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影響

時間 2021-08-11 18:09:12

1樓:公尺圓滾滾手作娘

一、蘇軾與古代文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在文學觀上,蘇軾主張「輸寫腑髒」、「達物之妙」、「道已所欲言」。他否認文學作品是「含養義理」的結果,認為文學作品是「凡耳目之所接,雜然有獨於中而發生詠歎」的產物。他反對把文學作為某種學說的工具,主張寫作應有充分的表達自由,否認一切標準格式。

他提出「意盡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的觀點,認為「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不應受任何觀念的束縛。他在談自己的創作體會時直言:「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他的作品真正做到自己所推崇的「莫之求而自然」的渾然天成的境界。

蘇軾崇尚自然、輕視倫理的文學觀念,是對二程兄弟的「作文害道」、「學詩妨事」的文道不兩立觀點的否定。它倡導文學直抒人的自然情感,把人從絕對道德律令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從而為文學真實地表現生命個體的主觀精神世界開闢了道路。

由於蘇軾文學觀的巨大影響,中國文化史上曾一度出現過「程學盛南蘇學北」的時期,蘇軾文學理論形成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之勢。更為重要的是,蘇軾的思想實際上也是明代文學解放思潮的先聲。明代公安派袁巨集道師法蘇輕的隨筆小品,以實踐其「獨抒性靈」的主張。

明代中後期,在文學上以人的自然之性對抗理學的「天理」,肯定了人的「私慾」存在的合理性,追求個性自由。這些觀點與蘇軾是一致的。在這一思潮的推動下,出現了「三言」、「兩拍」、《牡丹亭》等以大膽衝破傳統禮教藩籬、追求情愛和物質利益為主題的人文主義文學作品。

以此觀之,蘇軾對中國古代文學人文主義運動的出現有首倡之功。

二、蘇軾與古代士人儒道互補的人格精神

蘇軾以儒道交替為主調的人生觀,反映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在極為有限的自由時空中尋求生命價值實現途徑的獨特心態。隨著宋代以後封建君主個人**的加劇,文人士大夫們的人格被進一步壓縮,其個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無上的皇權所粉碎。他們不得不通過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娛,退隱山林,保持品節,超然於物外。

然而,對於不少有志之士來說,一旦有了機會,他們就表現出急切的建功立業之心,為維護封建統治失序而殫思竭慮。這是一種「儒道互補」的人格模式。

「儒道互補」人格模式與傳統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主張是一致的。蘇軾與陶淵明都是這一人格模式的典型代表。蘇軾晚年幾乎把陶淵明詩全部和了一遍。

這不僅使蘇詩在藝術上攀公升到了更新的高度,而且使蘇軾與陶淵明一起,成為中國古代兩個「儒道互補」人格模式的典範。以蘇輕絕妙的詩詞、文賦為載體,以共獨特的人格魅力為榜樣,「儒道互補」對封建時代後期的知識分子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成為他們所普遍奉行的人格模式。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2樓:巨藍光象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對中國的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文學、語言、**、舞蹈、建築、雕塑、繪畫、天文、醫學、科技以及婚喪嫁娶、吉慶節日等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質等世俗文化的諸多方面產生過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

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僅帶動了佛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全面發展,而且在交融過程中形成了學術思想、修養方法、**美術、工藝建築、風俗習慣等等。中國佛教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型,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互動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佛學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絡起來。

它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中國傳統社會民眾精神生活以新的啟發。

佛教為中國文化、文學藝術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

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係。

佛教對中國**、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

伴隨佛教俱來的還有天文、醫藥等科學技術的傳習。

3樓:茶人隨心

南無阿彌陀佛!

佛陀只是教人斷惡修善而已。讓人人都做好人。學佛是為了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讓我們明白自己的本性本善,這與儒家、道家說的一樣。

學習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完成扎根教育。儒家的根是《**規》,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是《十善業道經》。都是教我們斷惡修善的。

人只有斷惡修善,才能修福修慧。世間人追求的功名利祿,要有福有慧才能得到。你命裡有的,搶都搶不去;命裡沒有的,無論用什麼手段得到的,最後還是會失去的。

所以,做人就老老實實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為好人吧。世間惡的東西不聽、不看、不說、不思考,內心純淨純善。

人人都孝順父母、尊老愛幼,對老師恭敬,好事都搶著做,每天都歡歡喜喜的,這樣的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什麼兩樣?

4樓:銀建男

佛教,使得很多中國人都念佛,拜佛,燒香,吃素,看經,還有深入人心的因果報應的思想.

它已經成了傳統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

5樓:趙俊寶貝

佛教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原地區,之後在中國迅速的傳播,並且與中國文化迅速的融合,在東漢末年,由於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的土崩瓦解,玄學興起,儒、釋、道三種文化開始合為一體(釋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教)逐漸形成了理學,後來理學雖然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儒、釋、道三種文化卻始終是它的理論基礎,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直到今天。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6樓:akkk吃蘋果

1、建築,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誌。吸收了鍵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2、文學,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

3、繪畫和**,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至於**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

4、語言和文字,,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係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例如對玄奘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中國漢語的大量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覺悟、意識、忽然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

5、哲學,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型,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互動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佛學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

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絡起來。它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中國傳統社會民眾精神生活以新的啟發。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建築、文學、繪畫和**、語言和文字等等。

建築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關係,這是每乙個民族在發展文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例如,我國古代建築儲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磚塔,山西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大木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的石造東、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實物。

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誌。在一片鬱鬱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精巧的佛教建築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

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則作為古代雕刻美術的寶庫舉世聞名,它吸收了鍵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文學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

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係。

繪畫和**

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

至於**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唐代**至今還有少部分儲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語言和文字

趙樸初這樣說:「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因為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范文瀾早年曾對佛教文化採取過虛無主義態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

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係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可是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對玄奘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在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給他留下了應有的篇章。

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把他尊為歷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但在中國,人們反而只知《西遊記》裡的唐僧,不知中國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還把佛教文化,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單純地當作生財之道,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國不尊重文化的話柄。

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們中國漢語的大量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覺悟、意識、忽然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梁啟超先生曾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有「三萬五千餘語」漢語佛教詞彙,佛教詞彙不僅佔據漢語詞彙乙個大部分,還大量包括了高階的行而上的詞彙,從廣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國文化。可以說,沒有博大精深,燦爛繽紛的佛教詞彙充實,就沒有中國漢語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訂文化發展戰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對美的論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論述)

冬夏 美學 這一名稱是近代才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但在中國的歷史上,審美的意識早就存在。美學是審美意識的理論形態,也可以說,中國古代就已經對美學有了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歷史階段 1,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第一個 時代。老子 孔子 莊子的美學理論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中國美學的...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熊初蝶性兆 這是一個與 現代文化 相對的名詞。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擾著一個民族...

對傳統文化的看法,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乙個百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乙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乙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擾著乙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