異的轉換讓人生出畏懼,所謂「夕惕若厲」,正是這種小心翼翼的寫照。保證行為的不過頭,是中庸的核心,未必是很正確的心態,但卻是一種十分保險的人生做法。

能不能幫忙分析一下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佛教「空」思想中的中道思想的差別和聯絡?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可不是和稀泥,兩邊討好。享相無垠 說的是有道理的,儒家的中庸是人生中的行為目標,是種行為方法,倫理方法。而佛法的中觀是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中庸,一是不逾越規矩,二是不過度。致中和,並不是趨向平庸,平庸是指自我的放棄、不思考、不努力,而中庸是指經過充分思考後的正確分析判斷和行為。

中道,是不偏不依,是一種自我覺察的方法,一切事物都是需要通過中道來理解應化,這就需要有正確的「分辨」能力,知道如何保證「以中道而觀」而不落入「分別」的邊見和邪見,而避免生起錯誤的執著。因此需要保持自我的覺醒,而不是放任自我的主觀意見,也不是放棄自我的行為思維。

無論中庸還是中道,都來自於思維和判斷的方法,使自我的心更加清晰明確,思維更加敏捷,而後影響自己的行為。只要深入去做,去體驗,應該能夠達到自強自勝的境界。一切有為的期待、夢想,無不**於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可以使我們不偏執,不退縮,完成對自我的力量、心理等基礎儲備,從而為更高的境界去行動。

這就是二者的聯絡。

6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空的確是空了 金剛經不是說很清楚嗎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另外心經也有說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但是這個一般人不理解 一般大成就者能理解 比如蓮花生大士 有個女人勾引他 要摸他 他說沒事你來摸吧 結果女人的手從他身上穿過去 為什麼 因為蓮師的相在女人眼裡是有的 但是蓮師卻當一切是空的 所以摸不到 這只是空的一種顯現 不是空的本意 儒家的中庸的話就是 什麼都差不多就行了 不要太過分 但是這個在歷史的實踐已經被淘汰了 人類還是習慣斬草除根的 不過中庸一開始就是對儒家本來中道的錯誤理解 中道應該是 堅持乙個中心思想 然後外面你怎麼變都可以 怎麼靈活變動都可以 反正中心思想不能變 外圓內方 所以這兩者沒有直接關係 但是可以結合

7樓:健康深呼吸

中庸和稀泥,兩邊討好。

中道指如實之道(如事物的本來去認識它),不是指有一條中間的道路,也不是去圓融,把不同的說法融成乙個東西。

8樓:享相無垠

儒家的「中庸」是具象化的範圍,是從人的角度去說的,是對人行為語言等等表象的解釋。佛家的「中道」是一種範疇,無色也好,無形也好,是從自然的角度去說的。兩者乙個是點,乙個是面。

另外樓上仁兄說的道家的空是從人的角度理解的,道家所說的空也是歸於自然的一種描述,都一無所有了,還有人類和地球還有宇宙存在的必要嗎?說的簡單點,儒家的中庸是指人生觀,而佛家的中道或是道家的空指的是宇宙觀。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不執二邊」與儒家的「中庸」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佛教專注與靈性的培養上,儒家則著重於生活上的「明哲保身」。道家的空,是「一無所有」,佛教的空是「真空妙有」,佛陀不認為有「絕對空」,只有「相對空」,於「空」中仍然有種種元素存在。

可參見《六十二見經》。

佛陀的中道和孔子的中庸有什麼不同?

10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中庸是世間法的為人作是之道;佛法的中道是講出世間法的清淨解脫的如來本性。區別極大。

蓮與佛教的關係,蓮花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蓮花是表法的,就是這個事物,裡面代表著有意思,讓我們看到這個事物,就想起這個意思,處處提醒自己。那蓮花表什麼意思?我們學佛的人懂得一點,蓮花表出淤泥而不染,表這個意思。它的根長在泥裡面,泥裡面代表六道,六道是汙染的。它從泥裡面長出來,蓮花的莖在水裡面,水代表四聖法界,代表四聖,聲聞 緣覺 菩薩 佛。...

佛教提倡的愛與世間的愛有什麼不同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就是大乘菩薩,這幾句話就是經上常講的發大菩提心,雖然知道一切法空,體相作用都不可得,可是還是發願度眾生。這是自性裡面的第一德,就是慈悲,真心裡頭的核心。江本博士做水實驗,做了十幾萬次,告訴我,只有愛 感謝 感恩這個意念,圖案都是最美的,水結...

佛教道教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佛教和道教有什麼相同點和異同點?

吾是桑葉 相同點 兩者都重視修身養性。不同點 1.佛說來世,勸世人忍耐,所謂今世作孽,來世償還,這輩子悽慘,可能下輩子不再受苦,簡單地說,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託在來世 而道教則完全不同,所謂修煉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長生不老,道教講究今世,通道則信永生,來世的事來世講,反正今世就要成不滅。2.和尚需禁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