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內容,元朝中西文化交流是指哪些事物由中國傳往西方?

時間 2021-05-13 03:16:40

1樓:喵喵美食小百科

元代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有很多。比如:火藥的傳播交流、造紙術和印刷術的交流、天文、曆法的文化交流等。

眾所周知我國的絲綢製品在當時舉世聞名,特別是在元朝時期,絲織品廣泛流傳於西方。在一些較為偏遠的小國家也有中國製品的影子,在考古挖掘中在義大利的某個城市的統治者的陪葬品中也有中國的絲織品。和絲綢一起西傳的還有瓷器,在埃及那邊的墓穴中也宋代瓷器的身影,瓷器製品曾經遠銷於摩洛哥等地。

我國的紙幣也曾經在蒙元時期流通到西方。在13世紀,出使蒙古的一位使臣就曾介紹過我國的紙幣,再到了元朝時期,又被流傳於穆斯林世界。可見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廣泛。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國的火藥,我國是火藥製造最早的國家。後期火藥又被製造成了各種,火器、火炮,成為了軍事中的主要力量。後來隨著火藥的不斷研究製造,我國又製造出了大型的火器場。

後來中西文化的交流,火藥迅速的被傳入伊斯蘭教諸國,被他們成為「中國鹽」。蒙古人後期闖入中原,並帶走了一部分的火藥進行研究,後期掌握了其中的技術。蒙古被埃及打敗後,收穫了大量的火藥火器,導致了火藥迅速的流通於西方。

之後埃及又根據火藥的製作理念發明出更具有殺傷力的火槍。

在宋元時期,我國好多的偉大發明都相繼傳入西方,尤其是指南針的西傳,為歐洲後期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造紙術的傳播,使當時那一時期的歐洲的創作者的作品更好更快的流傳。

在元代時期,阿拉伯的文化也曾經流入我國。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天文、曆法和醫術也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方位儀、地球儀的傳入為我國的天文事業帶來了階梯式的進步。

元朝中西文化交流是指哪些事物由中國傳往西方?

2樓:水修賢

元朝是繼秦漢、隋唐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統一的時代。這種大統一的局面有利於國內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文化科學技術的提高,各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和聯絡;同時由於綜合國力提公升,科技進步和文明程度較高,受到世界各國矚目,元朝加強對外開放,使中外文化**交流達到了空前繁榮。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

3樓:心意理髮師

儒家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使得統治者們擁有寬闊胸襟。

一是由於元朝統治使儒學與多種文化並存,中外文化通過物質交流、文化碰撞,形成多種文化並存的格局;

二是由於元代海外**發達,在物質交流的基礎上,文化交流也取得發展。

4樓:匿名使用者

1、 元朝時,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達20年,回國後寫出了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成為有史以來西方人撰寫的詳細介紹中國的第一部著作。 2、中國的印刷術、火藥、造紙術、指南針,都是元代傳入歐洲的。 3、元朝時海上絲綢之路空前昌盛,中外**往來異常頻繁。

東南沿海的崑山、慶元、溫州、福州、泉州、廣州等都是對外**的通商口岸,如崑山的劉家港有「萬國碼頭」之稱。市舶司是主管對外**的機構。 4、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局面如何?

5樓:漫閱科技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現出新局面。大蒙古國地跨歐亞,不僅經過中亞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陸路交通得到恢復,來往更頻繁,而且範圍更加擴大,向西直達歐洲。聯絡南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在宋代基礎上更繁榮活躍起來。

蒙古國及元朝統治者對於宗教只求其為大汗降福,採取兼收幷蓄政策。教皇為防止蒙古向西侵略,又想聯合蒙古抗擊伊斯蘭勢力,1245~2023年,近一百年中多次派遣教士東來,要求結好,並設教堂佈教。2023年,孟特戈維諾被教皇任命為大都及東方總主教,接受其洗禮者達六千人左右。

歐洲教士也兼營商業,從事**,波斯、阿拉伯以及歐洲的商人更是接踵而來,馬可·波羅一家最為有名。他們大都留下了遊歷記錄,有助於歐洲人了解東方,馬可·波羅的書對以後歐洲人東行探險啟發尤大。

元朝的國際文化交流做的如何?

6樓:中地數媒

元朝開創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大元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間、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史稱「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

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元代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對周邊國家、中亞、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了解更加清楚,足跡甚至延伸到西亞和西歐。人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介紹,不再侷限於道聽途說,而大多是親身經歷。

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有哪些?

7樓:漫閱科技

漢朝國勢強盛,張騫、班超先後活躍於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使遠在更西的各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成為可能。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等植物移植到中國,大宛(位於中亞費爾干納)的名馬得以引進,黎軒(當時屬羅馬帝國的埃及亞歷山卓里亞)的雜技魔術在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7)朝廷上表演。

簡述元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況

8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疆域遼闊,國力強大,對外交通發達,元朝統治者在對外交往中採取主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元朝和朝鮮、日本經濟文化聯絡密切。

元朝和歐洲、非洲經濟文化交往空前繁盛。《馬可波羅行紀》對中國富庶的描述,成為新航路開闢的誘因之一。

元朝時中外文化的交流空前繁榮,客觀的原因是:

9樓:座標北偏東

都不是。

元朝統治者不事生產,惟以掠奪為生。向西破了西域諸國以後,大量的中亞人和歐洲人跟著軍隊來收購贓物,並和元朝結成共生關係,」色目人「成為僅次於蒙古人的富貴階層。

這種繁榮是建立在對中華民族的血腥**和掠奪基礎上的,和發達、進步、開明之類的詞彙沒有一點關係!

10樓:乘槎者

馬可波羅到中國做官來看,我感覺應當選d

11樓:賈君鵬之鳥

我認為應該選c,還有,元朝不是中國的,是漢人被奴役的。

元代中國與緬國有什麼文化交流?

12樓:易書科技

公元13世紀後半葉,元朝與緬甸之間發生過三次較大的戰爭:第一次是在2023年,第二次是在2023年至2023年,第三次則是在2023年。戰後,中緬兩國官方的聯絡逐漸增多,據統計,整個元代,緬甸至少有13次遣使入元,而元朝也曾派人6次出使緬甸。

政治上聯絡的加強,很自然地促進了兩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曆法、習俗等都曾傳人緬甸,並對緬甸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直到今天,緬曆的節氣,仍與中國的農曆相類似,同時也有閏年,緬語稱「瓦塔聶」。

同樣,緬甸新年的潑水節也盛行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帶。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並進行拜佛、賽龍舟等活動。潑水節同兩國的曆法、農業節令密切關聯,反映了兩國勞動人民在春耕農忙前的歡快心情;同時,潑水又含有灑水洗塵、免禍消災和助天降雨、祈望豐收的寓意。

公元2023年,元朝大軍壓境,緬王便派遣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使節,前往大都(今北京)與元議和。由於信第達巴茂克是德高望重的佛教領袖,又有外交才能,終於用佛教教義說服了虔誠的佛教信徒——元朝皇帝忽必烈中止對緬國用兵,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回國後,因其出使有功,緬王降旨,賜給他水旱地各400畝以及耕畜和農奴。

信第達巴茂克把這些賜予作為功德全部捐給了敏格拉悉提佛塔(亦稱吉祥塔),並將出使中國的詳細情況,鐫(juàn)刻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上。碑文中,中國被稱為「德盧」,「德盧」是蒙古語「達嚕嘎」亦名「達魯花赤」(即治民官吏)的對音。從此,「德盧」也就成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專稱。

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的記載中,還提到公元2023年,元世租忽必烈派他的王子雪雪的斤率大軍進入緬甸時,曾帶有乙個龐大的僧侶使團(由70多個寺廟的僧侶組成),入緬後駐於太公城。看來,忽必烈是深知緬甸國情的:乙個信奉佛教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並不能征服民心,所以他想用宗教的力量去征服緬甸的佛教信徒。

而緬王選派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出使中國進行和談的首席代表,也是想利用佛教教義達到和談的目的。結果,雙方都取得了勝利,這是兩國將佛教文化應用於軍事和外交的罕見範例。當時隨使團人緬的,也有**的喇嘛教徒,至今緬文中的「喇嘛」一詞,就是元代從中國傳人的。

元代統治者對於商業和對外**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乙個朝代。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他的《島夷志略》中,對元朝與緬甸之間的海上**情況,有比較詳細的記述:來自福建泉州等地的中國海船在下緬甸的一些海港城市停泊並從事**活動,以中國絲綢、瓷器、樂器、金銀、銅鐵換取緬甸的象牙、胡椒、稻公尺等特產。

由於到該地經商較易獲利,且可在那裡較為安定地生活下去,所以「販其地者,十去九不還也」。這些留在緬甸的中國人與當地人雜居一處,婚娶繁衍,是為緬甸華僑的先祖。當然,他們也就成了漢文化的傳播者。

至今,緬語中仍有許多漢語藉詞,如筷子、豆腐、油炸鬼(油條)、荔枝、帆船、舢版等,多是用福建音拼寫而成的。

中外文學作品賞析叢書目錄

中國名著 1.紅樓夢 清 曹雪芹 高鄂 2.東周列國志 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3.宋詞三百首 清 朱祖謀 4.蘇軾全集 宋 蘇軾 5.容齋隨筆 宋 洪邁 6.隋唐演義 清 褚人獲 7.醒世恆言 明 馮夢龍 8.先秦時期官訓 現代 唐河 王文祥9.水滸傳 明 施耐庵 10.閒情偶寄 清 李漁 11.中...

求古名人(古今中外文學家 科學家 社會人士等)事蹟 經歷或名言(每篇不少於)急

郭守敬 1231 1316 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 數學家 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字若思,漢族,順德邢臺 今河北邢臺 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 授時歷 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

初一年下冊歷史,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對今天構建和諧世界有何借鑑

與其他國家要加強交流 我是歷史課代表哦 我國高僧玄奘從長安到天竺,取得真經,讓佛教正是傳入中國 大唐 這些佛經成為研究古印度和佛教的重要資料。他還編著了 大唐西域記 該書中記錄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 歷史 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情況,是一部極其珍貴的歷史貢獻。 摘集 開放,相容,自由,寬鬆的對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