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的主題, 蒹葭 詩經 的主題

時間 2021-05-26 02:33:30

1樓:

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譯文:河邊的蘆葦青又青,深秋的露水如霜白。心裡想的那個人啊,她在河水的另一邊。

逆著流水去追尋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她又在水的**。

河邊的蘆葦密又密,清晨的露水還未幹。心裡想的那個人啊,她在河岸水那一邊。

逆著流水去追尋她,道路險阻難攀登。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她又在水中的沙灘。

河邊的蘆葦青又密,早晨的露水未乾透。心裡想的那個人啊,她在水的那一頭。

逆著流水去追尋她,道路險阻又彎曲。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她又在水中洲。

主題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效能。

「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裡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2樓:問一聲是不要你

生動再現執著追求愛情的主人公,突出了追尋之路艱難漫長,表達了尋而未果的無限惆悵之情。

簡述《詩經蒹葭》的主題內涵

3樓:小月兒在雲中

《詩經·蒹葭》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懷人古體詩。本詩通過描寫景物,景中含情,情景渾融一體,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淒婉惆悵的情感,給人一種淒迷朦朧的美。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

《蒹葭》中,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乙個藝術范型。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蒹葭》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

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

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嘆,繪畫出乙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淒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物件形成乙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乙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4樓:匿名使用者

《國風·秦風·蒹葭》是《詩經》中的一篇。為先秦時代漢族民間情歌。全

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後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蒹葭》的主題究竟是什麼?是實寫青年男女的戀愛嗎?真有那麼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乙個深秋的清晨,在葦邊河畔彷徨躑躅,神魂顛倒,去追求乙個幻影嗎?

那麼,是寫乙個夢境麼?也許是乙個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之後進入夢境,醒後以詩記之。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寫生活中常見的「伊人宛在,覓之無蹤」這樣一種心態模式。

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有這種體驗,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兒,具體找去又不見蹤影。不找時,又總覺得他(它)還在那兒。還有可能是以描繪的方法表達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望不可即的,愛情領域中有,事業領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動中更常常遇到。這是我們今天就詩論詩,不妨從多方面進行的詮釋。至於古人的見解更令我們驚詫莫名。

5樓:安靜的痴迷

蘆葦茂密水邊長,

深秋白露結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

道路崎嶇又漫長。

順流而下去追尋,

彷彿就在水**。

蘆葦茂盛水邊長,

太陽初公升露未幹。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

道路險峻難攀登。

順流而下去追尋,

彷彿就在沙洲間。

蘆葦茂密水邊長,

太陽初公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岸邊立。

逆流而上去追尋,

道路彎曲難走通。

順流而下去追尋,

彷彿就在沙洲邊。

賞析為了自己心愛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艱難險阻,矢志不渝,這是一種可歌可泣的堅貞和追求精神。那個「伊人」,其實也可以看作一種盡善盡美的境界,一種指向理想的超越。

這讓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鷗喬納森》的**。海鷗喬納森從不願像自己的同類那樣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魚爛蝦,總想飛得更高,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為了練習飛翔,他的翅膀被折斷受傷,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們引誘他,譏笑他,他照樣堅持自己的追求,寧願餓著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喬納森想達到的,是對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盡善盡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衝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盡善盡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牽夢繞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去上下求索,不斷追求。

對於真正的求索者來說,目標是一種指向。達到目標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過程。人生本來就是乙個過程。

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就存在於過程之中。同樣,追求的價值和意義也存在於過程之中。如果忽視過程,實際上也是忽視了追求本身。

盡善盡美的境界,無論是從理論上說,還是從實際上說,都是不可能達到的。換句話說,盡善盡美只是一種理念,一種心靈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向前渡過,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針一樣,讓我們不斷地前行,追求。

不是原創。

6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乙個藝術范型。

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可以是宗法、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

7樓:小懶喵苗魚

《蒹葭》一詩選自《詩經·秦風》,關於《詩經》民歌的藝術特色,在褚斌傑編著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講了四點:1、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2、賦、比、興的表現手法;3、復沓的章法和靈活的句式;4、豐富的語彙與和諧的韻律。對照以上特點檢驗,我們容易發現,《蒹葭》一詩運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用秋景起興,以景託情;運用了復沓的章法:全詩三章,只換少許字詞,反覆詠唱,回環跌宕,增強了詩的抒情氣氛。;句式以四言為主;與復沓的章法相對應,注意詞語的變化使用,並使用雙聲疊字詞寫景狀物,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隔句用韻為主,和諧而自然。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關雎》和《蒹葭》的主要思想和主題

8樓:恏乄亖

1、主要思想

①《關雎》寫了乙個男子對乙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②《蒹葭》寫主人公(性別不詳)在岸邊思念伊人卻不能得的複雜之情。

2、主題

①《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

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於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②《蒹葭》寫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彷彿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

拓展資料: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程俊英在《詩經譯註》對《詩經蒹葭》的解釋

子非魚兮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意境朦朧,含蘊不盡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伊人 不...

請論述一下《詩經蒹葭》中“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以

應當把 在水一方 看作是一個象徵性的意境。無論它原本是招賢詩 訪友詩還是愛情詩,在水一方 都具有無限的象徵空間,都可以連累生髮,昇華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範型。文學藝術作品刻畫的都是 這一個 但它所蘊含的卻是 這一些 這一類 可以連類無窮,這是藝術之所以為藝術 詩之所以是詩的關鍵所在。在水一方 由...

出自蒹葭的成語,出自蒹葭的成語

念那東流水 詞目 蒹葭伊人 發音 ji n ji y r n 釋義 蒹葭 初生的蘆葦。伊人 那個人。指一心尋求思戀而不曾會面的人。出處 詩經 秦風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示例 奉教忽焉經歲,自是朋輩相懷,終以一水為恨 若不肖於先生,直高山仰止耳。徐世溥 寄侍御李匡山先生書 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