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各個朝代,古時的飲茶文化會比現在多一些什麼講究

時間 2021-08-30 10:57:52

1樓:故事筐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對於茶文化,小罐茶更多的是傳揚讓茶文化走向世界,也是小罐茶為社會做出的貢獻。

古代飲茶風俗和習慣

2樓:窗外是遠方

早期的茶

最初、原始人將茶作為蔬菜來食用,後來人們發現茶葉具有解渴、提神和**某些疾病的作用,於是將茶葉單獨煮成菜羹,以後又將其熬煮成茶水作為飲料。商周時期,這種飲食茶葉的習慣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茶葉的苦中有甜,苦後回甘,令人回味,廣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貴族的喜愛。此時,巴蜀地區茶葉生產已有一定規模,並有優良品種進貢**朝廷。

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傳至黃河中下游地區。到戰國末期,黃河流域飲茶之風開始流行。

在中國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如荼、詫、苦茶、茗、皋盧、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後才,茶字成為通用名稱。

兩漢、魏晉、南北朝——南方飲茶成風

到漢代時,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視,已經有專門的茶市,茶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流傳到長江中下游,茶葉已成為日常飲料,宴會、待客、祭祀都會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並有詩文反映茶事。更有晉代文人杜育專門歌頌茶葉的《荈賦》,涉及茶之性靈、生長情況及採摘、取水、擇器、觀湯色等各個方面,可以看出飲茶已不僅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還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因此,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飲茶史上又乙個重要階段,也可以說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時期。

唐代——飲茶風氣傳播全國

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到了唐代中期,飲茶風氣已普及全國。唐朝南方已有43個州、郡產茶,遍及今天南方13個產茶省區,因此,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確立。

唐代茶葉生產發達,出現很多名茶,各地製茶技術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國外傳播,特別是對日本和朝鮮的影響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國飲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乙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是中國茶文化的成熟時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飲茶盛行的另乙個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禪,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門茶事盛行帶動了善男信女爭相飲茶。

由於飲茶與禪宗關係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過程中追求禪的意境,因此有所謂「茶禪一味」之說。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陸羽和他的名著《茶經》。《茶經》對唐代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茶經》把茶文化發展到乙個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備的綜合性茶學著作,對中國茶葉生產和飲用風氣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陸羽首倡品飲藝術,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與飲茶活動為一體,開中國茶道之先河,為後世茶文化發展提供了典範。陸羽也因此被後人稱為茶聖、茶神。

唐代是詩的朝代,許多著名詩人都與茶有緣。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多首茶詩。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之名句。

李白、杜牧、劉禹錫都有佳作流傳。尤以盧仝的七碗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名聞遐邇,詩中傳神地描述了飲茶時的身心體驗,成為歷代傳唱不衰的詩詞佳作。全詩由得到貢茶陽羨茶的驚喜、飲茶過程及體驗和感慨蒼生三部分組成。

另外與白居易世稱「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寶塔形詩《一字至七字詩 茶》也頗為獨特。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是茶文化大發展的乙個重要時期。貢茶工藝的發展及皇室和上層社會的嗜茶成風,使飲茶之風更為盛行。

與唐代餅茶不同,宋代貢茶——龍鳳團茶是由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型壓模而成。採製技術也更為精緻講究。宋徽宗趙佶還對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寫成茶葉專著《大觀茶論》一書,對茶的產製、烹試及品質各方面都有詳細的論述,也推動了飲茶風氣的盛行。

茶已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會圖》是公認的描繪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們將琴棋書畫融進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乙個標誌。許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都樂此不疲,並且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文藝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廢除團餅茶。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蔚然成風,並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葉生產上有許多發明創造,綠茶生產上改進了蒸青技術並產生了炒青技術 。

花茶的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許多花都可以用來窨製花茶。此外還出現了烏龍茶和紅茶。

明代「文士茶」也頗具特色,尤以吳中四傑為最。四傑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禎卿都是懷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藝又嗜茶,開創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們更加強調品茶時對自然環境的選擇和審美氛圍的營造,使品茶成為一種契合自然、回歸自然的高雅活動。

這在他們的傳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到了晚明,文士們對品飲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動中,並更進一步達到超凡脫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說並對其進行了深入探索。這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

散茶被欽定為貢茶,簡便自然的飲用方法廣受人們喜愛。明代茶學興起,茶著極多,促進了散茶外形與內質的改善與提高。散形葉茶中的許多名品,也漸顯雛形。如龍井、碧螺春等。

茶館,古稱茶肆、茶坊、茶樓。萌發於唐代,發展於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對此有所描繪,明清茶樓發展得更為典型,尤以清代茶館最為鼎盛,遍布城鄉,數不勝數。

並且逐漸發展出來各具當地地方特色的茶飲習慣和文娛活動的茶館文化形態。茶館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場所。茶飲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風的方方面面。

茶文化由茶宴、茶會、茶道向茶館的發展,反映了茶事活動由貴族化、文人化走向大眾化,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活動。並且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形態和生活方式。足見人們對飲茶的喜愛。

在明清時期發展起來並成熟的「工夫茶飲」至今仍是茶藝館裡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時期在茶葉品飲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

工夫茶是適應茶葉撮泡的需要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明代形成於浙江一帶的都市裡,擴充套件到閩、粵等地,在清代轉移到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稱享有盛譽,已成為今天茶藝館裡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隨園食單.茶酒單.武夷茶》中記述了工夫茶藝:

工夫茶講究茶具的藝術美,沖泡過程的程式美,品茶時的意境美,此外還追求環境美、**美。明清的茶人已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時期。

3樓:成浦秋梵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嚐形式。

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

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

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古代飲茶之俗源遠流長,為什麼直到唐代才興盛起來?

4樓:一棵樹的閒談

古代飲茶的歷史很悠久,為什麼直到唐代才興盛起來。這之中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國泰民安,喝茶不是吃飯喝水這種人必須做的事情,如果溫飽都成了問題,也根本不會有人會想著飲茶,只會努力賺錢。喝茶不但花錢,還需要花費大把的時間,兵荒馬亂更沒人能坐下品茶了。

在唐朝寺廟文化也是非常盛行的,和尚修行總是有一杯清茶相伴,以緩解這枯燥無味的生活。這一切也就造就了唐朝時期誕生了中國飲茶歷史上的茶聖陸羽。

5樓:方悅愛

我覺得這一方面是由於唐朝的詩歌文化非常的發達。文人墨客就喜歡以飲茶來助興。另一方面就是唐朝有一位茶聖叫做陸羽。他寫了一本茶經。

6樓:陽光的

因為唐代相對來說物質非常豐富,茶文化可以在唐代得到更多的傳承和發揚,所以興盛起來

7樓:菌笑笑

其中不乏一些政治原因和經濟原因,之前的朝代戰爭頻發及經濟條件都不好,到唐朝趨於穩定,所以茶文化才能發展起來。

中國古代各朝代餐飲發展分別有什麼特點?

8樓:騎車不上鞍子

有巢氏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

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飲食文化

[2]神農氏

"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百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鬹用來煮酒的。

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周秦時期

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公尺,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

黍,是大黃粘公尺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

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公尺,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

菰公尺,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2023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也便宜。

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公尺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

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廣州的飲茶文化,廣州的飲茶文化 10

厲相權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 飲左茶未 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 食在廣州 的一大特色。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既 茶水又 點心,而且...

中國各個朝代皇帝都姓什麼,中國古代各朝代的皇帝都姓什麼?

自報調查 泱泱中華,經歷了夏朝 商朝 西周 東周 秦朝 西漢 東漢 三國 曹魏 蜀漢 東吳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南朝 宋 齊 樑 陳 北朝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 十國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南吳 前蜀 吳越 楚 閩 南漢 荊南 後蜀 南唐 北漢 宋 北宋 南宋 遼 金 元...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順序是怎樣的?

中國朝代順序表 夏 商 周 西周 東周 春秋 戰國 秦 漢 西漢 東漢 三國時期 魏 蜀 吳 晉 西晉 東晉 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 南朝 宋 齊 梁 陳 北朝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隋 唐 五代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十國 前蜀 後蜀 吳 南唐 吳越 閩 楚 南漢 南平 荊南 北漢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