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道德經》哲學,《老子》跟《道德經》是同一本書嗎?

時間 2021-08-11 17:47:20

1樓:

我試著說一下我的看法,畢竟只能算是揣測,我們誰都不清楚李聃先生到底是怎麼想的:

1,關於「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是符合邏輯的,「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的意思是說,整個宇宙中,最值得尊重的

偉大的東西有四個,這些是道(萬物之源)、天(可理解為天意)、地(自然環境)、人(萬物之靈)。這裡的意思不是說宇宙的概念比道更原始,而是強調道對於宇宙的重要性。

關於「道法自然」,其實對於《道德經》,歷來解釋就多歧義,所以陳鼓應先生很多句子都不會精確解釋,因為你越精確,可能越會偏離原意。所以這裡,我覺得應該看你怎麼解釋「道法自然」的「法」:是主動仿效、還是打比方。

比如:理解為道的執行是根據和仿效自然,可能就會向你一樣有歧義;但是理解為打比方,就是說道的執行類似於自然(注意,這裡的自然不是自然環境,而是自然的態度。)就不存在你的疑慮了。

2,關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覺得首先也是對於其意思的理解:我個人理解為「道是可以說的,但這個道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道;道也是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名」。這樣就不會有「道,不可說」的意思了。

而且,也符合邏輯,老子《道德經》講的就是這「非常」的「道」。

關於聖人行「不言之教」,我覺得這個你就有些挑骨頭的意思了,呵呵。就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樣,你看看現在的聖人「孔子」、「周公」誰不出名?誰沒有被後世記上功勞呢?

就連佛祖看破紅塵,也還要到紅塵裡解救受苦受難的人呢,呵呵。

3,這裡,就看你怎麼理解「無為」了。和很多人一樣,你理解「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這樣的意思,可實際上呢?老子的「無為」是指「人們做事情往往會帶來一些想不到的後果,所以很多事情要順其自然」(比如三峽工程,是為了發電造福國人,但是卻破壞了生態壞境),老子的「無為」本身就是一種「為」,而這種「為」,本身就是為了與「道」合二為一,是「道」的執行方式(「道法自然」)。

4,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到底是「把事情想得容易」能夠完成得好,還是「把事情想得難」能夠完成好,還沒有定論。前者,會造成「掉以輕心」,後者會讓人「認真謹慎」,說句玩笑話,我們這些普通人怎麼能夠想到聖人的想法呢?

2樓:密語界

「域」我覺得應該是指的我們整個的生存的空間的意思。

道大,天大,地大,王益大。域中有四大,

道大即規律之總持,然後依次往下,其後為天,再為地,再其後即人,王即人道規律之總持,可以所握部份全域性的方向。

世界初成,沒有物體的時候,規律即存在,生成物體以後規律即不斷演變。

第二個問題,道德經已經解的非常清楚了

參考第56章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釋意:真正知道的人不會隨便說他知道,

自言知道的人並不是真的知道。

塞堵住嗜欲的孔竅,

關閉住嗜欲的門徑;

挫去自身個性的銳角,

解掉自身紛亂的毛躁,

和這明點的亮光一起,

同這遍虛空的塵土一起;

是謂玄同。(即無所不在,無處不達)

所以不可得這道後而愛不釋手

亦不可得這道後不再修持;

不可得這道以後張揚,

亦不可得這道後為害大道;

不可得這道後而珍惜;

也不可得這道後輕賤:

故為天下貴(即成為天下最難道的)所以成為天下最珍貴的東西。

第三個問題,民眾在邪道上行走是非常可怕的,要想入正道不努力怎麼行呢。

問題四,你自己理解錯了,所以解不開

圖難於易其,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這裡的意思是指,任何一件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即使再小的事情也要認真對待,認真去完成。

3樓:致人和

一、道有廣義狹義,要知道在道德經某處為何義,須聯絡上下文理解;

二、道德經是指導人以區區方寸之地的大腦中的主觀世界如何應對客觀世界的恢巨集巨著,若出現了一定侷限性在所難免,因為意識往往不能迴圈論證式作自我證明,這些需要去深入揣摩,畢竟相隔年代久遠,哲學之父的言外之意相當玄奧;

三、老子的思想精義是為而不爭、要符合客觀規律,這就對人類行為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四、將一事物考慮得越周詳、觀察得越客觀,則行動起來更順利,如果盲人摸象一般以偏概全、犯主觀主義錯誤,那麼只會把事情辦砸。

一句話,老子的偉大之處在於,從數千年之前就提出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其光輝的貢獻還有他對人性、意識、精神等人的主觀世界的深刻剖析和論斷。儘管有一定歷史侷限性,但作為空前絕後的里程碑式的哲學經典著作,將與歷史永存。

4樓:郭有勇

按西方說法,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即「形上學」的開創者,其「道」的概念與儒家「天」的概念相似,即以一種「一」來統合「多」。「道」便是整個宇宙的本源。

5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老子的開篇不一定事這個意思,我想應該是這樣: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也就是任何事務的自然規律)是可以認知、感悟、揭示,甚至是可以講出來的,但不是永恆不變的。就像宇宙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給他稱謂,都能夠叫出名稱來,但也不是永恆不變的一樣。

因此,名,可名,非常名。不過是對道,可道,非常道的乙個說明。

6樓:匿名使用者

或許 在別人看來覺得很矛盾似的 ,其所不然,老子自由他寫出來的道理,有些東西 古代和現在迥乎不同

7樓:仙源渺渺

我也講一下我的理解:

老子是一名春秋史官,是以自然而然變化來推演人事,社會的。

1,強調人在天地之間的重要性。「道法自然」是說明道的自然屬性。

2,「無為」是不妄為,在自然面前。

3,人對自然態度。

4,是辯證法,質量互變。

《老子》跟《道德經》是同一本書嗎?

8樓:仍然空空如也

《老子》跟《道德經》是同一本書。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作者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

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9樓:9點說史

是同一本書 。

《老子》又稱《道德經》,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這是一部充滿智慧型的著作。《老子》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

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

並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乙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闢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關係的研究道路,一直為後世學者所尊崇。

《老子》一書,字數雖只有五千餘言,但內容之豐富,恐怕沒有幾本書能與之相比。所以任何對它的概括和說明,都只能是掛一漏萬。也正是如此,所以才對它百讀不厭。

擴充套件資料

人物生平

1、著書出關

大約西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

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

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2、死後加封

相傳老子長壽,大約於西元前471年死於秦國,享年一百零一歲。《莊子·養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胡適認為,老子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

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2023年(宋真宗祥符六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10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又稱《道德經》,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這是一部充滿智慧型的著作。《老子》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

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並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

《老子》中包含了乙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闢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關係的研究道路,一直為後世學者所尊崇。

《老子》一書,字數雖只有五千餘言,但內容之豐富,恐怕沒有幾本書能與之相比。所以任何對它的概括和說明,都只能是掛一漏萬。也正是如此,所以才對它百讀不厭。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指同一本書。其實老子寫這個書的時候叫《道德經》,因為老子寫的,又名《老子》。

12樓:李興萬

《老子》又名《道德經

13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有關老子的文獻資料,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篇傳記只有幾百字,但竟記載了四位與《老子》有關的人物,即老聃、李耳、老萊子、太史儋。這四人之間是什麼關係?

哪乙個才是《老子》的真正作者?司馬遷也無法明辨,只好用「或曰」這樣的詞語來諸說並存。這說明在司馬遷生活的時代,《老子》及其作者已經弄不清了。

《道德經》,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李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

西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於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址河南鹿邑太清宮鎮。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

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西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終於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於現在河南鹿邑縣老子故里。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理解 人們活在色彩斑斕的世界中,卻迷失了自我看不見前進的方向。人們生活在各種聲音嘈雜的世界中,厭倦了真理甚至不再傾聽。人們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體味中,感受不到事物原本的好壞喜悲。...

道德經全文及解釋,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5

放棄了抵抗脆弱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 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恆名也。無名 萬物之始也 有名 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慾也 以觀其眇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 眾眇之門 譯文 道 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 道 道 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 道 名 如果可以用文辭...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

雪花離暖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 道德經 中說 言者不如知者默 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