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哪地方的人

時間 2021-06-19 15:07:25

1樓:河傳楊穎

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鄞州版本講的是金朝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臺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

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2、諸城版本

山東諸城的梁祝傳說,被列入諸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23年公佈。

3、杭州版本:梁祝在萬鬆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的祝英臺在錢塘縣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

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鬆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鬆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闢為敷文書院。

4、封丘版本:青陵臺在封丘縣東北25裡之青堆。戰國時期,宋康王駕車出遊,見到一位採桑女天生麗質,欲納為妾,使人探知該女為門下舍人韓憑之妻息氏。

為見息氏,宋康王令築青陵臺以觀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臺身亡,韓憑也自盡。

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後兩墓各長出一棵梓樹(又名相思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有鴛鴦雌雄各一隻恆棲樹上悲鳴,後化為蝴蝶飛去,據考梁祝化蝶的情節源於此。

5、汝南版本:汝南流傳的梁祝故事有頭有尾,相當完整,情節和全國流傳的普遍說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傳說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晉時期的。這裡的傳說不同於普遍說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為獨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2023年12月,河南省汝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樑祝之鄉”。2023年6月,“梁祝傳說”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樓:

全國究竟有多種“梁祝”版本。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封丘版本

青陵臺在封丘縣東北25裡之青堆。戰國時期,宋康王駕車出遊,見到一位採桑女天生麗質,欲納為妾,使人探知該女為門下舍人韓憑之妻息氏。為見息氏,宋康王令築青陵臺以觀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臺身亡,韓憑也自盡。

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後兩墓各長出一棵梓樹(又名相思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有鴛鴦雌雄各一隻恆棲樹上悲鳴,後化為蝴蝶飛去,據考梁祝化蝶的情節源於此。

2、杭州版本

梁祝在萬鬆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的祝英臺在錢塘縣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鬆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鬆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

清康熙後,改闢為敷文書院。

3、宜興版本

宜興的版本是南朝齊時期,化蝶傳說根深蒂固,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南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臺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遊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

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樑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曆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臺”為蝴蝶命名。

4、微山版本

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臺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2023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臺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臺是為解父憂才女扮**求學。

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臺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臺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5、諸城版本

山東諸城的梁祝傳說,被列入諸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23年公佈。《本衷冊書》之《梁祝志》、《宣室志》記載:英臺,祝氏兒遊學紅羅書院,與梁山伯者同肆業,兒男共室久擇情之,私結三年外而不宣。

文才,馬氏宗人。屋英臺之竹馬。曉情權歸,而英臺不顧。

載三絕決。

馬氏憤然怒告鄉鄰。梁祝叻慄,祝假歉而出,絕殺馬氏祕鈄瞑登號呦。吏姆溽耵其罪,難甄焉,層層殤疊。

皇之威動。洚罪銖毀宮首為馬氏殉。葬之馬氏之途。

凡祀者忍踏唾千年。當朝廣告,萬人皆知曰:婚配焉,男女也。

梁祝逆論而行,天之大不為。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梁祝傳說,有眾多權威專家學者考證歷史上確實真實存在過,而且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並有眾多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蹟可供佐證。

1、 明代崇禎版《元氏縣誌》裡明確記載“在南佐村西北隅,書院路所經由也,橋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漲溢,衝擊略不賽移,若有陰為封護者,相傳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民間文學研究學者陳連山認為,該記載無疑是元氏產生“梁祝傳說”最有利的史料證明。

初建於宋初的封龍書院到目前為止仍然保留著相傳梁祝二人一起讀書的讀書洞,同時,在宋代石橋“吳橋”旁邊有一處古墓,被譽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吳橋古冢”,相傳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在考察了位於元氏封龍山上的封龍書院以及檢視相關史料後,陳連山認為,“‘梁祝傳說’基本能夠和本地名勝古蹟聯絡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和民間資料。”

令陳連山頗為激動的是,當地農村的秧歌小戲也有關於梁祝故事的演繹。戲中梁山伯和祝英臺在書院打蹬腳睡在一盤炕上,忠厚老實的山伯對英臺的女兒身毫無覺察,倒頭便睡。祝英臺唱到:

“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腳踹到你胳肢窩……”地方語言樸實生動,很有地方特色。

據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記載,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創作的15部元雜劇中就有一部名為《祝英臺死嫁梁山伯》。元氏縣地方誌辦公室工作人員楊夕群說,據考證,白樸曾師從元好問,因著有多種雜劇而成為戲劇家。據史料記載,元好問長期活動在封龍山一帶。

楊夕群表示,白樸的這篇雜劇很可能是取材於當地傳說,遺憾的是該劇本已失傳。

“元氏的‘梁祝傳說’版本有明顯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說明其在當地流傳廣泛。”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學者嶽永逸說。與梁祝的現有版本不同,元氏縣口口相傳的“梁祝傳說”有很多不同於現有版本的細節。

在元氏“梁祝傳說”版本中,馬文才被稱為馬世龍(音),祝英臺是撞碑而死,之後與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色彩,表現得更真實可信。”嶽永逸補充說。

2、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梁祝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樑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葬地鄒佟墓等。

這一美麗、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河南省汝南縣梁祝(馬鄉)鎮。相傳,在中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的學子祝英臺,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

三年後,英臺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師母指點,帶上英臺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臺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

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臺被迫含憤上轎。行至山伯墓前,英臺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

3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有關梁祝的主要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樑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葬地鄒佟墓等。

(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2023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瞭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瞭地方**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臺,女扮**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

一日英臺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誌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臺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

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臺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樑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臺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鹹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臺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誌》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臺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臺是女兒身,後來祝英臺被許配馬家。

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臺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臺出嫁,祝英臺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

而祝英臺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

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墓,分列於馬莊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臺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樑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

“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

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

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臺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臺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2023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蹟,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梁山伯與祝英台,民間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450字)

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看中祝英台美貌,茶飯不思,吵著要父親去祝家提親。百花盛開的季節,祝英台女扮 與丫環銀心郊遊,馬文才來到,又要搶英台的護身之物蝴蝶風箏,出言不遜,被銀心出手教訓一通。蝴蝶風箏又飛到正在趕路的梁山伯身上,馬文才飛馬來到,強要風箏,被梁山伯和書童四九打得落荒而逃。英台為風箏飛走而難過,她又...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出自哪種戲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屬於那種劇種

梁山伯與祝英台 與 白蛇傳 孟姜女 牛郎織女 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其中,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最初由越劇搬上戲曲舞台.1945年,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 梁祝哀史 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劇本由袁雪芬 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 薛巖 整理,幸熙 蘇石風...

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故事是真的嗎,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說起梁山伯與祝英台,大家都知道,不但是我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還是我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明顯是傳說。tp 3 11 自己去看。十分詳細的參考資料?wtp tt 我想因該是真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那些人種是打打殺殺!o o 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