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瞞天過海講的是哪個皇帝的故事

時間 2021-05-02 15:49:29

1樓:匿名使用者

「瞞天過海」 說的是唐太宗。

【古兵法原文】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原文今譯】

防備得十分嚴密周全,往往容易鬆懈大意,司空見慣的事情就不會引起懷疑.陰計可用於陽事程序中,不是陽事之敵對面.至陰之術,可以為至陽之目的服務.

【出處今譯】

出自傳說.相傳唐太宗率兵30萬,離開長安遠征遼東.大軍到達海邊,太宗舉目遠眺,滄海茫茫,一望無邊,看來此海難渡,不禁焦急起來.

大將薛仁貴見狀,心生一計:他請太宗進入海邊的一座彩色營帳,命文武百官飲酒作樂.一時笙歌四起,美酒飄香.

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記了憂愁,沉浸在歡樂之中.正在酒酣之際,太宗忽聞帳外有波濤洶湧之聲,便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30萬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要到達彼岸.

原來薛仁貴擔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因為皇帝貴為「天子」,所以叫做「瞞天過海」(事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

2樓:歸清寧

瞞天過海:是講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釋義】比喻用欺騙的手段,暗中行動。清阮大鋮《燕子箋·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嗏,只要賺幾貫銅錢養阿正。

"如:他幹的那些瞞天過海的勾當,騙得了別人,可騙不了我。另一例見於清朝如蓮居士所著的《薛仁貴征東》 薛仁貴向尉遲恭獻上一計好讓天子過海徵東,此計就是瞞天過海。

即瞞著天子李世民,運用木船裝扮成島嶼的樣子,在李世民不知情的情況下就過了海。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3樓:金牛heh額

唐太宗李世民

瞞天過海 :字面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而在背地裡偷偷地行動。

清代無名氏將「瞞天過海」收進其所編《三十六計》中,並作為「三十六計」的第一計。「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而「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征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最先使用,應不晚於明代末年。

瞞天過海的典故出自什麼朝代

4樓:

"瞞天過海"的故事見於《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永樂大典》是我國明朝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總字數約3.7億字,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瞞天過海為三十六計第一套勝戰計第一計。

故事 源於唐朝

話說唐朝時候,在中國的東北邊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個附屬國,其中高麗最為強大,挾持百濟去攻打新羅,新羅只好派使臣來請唐朝主持公道。於是唐太宗李世民決定率領大軍,征討高麗。貞觀十八年的冬天,唐太宗率軍從長安出發。

到洛陽過了年,又繼續往東進發。就這麼一路走啊走,終於有一天,浩浩蕩蕩的大軍發現陸地走到頭了,一片汪洋大海擋住了去路,而遙遠的高麗國,卻還在海的那一頭。

望著眼前的滔天白浪,唐太宗犯起了愁。也許各位不知道,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恰恰是個地道的旱鴨子,一想到要在這看不到盡頭的大海上隨風漂蕩,他就怕得不得了。但要是就此班師回朝,不僅有損皇帝的一世英名,就是大唐帝國的威望,也難免一落千丈。

皇帝一犯難,手下的一幫大臣也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一位叫薛仁貴的下級軍官看出了唐太宗的躊躇之心,想出了一條妙計。

次日,營門外來了一位老人,自稱有辦法可以讓大軍平安過海,請求面見皇帝。唐太宗一聽有這等高人,立即召見。只見老人須髯皆白,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

向皇帝行過大禮,老人徐***說道:"老朽不才,算到皇上大軍遠征,在此遇阻,特來解圍。大軍渡海的一切事宜,皆已準備妥當,請皇上借一步,隨老朽去看看如何?

"唐太宗聽後龍顏大悅,便由文武百官陪同,跟隨老人出了營門。還沒走多遠,只見眼前憑空多出了一條由彩色帷幕搭成的甬道。穿過甬道,是乙個豪華的大房間,四壁掛滿了錦緞彩綢,地上鋪設著柔軟的墊褥。

唐太宗一到,房間裡就響起了悅耳的**。老人請唐太宗和隨從**一一入座,然後將手一拍,只見一群侍女手捧精美的酒菜,從帷幕後面應聲而出。唐太宗見此情景,也暫時忘了渡海的煩心事,和群臣觥籌交錯,開懷暢飲起來。

談笑之間,突然聽得室外風聲四起,房間也開始劇烈搖擺,杯傾盤倒。唐太宗大驚失色,趕忙起身把帷幕拉開。這一看不要緊,只見四周煙波浩瀚,濁浪排空,自己分明已經置身***之中。

唐太宗十分驚愕,問道:"這……這是怎麼回事?"這時,只見那位老人一把扯掉了下巴上的假鬍鬚,跪地稟告:

"微臣薛仁貴參見皇上,請皇上息怒!微臣見皇上為能否安全渡海而憂心,所以就想了這麼乙個辦法,以免驚擾聖駕。"原來老人正是薛仁貴所扮,他看出唐太宗不敢過海,會影響軍心,於是就向大將軍張士貴獻計,與他一起策劃了這一出"瞞天過海"的好戲,用帷幔做掩蓋,在船上布置了一間特殊的帳房,將皇帝騙上船,過了海。

從那以後,人們便用"瞞天過海"這個成語來形容用很高明的方法消除對手的懷疑,將自己想做的事情悄悄地順利進行下去。

瞞天過海是成語故事嗎

5樓:我是大角度

瞞天過海

【讀音】:mán tiān guò hǎi【解釋】: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裡活動。

【出處】:明·阮大鋮《燕子箋·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

6樓:趙旺財

是成語,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而在背地裡偷偷地行動。

7樓:小司姬

瞞天過海 [mán tiān guò hǎi]

生詞本基本

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的故事

8樓:9點說史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領大軍討伐高麗,在遼東大破蓋蘇文,蓋蘇文從海路狼狽逃回朝鮮半島後,太宗準備渡海進攻高麗。可是來到海邊,太宗駐馬前望,只見海天相接,無邊無際的大海令太宗不由頭暈目眩,險些栽下馬來。

因此緣故,在大軍將要渡海的時候,太宗無論如何也不肯上船了。眾將苦苦相勸,全都無效。行軍總管張士貴回到大帳,一籌莫展之時,副將薛仁貴走進大帳,對張士貴說:

「大人是不是在為皇上不肯渡海而憂愁?」薛仁貴在張士貴耳邊耳語一番後,張士貴不住點頭,連稱「妙計」。

幾天後,太宗被眾人引入一所豪華的大廳,太宗與眾將盡情暢飲,直到醉臥席前。第二天,太宗醒來,酒意未退,他看著屋子,才發現屋子修飾得美輪美奐,連窗戶上掛的都是錦繡綢緞。

直到第三天太宗徹底從醉酒中清醒過來。他走出屋子一看,頓時目瞪口呆,原來,自己此刻正站在一艘樓船上,船下,是一望無際的蔚藍海水。就這樣,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巧妙地引渡過了大海。

擴充套件資料

「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

雖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

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9樓:匿名使用者

瞞天過海之【典 故】

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奸臣乘機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陳朝危在旦夕。

當時,隋文帝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鬥志正旺。他分析局勢,深知陳朝國力空虛,已不堪一擊,便派兵南下,想一舉攻滅陳朝。

可是,隔著一條滔滔長江,如何進攻才能萬無一失?老臣高熲悄悄向他獻了一條妙計。

隋文帝依著高熲的計策,一聲令下,幾路大軍浩浩蕩蕩一齊進攻,首先切斷了長江上游與中下游軍的聯絡,使他們不能相互照應。

與此同時,隋朝大將賀若弼率大隊人馬向陳朝國都健康進軍。兵馬來到長江北岸駐紮下來。只見帳篷林立,軍旗飄揚,人喊馬嘶,一派戰前景象。

江南陳朝將領見這陣勢,以為隋軍即將渡江攻城,頓時緊張起來,召集全部人馬,抖擻精神,準備與隋軍決一死戰。

誰知劍拔弩張地等了幾天,隋軍不但沒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舊小船。陳朝將士以為隋軍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輕易進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氣。

可是不久,隋軍又集結江北,安營紮寨。**慌忙再度備戰。這樣反覆折騰了幾次,弄得**人困馬乏,加上糧食又被隋軍間諜燒毀**更是人心惶惶,進退兩難。

就在這時,隋軍突然發起總攻。浩浩長江之上,萬船齊發,金鼓震天,****還有還擊之力?連陳後主也乖乖地當了俘虜。

隋文帝笑逐顏開,重獎有功將士。他誇讚高熲道:「好乙個瞞天過海之計!若不是如此麻痺敵軍,我們怎會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取勝?姜,到底還是老的辣嘛!」

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施展瞞天過海之計,出其不意取勝的戰例不勝列舉.在商戰中,巧用此計獲勝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為其味精銷路不暢而苦惱.一天,他突發奇想,將味精瓶蓋上用來倒味精的孔,有直徑1公釐,加大到1.5公釐.使用者不知道,用時一倒就多了.消費多了,銷量自然也大了.這個商人用的是什麼計謀?就是瞞天過海的計謀.他利用人們經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進了消費.

當然,用這種辦法**是不符合經商道德的.但是作為一種計謀,我們需要了解,而且和外商打交道時要提高警惕.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唐朝開元年間,契丹叛亂,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張守圭為幽州節度使,平定契丹之亂。契丹大將可突幹幾次攻幽州,未能攻下。

可突幹想探聽唐軍虛實,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願意重新歸順朝廷,永不進犯。張守圭知道契丹勢力正旺,主動求和,必定有詐。他將計就計,客氣地接待了來使。

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幹營中宣撫,並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內部的底細。王悔在契丹營中受到熱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細觀察契丹眾將的一舉一動。他發現,契丹全將在對朝廷的態度上並不一致。

他又從乙個小兵口中探聽到分掌兵權的李過折一向與可突幹有矛盾,兩人貌合神離.互不服氣。王悔特意去拜訪李過折,裝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幹之間的矛盾,當著李過折的面,假意大肆誇獎可突幹的才幹。李過折聽罷,怒火中燒,說可突幹主張反唐,使契丹陷於戰亂,人民十分怨恨。

並告訴王悔,契丹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幹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機勸說李過折,唐軍勢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敗。他如脫離可突汗,建功立業,朝廷保證一定會重用他。

李過折果然心動,表示願意歸順朝廷。王悔任務完成,立即辭別契丹王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過折率領本部人馬,突襲可突幹的中軍大帳。

可突幹毫無防備,被李過折斬於營中,這一下,契丹營大亂。忠於可突幹的大將涅禮召集人馬,與李過折激戰,殺了李過折。張守圭探得訊息,立即親率人馬趕來接應李過折的部從。

唐軍火速衝入契丹軍營,契丹軍內正在火併,混亂不堪。張守圭乘勢發動猛攻,生擒涅禮,大破契丹軍。從此,契丹叛亂被平息。

三十六計中瞞天過海的事情是什麼,三十六計中瞞天過海的事情是什麼200字

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奸臣乘機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陳朝危在旦夕。當時,隋文帝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鬥志正旺。他分析局勢,深知陳朝國力空虛,已不堪一擊,便派兵南下,想一舉攻滅陳朝。可是,隔著一條滔滔長江,如何進攻才能萬無一失?老臣高熲悄悄向他獻了一條...

八仙過海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八仙過海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敏全鄭書 應該屬於成語故事或者神話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八位得道仙人 鐵柺李 漢鍾離 呂洞賓 曹國舅 張果老 韓湘子 藍采和 何仙姑,人稱八仙。一天,八位仙人要到東海去遊蓬萊島。本來,諸仙騰雲駕霧,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呂洞賓偏偏別出心裁,提出要乘船過海,觀賞海景。大家一聽也覺得很有意思,於是便答應...

講字開頭的成語接龍,句字開頭的成語接龍

如夢隨行 成語接龍 講經說法 法家拂士 士死知己 己溺己飢 飢渴交攻 攻苦食啖 啖以重利利傍倚刀 刀頭劍首 首善之區 區區之眾 眾星攢月 月夕花朝朝齏暮鹽 鹽梅之寄 寄顏無所 所向皆靡 靡衣媮食 食少事繁繁枝細節 節中長節 節變歲移 移國動眾 眾喣漂山 山鳴谷應應刃而解 解甲休士 士飽馬騰 騰焰飛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