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定義,人格的定義是什麼?

時間 2021-09-06 10:53:16

1樓:愚人談娛樂

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2樓:**魔羯

人格的定義和特徵:

一.人格的定義:

1.人格是指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徵,也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之一。在心理學中,還經常運用“個性”一詞表達人格的概念。

我國的《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中就有人格即個性的提法。在心理學中,人格是**個體與個體差異的領域。

2.人格包括兩部分:性格與氣質。

性格是人穩定個性的心理特徵,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上。性格從本質上表現了人的特徵,而氣質就好像是給人格打上了一種色彩、一個標記,性格可分類為人類天生的共同人性與個體在後天環境與學習影響下所形成的獨特個性。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方面的特點,賦予性格光澤。

同樣是熱愛勞動的人,可是氣質不同的人表現就不同:有的人表現為動作迅速,但粗糙一些,這可能是膽汁質的人;有的人很細緻,但動作緩慢,可能是黏液質的人。氣質和性格這樣構成了人格。

3.人格一詞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臘語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臘戲劇演員在舞臺演出時所戴的面具,與我們京劇中的臉譜類似。

而後指演員本人,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其中包含了兩個意思:

一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人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即人格所具有的“外殼”,就像舞臺上根據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應出一個人外在表現。二是指一個人由於某種原因不願展現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後的真實自我,這是人格的內在特徵。

4.人格在靈魂心理學中的概念:靈魂心理學屬於靈魂醫學(soulmedicine)範疇,靈魂心理學給人格定義為,人格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後天稟承的內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

靈魂醫學認為信使是一切能夠表達生物體內部之間以及與外界溝通聯絡併發生相應生物效應的各種生物語言。社會心理學中講的人格即是指人的個性。它是個體在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交往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徵總和。

二.人格的特徵:

1.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互動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

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但是,人格的獨特性並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個性毫無相同之處。在人格形成與發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約作用,也有社會因素的作用。

人格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特質,既包括每個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個民族、階級和集團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點。人格是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是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醫學/教育網整理蒐集。

2.穩定性

人格具有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並不能表徵他的人格。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裡的“秉性”就是指人格。

當然,強調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理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人格也有可能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養和發展人格。人格是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

3.統合性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統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各方面彼此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甚至出現人格**。

4.功能性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憤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現。

據此根據其特徵我們可以在心理學上將人格定義為: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它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互動作用下形成,並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人格的定義是什麼?

3樓:

人格的定義:

人格(personality)**於persona (面具) 不同研究者的定義舉例: 西賽羅(bc160):

人格是1:一個人表現在別人眼中的印象(外在).

2:一個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真實的自我),

3:使一個人適合於他的工作的那些品質的總和(現代意義),

4:人的優越和尊嚴(社會、法律和倫理意義,不同於科學定義) 阿爾波特(allport)在20世紀30年代總結了50種定義,有如下分類:

1)羅列式的:“人格是一切生物的先天傾向、衝動、趨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經驗獲得的傾向和趨勢的總和”(普林斯)

2)整合式的:“人格是多種模式(興趣)的整合,這種整合使有機體的行為具有一種特殊的個人傾向”(麥考迪)

3)層次化的:“人格是1:物質的自我,包括身體、財富、家庭和朋友;2:

社會的自我,即在交往中人們對於他的承認,3:精神的自我,將不協調趨向統一,4:純粹的自我,哲學”(詹姆士) 4)適應性的:

“人格是人對環境進行獨特適應中所具有的習慣系統的總和”(肯普夫)生物進化 5)區別性的: “在說話、記憶、思考或喜愛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方式”(吳偉士)

現代定義: 人格是個體內在心理物理系統中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人對環境順應的獨特性”(allport) “人格是個體內在的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個與人特色的身心組織。” (陳仲庚)

人格研究的特點: 1:強調個體差異,

2:將人看成一個整體,

3:重視穩定的特徵, 而不在於外部刺激幾個重要概念: 1:

人格personality與個性individuality 個性是個體性,是人的心理和物理個體性的多面綜合 2:人格包括個性傾向性: 需要, 動機, 興趣, 態度等個性心理特徵:

性格(穩定一貫態度體系和行為特徵),氣質(心理活動的穩定的動力特徵), 能力(智力)

4樓:柔承基仰穆

人格概念------如果說性格是由各種性格特徵結合而成的複雜結構,那麼人格則是包含性格在內的複雜結構。每一個人都有比較系統、完整的關於自己以及對接觸的人的行為、品行的看法,不論你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它實際上就是一種潛在的“人格理論”,這種理論幫助你隨時隨地解釋和**他人的行為並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究竟什麼叫人格?

明確闡明這一概念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許多概念多與人的行為風格相聯絡,諸如氣質、性格、個性等。因此,對人格概念的理解最好通過與之有關概念的相互對照、把握它們的相似性與區別而獲得。

人格是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性。人格標誌一個人具有的獨特性,並反映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交織。

5樓:得意

中國人的人格: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意思是:

生活再貧賤、地位再低,不能改變人格;別人再強大、再有地位,不應巴結、諂媚;有錢有地位,不能夠過度過分(淫,是過度過分的意思)。

6樓:

人格的英文字是 personality,這個字是來自希臘字 persona,是面具(mask) 的意思。所以指的是希臘演員在演出時所戴的面具,用來代表他們所演出角色的個性。就像是國劇的臉譜一樣,不同的臉譜和顏色代表不同的個性。

所以說在心理學裡 「人格」的意思比較像是我們所說的「性格」或者「個性」。而不是「人格高尚」的那個人格.

心理學家定義人格:所謂人格指的是一個人相當穩定而不變的特質。這裡的特質指的是一個人的思考、情緒或行為。

而相當穩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時候這個人的特質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譬如說,有一個人的特質是小氣,那麼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候、對不同的人,大概都會很小氣。這時候我們會說小氣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

7樓:

人格是一個人做人的準則

心理學上說的人格什麼定義?

8樓:有種慵懶叫

1、層次性定義。強調人格組織的層次性,認為人格是個體具有的一種系統性的心理動力結構。儘管把人格視作一個“系統”,嚴格意義上說只是對人的行為在大量觀察基礎上做出的一種假設,但假設歷來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正如法國科學家彭加勒指出:“沒有假設,科學永遠也不能前進一步。”

2、毫無疑問,把人格界定為個體的系統性的心理結構,相對於只從某一視角認識人格,是一個有意義的突破,更能接近反映人格的本意。受貝塔朗菲系統論的啟示,一些心理學家認識到,人格是互相聯絡、相互依存的各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

3、如認為“人格互動結合的行為系統的動力組織”,“人格是個人經由社會化獲得的整體”,“人格是個體有遺傳和環境所決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行為模式的綜合。”諸如此類的觀點都表明人格不是某些特質雜亂無章的偶然集合,而是一種具有整體性的系統。這種人格理論中,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步人格結構論被認為最具代表性。

4、但是,弗洛伊德在論證人格形成動力時,過分強調非理性的潛意識的力量如性本能的衝動,而輕視人的理性的作用,這一點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夏軍在他的《非理性世界》一書中有針對性地指出:“人格是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相互契合的主體結構,這種結構在精神上表現為理性與非理性的雙重性。

5、羅列式定義。將人格看作個人所有屬性的綜合,把人格看成“人的自然”,諸如:需要、慾望、動機、興趣、氣質、能力、個性等等。

因而認為人格是一箇中性概念,對人格研究應當採取冷靜的客觀的自然科學的態度,對人格評價應當不做道德價值判斷,而只是描述“是否正常”、“是否健康”,這種人格觀念曾一度在西方心理學界達到相當程度的共識。

6、卡爾生就此這樣評說:“如此的人格認識雖然能保持客觀性,並避免了與倫理學等研究的重複,但容易忽視活生生的人。”卡爾生的這句話明確指出了這種人格理論的片面性。

活生生的人是必定具有社會屬性的,必然會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因此,即使是“人的自然”的人格特徵一旦與社會生活和社會時間相聯絡,就具有道德評價的意義,就不可能是中性的。

7、區別性定義。認定人格即個性,是表現為人與其他人相區別的特質上的個別差異。“人格是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並保持恆定的具有特徵性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

”“人格是能加以測量的個體差異的所有相對持久的維度的總和。”

8、林德採荷文 2023年曾撰文指出:“人格是特徵的一種組織,它存在與自己而區別與他人。”英國心理學家卡特爾認為,所有的個體都共同具有一些影響其行為的內在的人格因素。

他把這些人格因素稱為根源特質。

9、適應性定義。認為人格是人對環境的獨特的適應,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適應方式就是人格。奧爾波特在對前人概念加以比較與歸納之後,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定義:

“人格是個體在心理、物力系統中的動力組織,這個動力組織決定人對環境順應的獨特性。”奧爾波特的上述定義在某種程度上被當作現代心理學中習慣用法的綜合。

10、臺灣學者楊國樞與奧爾波特有相近的觀點。他認為:“人格是個體與其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身心組織,而這已變動緩慢的組織是個體適應環境時,在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念、氣質、性向、外形及生理等方面,各有其不同於其它個體之處。

”11、艾森克也認為:“人格乃是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和體格的相對穩定而持久的組織,它決定著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型。”這種人格觀念揭示了人格與客觀環境的關係。

12、說到底,人格是人的本質的具體化和個性化,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社會關係和個體的社會實踐,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社會歷史條件,總之離不開一定的環境。因此,把人格看作是個體對環境獨特的適應性從一個角度闡明瞭人格的要義。

任何人格都具有理性的一面,也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在一般情況下,在人和人格中,理性佔有主導地位。”弗洛伊德的**榮格也發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塔強調“道德良心繫統”的作用,認為興趣、信念、信仰、理想、世界觀(包括人生觀、價值觀)是重要的人格動力要素。

“人格”是什麼意思,人格的定義是什麼?

薑絲有 詞語解釋 1 個人顯著的性格 特徵 態度或習慣的有機結合2 人的道德品質 人的品格。如 他的人格高尚,令人敬仰。近品德 品行 人品心理學上指個體在生活歷程中對人 己 事 物 環境,所顯現的獨特個性。一般用法比 性格 廣義。法律上指得為權利 義務之主體的資格。人格的讀音 人格 r ng 近義詞...

心理學中性格的定義是什麼,心理學上說的人格什麼定義?

語過添請 性格是乙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 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態度是乙個人對人 物或思想觀念的一種反應傾向性,它是在後天生活中習得的,由認知 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因素組成。乙個人對現實的態度,表現在他在生活中追求什麼 拒絕什麼,即表現在他都做了什麼上面。而乙...

真正的人格是什麼,人格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真正的人格是背景!至少在現在這個社會裡是!沒有背景,你的人格會打折。現實點,實力就是人格!現在的人格已經不能用詞典解釋了,它已經是實力 能力 背景的代表了!詳細的就不多說了,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的 真正的人格是你做事情時的一貫風格,是你對人生和世界的一種觀點 一種信仰不會因為別人的觀點而改變。魅力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