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有哪些用法,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介詞用法有哪些

時間 2021-08-30 09:12:50

1樓:友雲德岑君

“了”的用法

1.名詞(名詞短語)/數量短語+了•

冬天了,要注意別感冒。

•三年了,你一點也沒變。

2.形容詞(形容詞短語)+了

•現在的房價便宜了。

•“形容詞+了+數量+了”:晴了一個星期了。

•“形容詞+了+數量”:

•上個月一直下雨,只晴了三天。

•這塊布短了兩公分。

3.動詞+了

•“事情有了變化”

:這個問題我懂了。

•“事情即將有變化”

:飛機快起飛了。

•“動作已經完成(事態也有了變化)”:•

他把自行車賣了。

•“動詞+了”這個結構後面跟著別的動詞短語(或小句)時,表示第一個動作完成之後(將來完成、假設完成都可以)出現另一個動作或狀態。:

•你作業做了再出去玩,好嗎?

4.動詞+了+賓語/時量

•我昨天買了一輛自行車。

•這本書我看

了一個星期。

•這些漢字我抄

了五遍。

•注意:上面說到的情況,都沒有“動作本身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意思。

•“動詞1+了+賓語/時量,動詞2+……(+賓語2)”:•你走了不到十分鐘他就開始玩遊戲。

•做完了作業,你就可以看電視。

5.動詞+賓語+了:

•我有二十天沒見到你了。

6.動詞+了+賓語/時量+了:

•我們到了漢城了。

•這本書我看了三天了。

•這篇課文我已經讀了三遍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的”常見用法:

的——定語的標記,一般用在主語和賓語的前面。“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後面的事物,說明“的”後面的事物怎麼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名詞(代詞)+的+名詞。如: ①頤和園(名詞)的湖光山色(主語)美不勝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開朗的女子(名詞,賓語)。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介詞用法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常用介詞有“於”(於)、“以”、“為”、“與”、“用”、“由”、“自”、“從”等。

一、 於(於)

“於(於)”字的用法大致可分為四種。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例如:

① 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城濮之戰》)

② 壬戌,戰於韓原。(《韓之戰》)

③ 遂寘姜氏於城潁。(《鄭伯克段於鄢》)

以上二例“於”字介紹出處,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在”。

① 自我不見,於今三年。(《詩•豳風•東山》)

②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③ 材不為世用,道不行於時也。(《柳子厚墓誌銘》)

以上二例“於”(於)介紹出時間,相當於今天的“到”或“在”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的物件。

例如:① 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鞍之戰》)

②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論語•衛靈公》)

③ 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龔遂傳》)

④ 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左傳•莊公三十一年》)

以上二例的“於”(於)介紹出物件,可譯為“向”或“給”。

第三種用法,是介紹出比較的物件。這種用法的“於”(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後。例如:

① 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管晏列傳》)

②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③ 師少於我,鬥士倍我。(《韓之戰》)

這三例中的“於”可譯為“比”。

第四種用法,是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這一點在講古漢語中的被動式已介紹,這裡從略。

介詞“於”在古籍中又寫作“乎”,這是由於“於”和“乎”音近而借用。“乎”字用法和“於”字基本相一致。例如:

① 與夷復曰:“先君之所以為不與臣國而納國乎君者,以君可以為社稷宗廟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將致國乎與夷,此非先君之意也。

(《公羊傳•隱公三年》)——與夷:宋宣公之太子,後產為殤公。先君:

指宋宣公。君:指當時繼其兄宋宣公之位為宋君的宋穆公。

② 浴乎沂,風乎舞雩。(《論語•先進》)

③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

④ 以吾一日長乎爾。(《論語•先進》)

⑤ 或問乎曾西曰。(《孟子•公孫丑上》)

⑥ 雞鳴狗呔相聞而達乎四境。(《孟子•公孫丑上》)

二、 以

介詞“以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藉的條件、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拿”、“憑”等。介紹所使用的工具的例子如:

①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許行》)

② 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子產壞晉館垣》)

③ 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齊侯使晏嬰請繼室於晉》)

④ 晞軍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段太尉逸事狀》)

介紹了出動作行為憑藉的條件的例子,如:

① 子金教之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韓之戰》)

②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

③ 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段太尉兔事狀》)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物件,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或“把”。例如:

①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亂,若何?(《段太尉逸事狀》)

② 公誠以都虞侯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段太尉逸事狀》)

第三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形成的原因,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因”、“因為”、“由於”。例如:

① 釋之事是帝歲餘,為淮南相,猶尚以前過也。(《張釋之列傳》)

②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亂廢。(《龔遂傳》)

③ 其後以不能媚權貴失御史。(《柳子厚慕志銘》)

第四種用法是介紹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如:

①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文:田文,即孟嘗君。

②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誌銘》)

三、 為

“為”的作用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介紹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用法的“為”可譯為“被”。例如:

① 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韓非子•五蠹》)

②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所以為陛下禽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③ 第二種用法,介紹動作行為關聯的物件,表示動作行為為誰(什麼事物)而發,可譯為“給”、“替”、“向”、“對”等。例如:

① 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 也;為湯武驅民者,桀紂也。(《孟子•離婁上》)

② 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許行》)

第三種用法,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原因或目的。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①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倫》)

②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③ 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四、 與

介詞“與”主要有兩種用法。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職主動者發出動作時所涉及的對方,說明動作是與誰(什麼)共同完成的。這種用法的“與”可譯為“跟”、“和”、“同”等。例如:

① 漢王與義帝發喪。(《漢書•高帝紀上》)

② 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孟子•滕文公下》)

③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史記•陳涉世家》)

五、 用 由 自 從

介詞“用”可以介紹出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條件、手段,也可以介紹動作行為的原因。例如:

① 清,寡女,能守其業,用財自衛。(《史記•貨殖列傳》)

② 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然頗用材能自進。(《史記•佞幸傳》)

③ 廣用善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史記•李將軍列傳》)

④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

例①②的“用”介紹出憑藉的條件,可譯為“憑”、“憑藉”;例③④介紹出原因,可譯為“因”。介詞“用”的用法在這些方面是和介詞“以”相通的。

介詞“由”在介紹出動作行為的原因、憑藉的條件、涉及的物件等方面,和“以”、“用”是相通的。例如:

①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②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李斯《諫逐客書》)

③ 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負此人。(《世說新語•尤悔》)

此三例中的“由”完全可以用“以”或“用”代替。

介詞“由”的另一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或時間的起點,或空間上的起點。例如:

① 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孫丑上》)

② 由堯胸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孟子•盡心下》)

③ 亮悉大眾同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三國志•諸葛亮傳》)

④ 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例①②介紹出時間上的起點;例③④介紹出處所以及空間上的起點。

介詞“自”的主要作用是介紹出動作行為的起始點。這個起始點,可以是時間上的,也可以是空間上的,也可以是人或事物。這種用法的“自”相當於“從”例如:

① 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書•無逸》)

② 無忌自在在樑時,常聞此兩人賢。(《史記•魏公子列傳》)

③ 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

④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之滕。(《許行》)

⑤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

⑥ 至於高祖,……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更。(《史記•禮書》)

例①②介紹出時間上的起始點;例③④介紹出窨(處所)上的起始點;例⑤⑥介紹出人、事物的起始點。

① 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薄甚悉。(《張釋之列傳》)

② 有一人從橋下走出。(《張釋之列傳》)

③ 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史記•遊俠傳》)

④ 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基如此。(《史記•司馬相如傳》)

⑤ 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史記•晉世家》)

⑥ 樑丘賀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漢書•儒林傳》)

例①②介紹出處所;例③④介紹出行為的物件;例⑤⑥介紹出跟從的主人或師長,可以譯為“跟”“跟著”。

古代漢語中狀語有哪些用法舉例說明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雙音節詞彙中,有一部分是由詞根加詞綴構成的合成詞。其中有的在詞根前加詞綴,叫字首,有的在詞根後加詞綴,叫字尾。1、古代漢語中較常見的詞頭字首有:

“有”“於”“阿”“言”“其”“薄”。“有”作為詞綴,常用在專有名詞前:例如:

昭昭有周,式序在位。(《詩經·時邁》)號之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其”作為詞綴,主要用於形容詞和不及物動詞之前:例如:

北風其涼,雨雪其霏。“言”“於”“薄”作詞綴時性質相同,都用於動詞前。例如: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

“阿”出現在漢魏以後,用在人名、稱謂代詞前:阿瞞,阿誰。2、古代漢語常見的詞尾字尾有“然”“如”“若”“爾”“乎”等。

“然”主要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在句中一起作狀語,表示某種狀態,可譯為“的樣子”。例例如:“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如”“若”“爾”用法和“然”同。例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夫子莞爾而笑。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乎”“焉”用法亦同。

例如: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遊刃必有餘地矣。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有哪些形式,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有幾種形式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面用 者 謂語後面用 也 表示判斷,者,也 式。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 師說 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翻譯時去掉 者,也 在主謂之間加 是 2.主語後面只用 者 表示停頓,者,式。如 如 四人者,...

古代有字典嗎,古代漢語詞典與古代漢語字典有什麼區別

彼黍 爾雅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西漢整理的,作者不詳 說文解字 簡稱 說文 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 文字學家許慎 康熙字典 是清代康熙年間編的,是現今中國最全的字典 伊塔夢之戀 當然有只不過最早的沒有發現 破破理論 秦漢時期 爾雅 說文解字 唐宋時期 好像沒有什麼太出名的 明清時期 永樂大典...

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有何特點,古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為什麼有多種說法

1 第一人稱代詞 吾 我 予 餘 朕 2 第二人稱代詞 女 汝 爾 若 而 乃 3 第三人稱代詞 其 厥 之 之 和 其 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稱代詞 一是 之 和 其 除稱代以外,還可以稱人或物。二是 之 和 其 除了可以稱代第三方以外,有時候也可以用來稱代說話人自己或聽話的一方。區區 在下 不才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