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的勤奮故事,李時珍的勤奮故事

時間 2021-08-30 09:41:21

1樓:匿名使用者

溫彥博溫彥博與他的兄弟溫大雅、溫大有從小就被薛道衡斷言皆卿相才,曾被突厥流放陰山的溫彥博最終成為與房玄齡、魏徵等名臣共同輔政的宰相之一,死後獲得陪葬昭陵的殊榮。

溫彥博,字大臨,生於北周建德二年( 573年),卒於唐貞觀十一年( 635年),幷州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

溫彥博出生於書香之家。父親溫君悠曾任北齊文林館學士、隋泗州司馬。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溫彥博不僅有學識淵博的父親。

還有和他一樣自幼就博覽群書、聰穎異人的哥哥溫大雅和弟弟溫大有。還在他們青少年時代,父親的朋友薛道衡、李剛就斷言三兄弟「皆卿相才。」隋朝開皇末年,「通書記,警悟而辨」的溫彥博通過對策及第,被授為文林郎,直內史省。

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群雄競起。大業十二年( 616年),隋虎賁郎將羅藝起兵攻占柳城、懷遠等地,自稱幽州總管,溫彥博被引為司馬。唐武德元年( 618年),李淵在關中建立唐朝政權,羅藝看到李氏已定關中,人望歸之,認為其王業必成,於是於次年歸附了唐王朝。

溫彥博因預謀此事有功,被任命為幽州總管府長史,封西河郡公,不久被唐高祖召入朝廷,拜為中書舍人,又擢為中書侍郎。當時高麗國派遣使者貢獻地方特產,唐高祖欲讓而不臣,溫彥博引證歷史,認為如此不妥,他勸唐高祖說:「遼東本週箕子國,漢立菟郡,不使北面,則四夷何所瞻仰?

」唐高祖認為言之有理,於是採納了他的建議,接受了高麗國稱臣納貢的要求。

武德八年( 625年),突厥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之後進犯太原。唐高祖任命溫彥博為行軍長史,協助右衛大將軍張瑾反擊突厥。唐軍與突厥在太谷(今山西太谷)大戰,唐全軍覆沒,溫彥博兵敗被俘。

突顏貴族因溫彥博為皇帝近臣,逼問他唐朝兵糧虛實,溫彥博堅貞不屈,拒不回答。突厥大怒,將他流放到陰山苦寒之地。

武德九年( 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溫彥博返歸唐朝,被任命為雍中治中,不久改檢校吏部侍郎。他兢兢業業,格守職責,「意有沙汰,多所抑損」,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貞觀二年遷御史大夫,仍檢校中郎事,四年被任命為負責草擬皇帝詔誥及有關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中書今,成為貞觀初年與王(王圭)、房玄齡、李靖、戴冑、魏徵等名臣共同輔政的宰相之一。

溫彥博以善詞令而聞名,他熟習四方風俗,臚布誥命,擔任中書今後,「敷奏詳明,出納惟允」,「國之利害,知無不言」,為貞觀盛世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其中,使他彪炳史冊的是他提出的對待突厥開明的民族同化政策。貞觀四年( 630年),唐朝平定突厥,突厥表示歸附。

唐太宗召集群臣討論對其如何處置的問題。多數朝臣建議「分其種落」,遷徙河南,散居州縣,各使耕田,變其風俗,使之「化而為漢」。溫彥博提出不同意見,他主張仿照「漢建武時,置降匈奴於五原塞下」的辦法,把突厥安置在河南一帶的朔力之地,「全其部落,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之心」。

但溫彥博的主張遭到秘書監魏徵的激烈反對,他認為突厥自古為患,難以管理,安置內地,等於「心腹之疾,養獸自遺患也」,主張將這部分人仍然置於邊疆,使之「居其舊土」。溫彥博堅持己見,主張以德懷之,他說「教其禮法,選其酋首,遣居懷德,何患之有?」溫彥博提出的安置突厥辦法的實質,是以尊重突厥族的生產方式、風俗習慣為基點,給予突厥族以某種限度的自治權力,顯然是在團結的基礎上,採取開明的民族同化政策。

唐太宗最後採納了溫彥博的建議,將10萬戶突厥族遷入中原,其中三萬家定居在長安;在東起幽州,西至靈州(寧夏靈武縣西南)一帶地方置順、佑、長、比四州都督府安置內附突厥人民,任命突厥本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統帥原來部眾;又挑選突厥族部分貴族擔任京官武職,其中五品以上的將軍、中郎將約有百餘人。這些措施的實施對當時以突厥為首的少數民族產生了良好的效果與深刻的影響。

貞觀十年( 636年),溫彥博遷尚書右僕射,十一年( 637年),因「憂國之故,勞精竭神」,積勞成疾去世,終年64歲,諡曰恭,陪葬昭陵。

溫彥博為官清廉,自掌知機務,即杜絕賓客。他官至宰相,去世後家貧無正寢,殯別室,唐太宗命有司為其構寢,這在封建官吏中是難能可貴的。

有關李時珍的故事

2樓:充電器大俠

一、巧治心理病

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出名後,找他看病的人特別多。有的病人已經請別的醫生看過,沒什麼效果,又請他再看看。有一回,李時珍路過某鎮,鎮上一位財主拿出前幾天乙個郎中開的藥方說:

「我吃了這藥一點兒也不見效。」

李時珍一看,藥方上開的「四君子湯」,共是四味中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李時珍給財主一診脈,病人氣虛,「四君子湯」正好可以醫治財主的病。

他攤開紙筆,想了想,替財主另外開了一張藥方,也是四味中藥:鬼益、楊木包、松腴、國老。

之後,李時珍讓病人按藥方連服半月。財主見這四味藥自己從未服過,心中特別高興,於是便連服15天,果然藥到病除。財主登門向李時珍道謝:「還是您的藥方靈呀!」

「我給你開的藥也是『四君子湯』:人參的別稱叫鬼益,楊木包也就是白朮,松腴正是茯苓,國老和甘草本是同一味藥啊!」李時珍笑道。 財主聽罷,半天沒回過神來。

二、奇花異草帶來的樂趣

2023年,李時珍出生在乙個醫學世家裡。李時珍的祖父是一位揹著藥箱、搖著串鈴,終年奔波於城鄉的鈴醫。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繼承父業,勤奮好學、努力鑽研,是蘄州一帶很有名氣的醫生。

父親李言聞不僅飽讀經書、醫術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實踐,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因此李家在蘄州地區深受當地人們的敬重。

李時珍從小便喜愛花草。李家後園裡種滿了父親李言聞從各地收集來的藥草,像牡丹、芍藥、水仙、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羅等等,小小的後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開滿了花。

6歲的李時珍那時候經常跟在爸爸身邊,興致勃勃地為藥草澆水、培土。很快他就認識了許多草藥:開黃花的是蒲公英、開白花的是土茯苓、開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牽牛花。

李言聞看到兒子出奇地喜愛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兒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父親也給他講了許多關於花草治病的功用。

父親的啟蒙教育在李時珍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鮮豔美麗的花草不僅好看,而且能夠治病。於是,李時珍對花草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

李時珍漸漸長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門,到更廣闊的大自然裡去。

李家門前的雨湖,附近的鳳凰山都是他們經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樹木,湖濱各種花鳥魚蟲,都是那時李時珍認識自然的好場所。漁民、樵夫、農民都成了他的老師,李時珍從他們那裡不僅得到許多豐富的知識,而且養成了虛心學習、追求真知的好習慣。

這對他以後立志學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對醫學書籍的懷疑

李時珍從小勤奮好學,受到全家人的寵愛。父親李言聞對他的教育也十分重視,他採用種種辦法培養兒子追求知識的興趣。他不僅教給李時珍一般應考的必讀書,還教給他一些醫藥知識。

上山採藥時,也時常把李時珍帶在身邊,讓兒子親眼看看藥草的生長狀態,增長實際知識。

受這種環境的影響和家庭的教育,李時珍的藥物學知識增長得很快,他的求知慾越來越強。當他流暢而準確地背誦《爾雅》書中的《釋鳥》、《釋獸》章的全文時,父親李言聞感到十分驚奇,他不能不承認,小小的李時珍有著非凡的記憶力和強烈的求知慾望。

李時珍家裡有豐富的醫學藏書,他在閱讀這些書的時候發現許多講藥物的書並不完全可靠,他決心把藥書中的錯誤糾正過來,把新的經驗和知識補充進去。因此,李時珍非常喜歡通過親身實踐去弄明白醫書上的一些疑問。

有一次,他問父親:「醫書上畫的24塊斜方塊的花紋,是什麼意思?」父親說:

「我們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山上捉一條看看,不就知道了嗎?」於是,李時珍獨自登上鳳凰山,在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條白花蛇。他仔細一看,白花蛇確實有24塊斜方塊形的花紋。

這才算真正相信了醫書上的說法。

還有一次,李時珍聽說均州(今湖北均縣)的太和山上有一種很希罕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長壽,他決定親自去山上看看。當李時珍在半山腰的一座廟裡休息時,看廟的老人聽說他要上山採榔梅,擔心地對他說:「可不能去呀,皇上有令,榔梅只能由皇家來採。

百姓要是採了,就要問罪。」

李時珍心想:「榔梅是天生的果樹,又不是皇上自己種的,為什麼不能碰?我一定要弄幾個回去,看看它到底有什麼功效。

」這天夜裡,李時珍趁著月色從小路上了山,採到了幾顆榔梅,還連枝帶葉折了幾枝。

回家後仔細一研究,發現榔梅原來是一種榆樹類的果實,吃了它根本不可能長生。李時珍不禁笑起來,從此他更加堅信了只有親自實踐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救死扶傷的決心

在幾次親自上山實踐尋找正確的醫學理論後,李時珍更是悄悄地立下志願要做一名藝術高超、妙手回春的好醫生。

可是,李時珍追求知識,立志行醫的興趣和理想,卻給父親李言聞帶來了憂慮。因為在封建社會裡,醫生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在剝削階級看來,醫生是和算命、賣卦、看風水的人一樣,是從事「小道」、「賤業」的人,受到輕視。

他們恣意呼喚醫生,侍候自己,因此,當時社會裡,不僅有錢有勢的子弟,就連一般的讀書人也都不肯輕易去做醫生。李言聞父子兩代為醫,飽受了達官貴人的輕視和欺辱,這種痛苦經歷,使李言聞決心要改變李家的社會地位。

尤其是在李言聞多次科舉考試失敗後,他更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聰明好學的李時珍身上,他固執地為李時珍選擇了一條通過科舉做官的道路。從此以後,父親李言聞一次一次地拒絕李時珍請教他醫學方面的問題,因為,他決不肯輕易讓李時珍和自己一樣做一名醫生。

於是,李時珍從12歲起,便在父親嚴格的監督下,離開了自己喜愛的山林湖濱,關在家中讀經書,作八股文,準備參加鄉試。當時,這種參加科舉考試,得中功名之後為官的人生理想,是幾乎每乙個讀書人的最終目標,也是光宗耀祖,彰顯門庭的唯一途徑。

但是,李時珍並不快樂,在科舉考試的限制下,讀書成了繁文縟節,束縛心智的代名詞。14歲那年,聰慧過人的李時珍便中了秀才。李時珍在科舉道路上的小小成就,給了父親李言聞以巨大的希望,他越發感到自己為兒子選擇的科舉道路是正確的。

但是最後,李時珍沒能像父親一心嚮往的那樣,在仕途上一路順暢地走下去。經過科考的幾番失敗之後,李時珍也漸漸長大,他決心徹底放棄科舉這條道路,而是重新拾起兒時的夢想,做一名懸壺濟世的行醫之人。

李時珍選擇了一條在當時根本不為人所稱道的道路,背離了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所謂「坦途」,卻懷著乙份救死扶傷的夢想和執著,成為把中華醫藥學傳承下來的一代宗師。

五、活人斷其死

傳說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正在櫃檯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

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說道:

「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裡人到處找。」

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

由此,人們更是驚嘆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李時珍嘗草藥的故事,有關李時珍的故事

9點說史 李時珍親嘗曼陀羅藥性 有一次,李時珍經過一個山村,看到前面圍著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見一個人醉醺醺的,還不時地手舞足蹈。一瞭解,原先這個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藥酒。山茄子 李時珍望著笑得前俯後仰的醉漢,記下了藥名。回到家,他翻遍藥書,找到了有關這種草藥的記載。但是藥書上寫得很簡單,只說了它的本...

司馬光年幼勤奮好學的故事,古人勤奮好學的故事有哪些?

司馬光好學 用力多者收功遠 三朝名臣言行錄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 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 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絕編 據 史記 孔子世家 記載,孔子讀 周易 韋編三絕 ...

關於勤奮的故事,關於勤奮的名人故事

學習需要勤奮。勤奮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數與勤奮有關的事例歷來為人們稱道,車胤 螢入疏囊 是勤奮 孫康 雪映窗紗 是勤奮 匡衡 鑿壁偷學 是勤奮 蘇秦 懸梁刺股 是勤奮 祖逖 聞雞起舞 也是勤奮,勤奮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中華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為 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