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語言文化比較, 急 中西語言文化比較

時間 2021-06-11 15:16:56

1樓:不懂事嗒小孩

我主要講述語言文字之間的不同如何造成文化之間的不同,以及語言文字的誘導和暗示作用,並重點分析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別。首先我想給文化下乙個定義。第一,我所說的文化是廣義上的文化,是包括人、環境、知識、技術成果等一切別具特色的物質物件。

第二,文化由方方面面的因素決定,我個人認為,文化由九大因素決定,即環境、語言文字、科技、物慾原動力、情慾原動力、權欲原動力、審美、陰陽、萬物選擇。語言文字只是其中之一。

那麼語言文字又是怎樣作為一種縱向的誘導或者暗示因素對文化產生作用,並且在很多場所表現為制約性因素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面臨乙個對語言學權威觀點的挑戰。西方語言學界主流的觀點認為,語言(包括文字)的形成是任意的,必然的因素很少,把人叫做人,把天叫做天,把男人叫做男人,把女人叫做女人,這些都是隨心所欲的稱呼,沒有必然性。

幾乎所有教課書都把「人具有任意性」作為乙個公理來看待,西方語言學界也認為這是語言學的基礎。而我個人的看法正好與此相反,我認為語言文字的產生昭示了乙個規律性,即語言是在特定場合、特定時間、特定因素的較深作用下必然要產生的。當然其中也有任意因素,任意是相對的,非任意也是相對的,但是哪乙個是主要的,這其中有乙個關係:

早期往往是必然性因素佔主要,慢慢隨著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意識的增強,任意性因素才慢慢增強。越是遠古,人類越不可能任意地創造一種文字或者語言,只能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不能像現代人一樣進行抽象思維。遠古人類的創造能力很簡單,比如象形字產生於圖畫文字,而全世界的語言文字如果向前追溯,就會發現它們都產生於圖畫文字。

文字發展的過程,體現了人類智力發展執行的軌跡慢慢地從具體走向抽象。而西方語言文字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其他文化借鑑過來的,並不是直接發展出來的。例如古希臘的語言不是自己從象形文本發展出來的,而是借鑑腓尼基人的文字系統,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排列並加以改進發展的。

因此,西方語言界誤認為文字的產生是任意的,其實,腓尼基人的文字如果向前追溯,也要追溯到象形文本、圖畫文字。最初的語言文字不外就是世界的縮影在人類大腦中的表現,西方語言學家往往忽視這一點,從而得出語言是任意的這樣乙個結論。在我們國家也有些人提出過獨特的看法,比如王安石在2023年提出,字形、字音都符合天地萬物之理:

「其聲之抑揚、開塞、合散、出入,其形之橫縱、曲直、斜正、上下、內外、左右皆有義,皆本於自然,非人私智所能為也。」人當時的能力只可能產生能力所及的語言和文字,不可能產生非常充分的一整套有內在聯絡的語言系統。所以王安石的觀點應該受到重視,他是第乙個在中國語言文字史上提出「語言不是任意的」這一觀點的人。

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人類語言文化同構現象與人類文化模式》,同時還提出乙個語言學的觀點,叫做「互構語言學」,即外部世界和人自身世界的互構。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語言文字是如何潛移默化地縱向地影響文化的發展方向。所以,你到了任何乙個國家,只要看一下語言,聽一下聲音,就會發現這種語言的發音和其整體文化狀態、精神面貌有一種契合的東西。

希臘語、日語、英語、德語,它們的精神風貌和語言聲音都差不多。

我們試圖來解釋語言文字是必然的,並且不同程度地制約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發展。這些有時候容易在口語當中表現出來,乙個簡單的字就可以把問題說清楚。例如在英語當中,你(you)、他(he)、她(she)、我們(we)、他們(they)都不大寫,只有乙個代詞大寫,就是我(i),因為「我」是最重要的。

英語語言特點充分體現了西方的個人主義。

在中國則剛好相反。同樣稱呼「我」,中國人不僅不會大寫,還用別的方式來表述:在下、鄙人、奴才等,皇帝自稱寡人或者孤,都是把自己置於一種不受尊重的位置上,盡量去尊重別人,這是一種克制自己的心態。

僅是乙個代詞的使用,就可以看出中西兩種文化是分道揚鑣的,很多東西在極性上是相反的。

很多學者,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的一些學者容易走向極端。例如說寫信,我先寫位址,再寫收件人;可是如果要給西方人寫信,把這些東西都倒過來,先寫收件人,然後是位址。我按照中國式的寫法習慣了,所以到了西方就非常不習慣。

出國時,西方有關人員還要把你的姓和名顛倒過來,我就跟他爭論,中國人在翻譯外國人姓名時根本就不改變其位置,而中國人到國外姓名位置卻要被迫改變。西方人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並沒有覺得他在侵犯你,他認為是天然的,因為他的價值觀就是那樣。

當然,這種現象現在已經習以為常,而且在中國大大小小外語專業都持這種特點。我們應該尊重外國,可是外國人尊重過我們的價值觀嗎?語言文字這種看似非常簡單的東西,蘊含的價值觀其實是非常重大的。

如果外國人通過語言控制我們的命運,改造我們的語言,就能改造我們的性格、改造我們的前途,他們有這個威力。

下面進一步談談中西語言文字之間的基本差別。大家學過外語很容易就知道這種差別,但我要把問題說清楚,還是要凸現這種差異,然後看這種差異如何對文化產生一種誘導的作用,繼而引起何種文化效應。具體可以從語音、語形、語義、語法四個方面的差別來看。

第一,語音的差別。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不應該將二者合在一起說,但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說法,還是尊重習慣。漢語有乙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單音節,乙個音乙個字,或者乙個字乙個音,而且大部分都是開音節。

什麼叫開音節?例如「kai」就是開音節,如果是「kait」就是閉音節了。如果是閉音節,中國的拼音文字就不可能實現。

另外,漢字每個字有韻調,有「一二三四」聲,很規則,而且聲音很響亮。西方的語言文字主要是單音節,同時還有多音節的,這些多音節詞成為與中國語言文字區別的關鍵特徵。此外,西方語言文字還有輕音節或是重音節,用輕重音表示語調。

中西語言文字這種區別看起來很微小,但是它造成一種什麼效應呢?這種效應就是它影響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由於我們一天到晚一直在說一種語言,自出生以來就要天天接受它,語言給予我們一套實踐的模式和嶄新的世界觀,我們不知不覺中便受其薰陶,並且不知不覺地以這種方式來看待外部的世界。

用這種語音效果來創造詩歌等文學作品時,押韻也跟語音相關。中國的詩歌和外國的詩歌不一樣,從語音上來說,西方詩歌在押韻的時候會有很多轉韻的地方,即多元韻式,前兩行押韻,或者隔行押韻,例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韻式是ababcdcdefefgg。多元韻式並不是西方語言文字(尤其是印歐語系)的優點,而恰恰是它的天生缺陷。

因為這種文字多音節多,能夠押韻的詞的數量就少了,因此詩人便創造了轉韻、間行韻等方法。而中國的詩人則不用著急,乙個音可以表達很多字。例如「jia」,可以是「家」,也可以是「佳」、「嘉」、「加」,很容易押韻。

在英語中不可能找到這麼多同音詞,這必然造成英語文學中多元韻的形成。而中國語言文字押韻的得心應手使得詩人可以寫出一元詩,一韻到底,如四言、五言、七言,以及後來的詞、曲等。一元韻的藝術效果很強,而藝術效果要有感染性,就要使得韻腳是單一的,不斷變化的韻腳使人的印象不深,詩歌的**感也相對減弱。

法國文學家薩塞說,藝術作品的感染性取決於它的片面的強調性。

第二,語形的差別。語形就是文字的外形,甲骨文、金文、小篆,形狀不一。這些文字有一些什麼因素打動了我們呢?

我們注意到,漢字的結構是方塊型、建築型,是立體的,筆劃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濃,它誘導我們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聯絡在一起。所以,我們說漢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濃縮和簡化的形式。

而印歐語系的文字則不同。舉例來說,希臘字母,包括英語、德語、拉丁語,都符號化了。它不是立體型結構,而是平面的、流線型結構,沒有象形的味道。

這樣一來產生一種什麼效應呢?就是當你看到這個文字以後,不可能立刻將之與自然界聯絡起來,失去了人這個主體和自然界客體之間的聯絡。但是這種文字也強調了一些因素,它強調了人的智力執行軌跡。

符號化的像蚯蚓一樣彎彎曲曲的文字,實際上是一種邏輯聯絡,即事物之間的聯絡,有很強的人文性,把人的軌跡打在文字上面。漢字的人文性不強,但是漢字的自然性很強。中西兩種文字的外形的差異,造成了不同文化的潛在因素。

那麼字形給文化帶來一種什麼效應呢?首先,在中國,漢字帶來一種感受力很強的效應,例如書法的產生,詩詞中寫景的特點非常突出,象形字就是圖畫,乙個漢字就是一幅畫,就是一首詩。美國詩人龐德說,漢字一看起來情不自禁就是詩了。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寫景的詩非常美,一念就會進入那種境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從邏輯上推理是沒有邏輯性的。「雞聲」,先從聲音上吸引人的注意力,給人一種空間感,由「雞聲」而牽連到「茅店」,然後是「茅店」上的月亮,把空間一下開啟,氣氛一下子營造出來。

接下來是「人跡板橋霜」,但作者不先寫「霜」而先寫人,就像乙個特寫鏡頭,把人的腳印(人跡)放大,然後再鏡頭放大到「板橋」,最後說「霜」。這種把個人感受的順序倒過來的表現手段,類似電影中的蒙太奇。蒙太奇技巧大師愛森斯坦說,蒙太奇這種技巧就是從中國詩詞借鑑過來的,中國的詩詞,就像一幅幅的特寫鏡頭。

這樣看來,漢字的優越性一下就體現出來了,而印歐語系的文字在這方面則很遜色。

中國的詩詞很整齊,像豆腐乾,西方的詩詞則長長短短不很整齊。整齊暗示著詩本身的哲理性、規則性很強,暗示這首詩不是一般的東西,不是隨便發揮的,而是有非常嚴格制約的詩。另外從排列上來看,漢字排列起來非常容易,印刷也非常容易。

西方很多語言學家認為,漢字或漢語是一種描述性、藝術性的東西。因此,中西兩種文字系統的差別表現在詩詞上是一目了然的。詩主情,詩應該是真摯的,是一種心地流露的感情,漢字便誘導詩人去寫景、寫情,情景交融而忘我。

莎士比亞的詩是偉大的詩,很美的詩,但是與中國的詩相比,莎士比亞的詩簡直不叫詩,且枯燥無味,其中原因就是西方語言文字的先天性缺陷。這也是中西語言文字之間的鴻溝造成的。

第三,語義的差別。中國文字和印歐語系文字語義上的差別,來自於語音和語形的差別。中文漢字可以一音多義,多義詞多勢必造成表義的模糊,但同時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綜合能力。

印歐語系的多義字相對少一點,為什麼呢?西方人在需要表達乙個比較確切的含義時,可以新造乙個詞,很精確,乙個字就是乙個含義,但相對說來,詞的分類就會多一些。這樣一來造成乙個什麼效應呢?

還是以詩詞為例,中國文字的多義性造成中國文化的概括性強、綜合性強的特點。西方語言文字,定義性的功能相對強一些,由於條分縷析的能力強,就會促使人們走到求真的路上去,盡量模仿自然。因此,西方文字表意精確性比較高,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確性。

第四,語法的差別。語法差別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詞法差別和句法差別。在詞法方面,漢語言文字沒有性、數、格、時態、字首、字尾等,這既是優點,又是缺點。

優點是使得漢字的定位功能相對靈活,甚至可以有「回文詩」,正念、倒念都可以,這也造成漢字的創造性很高。而印歐語系有嚴格的性、數、格、時態、字首、字尾,以及主謂賓定補狀,雖然看似定位功能很強,但是也意味著比較機械。例如拉丁語,每乙個詞後面都要跟乙個符號來表示這個詞的詞性和詞態。

中國的漢字是絕對自由的,愛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因此,印歐語系限制性太大。這樣一來,中西兩種語言文字勢必把兩種文化引向不同的方向。

漢語的缺陷在於其詞法結構、語法結構不太發達,介詞相對來說少一些,但是漢語靠什麼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呢?即靠語形和語音。例如「山」字,看起來像一座山,表達的含義非常生動。

任何事物如果在乙個方面有缺陷,它就可以找出另外一種因素來彌補;反之亦然。所以,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自協調、自組織、自構序的,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在最初發展的時候,也一定會受這些規律的制約。

最後把中西語言文字的特點綜合一下。漢語言文字是一種立體的建築型的因素,而西方的文字是單維的流線型的因素多一些;漢語象形性因素比較多,而西方是符號化因素比較重;漢語的自然性比較強,且是多向綜合性的,而西方是單向推理性的;同時由於語言文字跟自然界是貫通的,漢語言文字很容易與自然界溝通,是情感性的文化,而西方語言文字所誘導出來的往往是理智性的因素;中國文化的科學性比較弱,而西方比較強,造成西方人思維的軌跡感很強;中國的文化實際上是視覺型的文化,西方的則是精確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以語形為主,西方的文化則以語法為主,因此中國幾千年來文字學特別發達,而西方的語法學特別發達;中國文化的靈活性強,西方文化比較死板,容易走到極端;中國的文化是文字導向型文化,西方的文化是語言導向型文化。這就是中西語言文化的基本差異。

從另外乙個層面講,我們對語言文字的功能還能有所闡述。第一,語言文字本身有思維模式的功能。由中國的文字可以摸索出一種陰陽互補的思維模式,不斷變化;西方的文字講究二元對立,二者必居其一。

因為西方的語言成分過多強調語法,所以不能像中國一樣,將對立的東西聯合起來。

結合到具體文化層面上,例如哲學。乙個哲學家進行思考的時候,所需第一要素肯定是語言,有什麼樣的語言文字就會有什麼樣的寫作方式。例如,中國漢字本身是「天人合一」的,因此自然而然就讓人感覺到天和人之間的存在;而西方人則一定要分出哪個是第一,哪個是第二,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

從藝術上加以比較,中國的語言是以「我」為主,西方是以「物」為主,即使一整套詞法結構也一定要找到乙個中性的因素。如果把這個因素延伸到科學技術上,就會發現,中國沒有科學的原因中乙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語言文字的影響。中國的技術非常發達,但科學、理論性的東西相對弱一些。

理論性的東西邏輯性非常強,而西方語言本身就具備很多的邏輯性

中西待客禮儀文化差異,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的意義?

小池櫻穗 西方人對洗手間 廁所 的要求很高,接待客人的時候選擇的酒店一定要有一個高檔的洗手間 乾淨,潔淨,有淡淡的香味最佳。 中國人會勸酒 夾菜給客人或熱情招呼客人吃,西方一般都是客人自己決定吃多少,喝什麼,注重個人感受。在西方做客時,主人詢問你是否還要添什麼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說,不要客...

中西餐飲酒水文化禮儀比較,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何處惹丨塵埃 1 用餐方式的差異 在用餐方式上,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是喜歡熱鬧的,因而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一家圍在一大桌飯菜前一起就餐 在公司年會時,領導與下級員工也會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說有笑,邊說邊聊 在吃飯時人們都會很活躍,相互敬酒 勸菜等等,整體營造出一種熱鬧溫暖的氛圍。但是在...

中西方思維差異,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

遊樂裝置 中國偏向形象思維,西方偏向抽象思維 中國偏重於形象思維。中國的孩子從啟蒙階段開始,就會接觸到大量運用形象類比手法的古詩詞 中國寓言和成語故事等。在小學階段,形象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更多,如形聲字 描寫類作文的學習等。抽象思維在中國低年級教學中佔比則相對較少。歐美等西方國家則偏重於抽象思維。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