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普遍喜食酸,辣味食品

時間 2021-09-02 12:59:05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南方氣候溼熱,盛產水稻,因此,以大米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以麵粉為主食。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

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改革開放前,每逢春節,別處都**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老陳醋,每戶一斤。”

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他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

另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套傳統名菜。

“東辣西酸,南甜北鹹”與地理環境趣談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有人說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與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絡。

例如:四川人自古以來好用辛香料,近代常璩《華陽國志·蜀記》曾載蜀人“尚滋味,好辛香”。與其他食辣地區有所不同的是,四川人對辛香料的喜愛使得其食用辣椒時往往與其他調味料搭配使用,形成了以麻辣為突出味型,兼重各種辛香味型的特色。

四川的地理條件是麻辣味型的基礎,由於交通不便,四川與外省的物資交流相對較少,容易形成獨特的、以本土辛香料為主的飲食風格,而辣椒和花椒恰好適合在四川種植,因此便成為首選的辛香料。

2樓:但增嶽甘汝

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省的少數民族,因為居住大多是**帶,氣候潮熱、溼潤,酸、辣食品能有效地排除人體內的溼毒,使人不易患風溼等病。

3樓:匿名使用者

和氣候有關,西南地區高溫多雨,所以人們需要吃辣的來祛除溼氣,多雨的話需要食物長時間儲存,所以食物又都是以酸性食物為主

4樓:嚴正平無靜

西南地區,大部處於熱帶**帶,雲貴高原上,氣候溼熱,食辣,是為了祛溼吧,然後呢,食酸,大概是該區水土呈鹼性,中和飲食吧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飲食居住特徵?

5樓:匿名使用者

居住在貴州的眾多少數民族,以農業經濟為主,兼營畜牧業和養殖業。由於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異的。大體說來,居住在平壩、河谷地帶的土家、布依、侗、壯、水等民族,水稻為主要的農作物,他們則終年以大米為主食。

而居住在山區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極少,主要是旱地,以種植薯類和玉米、麥類為主,故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以小麥、玉米、土豆、蕎麥等粗雜糧為主食,很少時間能吃上米飯,只是在近幾十年才有較大的改觀 http://www.luojia.

net/lunwen/2008/0724/article_83730.html貴州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概述

6樓:匿名使用者

一、雲南飲食文化形成的自然環境

雲南飲食文化深

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雲南位於祖國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山地佔總面積的84%,高原佔10%,盆地僅佔6%。地勢大體上是西北高南部低,地勢呈階梯狀遞減,全省地形大致以大理、劍川間至元江谷地一線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是地面崎嶇不平呈層巒疊嶂狀的雲南高原,西南部地勢趨緩漸呈開闊河谷地帶。

較大的湖泊有滇池、洱海、撫仙湖和程海等。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大部分在雲南中部。這些盆地年溫差小降水量適中,是重要的產糧區與飲食文化形成區。

位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低地平地大都分佈在雲南南部,這些地方氣候炎熱降水豐富,適宜水稻與熱帶經濟作物生長。雲南的氣候屬於**帶一熱帶高原型溼潤季風氣候,基本特點是乾溼季節分明、氣候型別多樣。由於雲南緯度較低,短距離內地形高低懸殊,隨地形高度的改變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從山腳到山頂或可劃出幾個不同的垂直帶,俗稱這一氣候特點為“立體氣候”。

雲南省與緬甸、寮國、越南和印度諸國相連,與泰國、孟加拉等國相鄰;在雲南的25個少數民族中,有16個民族跨國境而居。跨境民族分佈境內外的部分相互聯絡密切,生活習俗相同或相近。雲南少數民族分佈上的特點,是廣泛居住在高原、盆地、丘陵與高山,人口分佈密度較低,各地分佈的密度不一,各民族社會的發展很不平衡。

因此,雲南的飲食文化具有豐富多元的特色,尤其在食物的材料、菜式、加工方法、飲食習慣和酒水飲料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在主食方面,雲南各地既有水田或溼地種植的稻米、芋類等作物,也有旱地栽培的玉米、洋芋、蕎麥與紅薯。在菜餚原料方面,既有經過人工馴化長期種植的各種蔬菜,也以野生的各種菌類、花卉、野菜、昆蟲、苔蘚等人席。加工食物的方式,雲南漢族地區大致與內地相同,同時體現出川味注重急火快炒、嗜食各種泡菜的特點;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則長期保留了受農耕、刀耕火種採集與山地種植畜牧採集等生產方式的影響而形成的烹飪習慣。

如白族、壯族等農業民族習慣炒煮煎烤兼用,稍正式的場合即端上八大碗。彝族、哈尼族等山地民族則保留帶遊牧生活影響烙印的重燒烤、烹煮的傳統,白族、傣族等民族還有嗜食生肉、涼拌菜的習慣。酒類方面,雲南各地既飲以玉米、稻米、紅薯、高粱等糧食製成的高度蒸餾酒,也飲用以各種果類、甘蔗等釀造的低度發酵酒。

雲南是多民族的省份,一些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較集中的聚居區。由於漢族在雲南各地分佈廣泛,細究各地的飲食文化,當地漢族的影響仍佔據重要甚至主導的地位,雲南的飲食文化,由此表現出多民族文化與區域性文化相結合的特徵,不應簡單地以民族分佈和民族特點來劃分雲南的飲食文化。

雲南區域性的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以昆明、曲靖、楚雄、玉溪為中心的滇中區,以大理為中心的滇西區,以宣威為中心的滇東北區,以保山、騰衝為中心的滇西南區,以麗江、中甸為中心的滇西北區,以德巨集、臨滄、版納為中心的滇南區,以紅河、文山為中心的滇東南區等幾種型別。由於受地理區位、海拔高度、緯度高低、民族分佈、經濟型別等方面的影響,各區域飲食文化的分佈又有交錯、變異等複雜的情形。

在以上七種飲食文化區域中,滇中區、滇東北區受到漢族、彝族飲食文化較多的影響;滇西區表現出濃郁的白族飲食文化特色;滇西南區混雜了邊疆漢族與諸種少數民族的飲食特點;滇西北區深受藏族、納西族等高原民族飲食習慣的影響;滇南區明顯地反映出傣族等稻作民族的飲食傳統;滇東南區則表現出傣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飲食的習慣。

二、影響雲南飲食文化的歷史因素

雲南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間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與演變。雲南的飲食文化與雲南各民族的分佈及活動,外來移民的遷徙,以及各民族間的交往融合等密切相關。

從民族源流來看,雲南的26個民族,分別屬於氏羌、百越、武陵蠻等若干古老族群,其中藏緬語族各民族出自氏羌族群;壯侗語族各民族源自百越族群;苗瑤語族的各民族,出自漢代以武陵郡(在今湖南西部)為聚集地的武陵蠻;南亞語系各民族較早定居在雲南西南部,漢代稱“閩濮”;漢族、蒙古族、回族和滿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遷人云南。

在雲南各民族接觸與融合的過程中,明清時期是融合方式改變的分水嶺。明清以前,在雲南等西南邊疆省份,融合方式主要是少數民族逐漸吸收遷人的漢族人口,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經歷了漢族移民逐漸“夷化”的過程,同時少數民族自身也得到充實與壯大。明清時因漢族人口大批進人云南,以及白族、壯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經濟文化方面的差距明顯縮小,民族融合的傾向發生改變, 白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人口,有相當一部分被遷入的漢族移民融合,雲南遂形成若干區域性的漢族群體,漢族在雲南逐漸成為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民族。

由於歷史上漢族與雲南少數民族存在相

互滲透與深度融合的情形,致使雲南地區的飲食文化,普遍存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相混雜乃至密切結合的情形。

雲南本地民族的自然性遷徙,主要是由於人口增殖、因減少人口密度需要分散而形成的擴散式、漸進式的遷徙;遷徙的方向,通常是向與出發地生態環境相類似的地區轉移。遷徙的特點是移動速度較慢,部分人口時常停留甚至定居新地,如漢代基諾族的先民原先居住在滇北、川南一帶,以後逐漸南移,清代才進人西雙版納的基諾山。受其遷徙及活動特點的影響,傣族、白族、彝族等本地民族的 飲食文化,其深層內涵千餘年來無明顯改變,現今恢復見於古代記載的某些菜餚與烹飪方式,亦非難 事。

外來民族遷徙的情況不同。漢代至宋代,外來的漢族人口以官方或民間性質的移民,以及商人、 軍人和官吏的身份進人云南,主要居住在郡縣治地所在的城鎮和交通沿線地區,因遷來的人數較少, 逐漸被本地民族融合。自元代開始,遷入雲南的漢族人口明顯增加,明清時以幾個較大的盆地為中心逐漸形成區域性漢族群體,並發展為雲南人數最多、占主導地位的民族。

在移民流向方面,元代以前雲南通往外地的交通線,主要是聯絡四川的五尺道(自滇中經宣威抵四川宜賓)與清溪道(自滇中經姚安、西昌達成都),因此外來人口以四川人居多,雲南飲食文化受川味影響講究鮮辛的特點,在元代以前當已形成。元代修通由滇中經曲靖、貴陽達兩湖地區的人湖廣道,取代前兩道成為雲南通往外地的主要交通線,明清時進人云南的移民,遂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人居多,曲靖、昆明、楚雄、玉溪等地,乃成為外來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上述地區的飲食帶有兩湖、兩廣地區的特點,應形成於元代以後。

至於滇中至滇西一線,保山、騰衝在秦漢時便為川滇緬印道所必經。明清時外來人口沿曲靖經昆明、保山一線散佈,保山、騰衝迎來新的移民高潮。明清時由於壩子人滿為患,漢族移民大量進人邊疆和山區,逐漸形成近代各民族分佈的格局。

受歷代移民遷徙走向以及聚居地形成情形的影響,雲南幾處重要的漢族聚居地,其飲食文化亦有不少差別,不可等量齊觀。雲南飲食文化形成諸多特點,還與雲南各地區、各民族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有關。如彝族在雲南廣泛分佈於各地的山區與壩區,社會發展程度很不平衡,由此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習慣。

彝族早期主要從事畜牧業且多山居,迄今大部分彝族居民喜食牛羊肉、玉米、洋芋等食品,嗜好玉米酒,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均可窺見受山居與遊牧生活影響的痕跡。同時彝族不同支系的飲食習慣,視地區、海拔高度的差異又有所不同。

雲南歷史上建立過滇國、南詔、大理國等幾個重要的地方民族政權,其統治及經營也深刻影響了雲南的飲食文化。

滇國存在於戰國中期至西漢中期,滇文化分佈的地域大體是以滇池周圍為中心,東到曲靖、陸良和滬西,西至祿豐,北達會澤等地,南面在元江、新平一帶。滇人以稻米為主食,並種植小麥。副食有畜禽肉類、魚蝦螺螄以及瓜果、野菜等。

滇人擅長醃製肉食,以青銅或陶製的釜、甑、罐和鑊烹製食物。滇國飲酒的風氣很盛,在各地墓葬出土不少青銅鑄造的壺、尊、杯等酒具。從《史記》的記載來看,西漢時滇中一帶居民的飲食,受滇人影響的痕跡仍十分明顯。

由於滇人捕撈滇池的螺螄以供食用,滇池岸邊遺留大量的螺螄殼堆積,晉寧縣發現的一處螺螄殼堆積竟厚達8米。遺留的螺螄殼尾部均有一個敲開的小孔,看來是滇人敲孔以便取食螺肉。有趣的是至今德巨集一帶的少數民族取食螺肉,仍沿用滇人的辦法。

南詔是彝族和白族先民在唐代建立的地方政權,統治時間達200餘年。大理國在南詔的基礎上建立,白族先民是其主體民族,大理國享國長達300餘年。南詔、大理國以今大理為都城,以今昆明為陪都,統治範圍包括今雲南全省及附近的一些地區。

南詔、大理國的一些飲食習俗,如以稻米、小麥和蠶豆為主食和輔食,嗜食拌以香料的生肉和螺螄,以烤小豬和各種野味待客,喜飲茶、酒,以螞蚱,蜂蛹等人饌,至今在一些彝族和白族的地區還可見到。但南詔貴族飲茶時將茶葉與椒、姜、桂烹煮的習慣,今已不復可見。

西南地區有什麼少數民族

彝族民歌可分為敘事歌 情歌 苦歌 勞動歌 兒歌 風俗歌 酒歌等種類,曲調各異 委婉動聽。民間傳統樂器有牛角 胡琴 巴烏 馬布 口琴 口 月琴 銅鼓 克拉蒙等。1155815 彝族諺語曰 歌多多不過彝家,跳舞扭不過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數盡,彝家的歌舞數不完,要問彝家歌舞有多少?請用海斗量一量 彝族生來會...

我國西南地區 東北地區 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飲食習慣是辛辣為主,因為西南常年陰溼,要吃辣椒祛除溼氣。而且西南山高谷深,遠離海洋,食物不如東部豐富。所以佐以辣椒下飯。比如四川氣候潮溼悶熱,吃辣椒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 出汗 西北地區的口味也同西南差不多較重口,也是食物種類不夠豐富的緣故。西北人以麵食為主。西北受到絲綢之路影響傳入的胡...

去少數民族地區旅遊需要注意什麼,去少數民族地區旅遊需要多注意什麼?

1 進傣族寺廟的大殿或上傣族竹樓必須脫鞋,因為傣族的建築形式跟我們的鋼筋水泥不一樣,脫鞋可以保持屋內乾淨,不用經常清洗。2 不能隨意摸小孩 小和尚和少女的頭和頭飾,在少數民族,很多人的頭飾都是豐富多彩 樣式繁多的,你如果隨意去碰觸就會遭到少數民族人的嫌棄,覺得你不尊重他們。3 不能往火塘裡隨口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