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所謂“提承轉合”是什麼意思啊

時間 2021-05-17 16:22:59

1樓:匿名使用者

它在各個時代被賦予的含義、人們對它的態度完全不同。在元代它被解釋為近體詩的固定結構,對應於律詩的四聯或絕句的四句;在明代它被解釋為詩歌文字構成的邏輯序列,並被吸納到八股文的章法結構中去;到清代它又因呆板僵化而遭批評,為詩論家所鄙薄與揚棄,最終泛化為作品的一般結構理論。”(蔣寅語)

2樓:

起承轉合式結構,是作品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我國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文概》說:“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顧兼趣合也。

”起承轉合之間 的關係,起中有合,閤中有起,這是 首尾呼應,而承與轉皆兼顧起合,這是上下勾連,一脈相承。所以四者之間 互相依存,互為作用,有著嚴密的邏輯性,體現著很強的辯證關係。

起筆宜開不宜合,或單刀直入、或啟人思考、或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以自然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順暢為妙,承後之轉折,或一轉,或兩轉,或三轉,或四轉……迂迴曲折,愈轉愈廳,才是上乘;合即結尾,或明揭題旨,或耐人尋味,或啟人遐想,以有力取勝。

我國古律詩常運用起、承轉、合。律詩“首聯”也叫“起聯”“頷聯”承筆銜接。承筆是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聯自然銜接,不可鬆泛。

起筆一聯只概括大概,承筆應點明題意,以開啟下文轉筆一聯。我國元人楊戩《詩法家數》說:“頷聯:

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頸聯”起筆呼應,上承“頷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

楊戩《詩法家數》又說:“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

”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

總的要求是轉筆要能與前後相呼,活潑而不板滯為佳。例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首聯、頷聯寫安史之亂後春城敗象,頸聯運用進一層轉,實仍寫安史之亂嚴重後果尾聯結以衰老,通體呼應,和諧一致。轉筆推開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句,胸襟開闊,遂成千古名句。尾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

文氣舒蕩,活潑自然,轉筆呼應,跌宕有致、珠聯璧合。反轉是從反面著筆,前後對比,產生反差,造成奇趣。如王安石的《示長字君》。

尾聯即合,方法多樣,不不一一列舉。

律詩如是,古**亦然。蘇洵的《六國論》,全文五段:第一段總起立論,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轉(既是對第二段的旁轉,又是對第一段的遠承,)第四段是輕轉——轉入綜合推理得出結論。

文章末段以感嘆作結。統觀全篇,起承轉合,十分分明,自然流暢。

古詩古文之法,今人承之。省編初中語文第五冊課文馬季的相聲《成語新編》和鄧穎超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兩文也運用此法。

相聲《成語新編》分為四部分:“墊話”、“瓢把兒”、“正活兒”、“底”。這四個部分層次分明,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

第一部分“墊話”。“墊話”就是開場白,像**中的“序”一樣。它的作用是引題入話,抓住觀眾。這則相聲的“墊話——。這是“起”。

第二部分:“瓢把兒”。是過渡段。它是承前接後的橋樑——承上啟下。在“墊話”中“抖”了“包袱”後,通過一問一答,提出了成語的特點,觸及了主題。

第三部分:“正活兒”是相聲的主體,在相聲整體結構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底”。“底”是相聲的結尾,是“正活兒”的最後一個“包袱”。往往既是故事的結局,又是對問題的最後評價。常常在笑料瀑發最強烈處結束,有強烈的喜劇效果,引人入勝。

鄧穎超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正文也是四段,也用此法。

第一段:表明慶賀張先生的九十壽辰。這是起。

第二段:緊承上段,高度讚美先生的歷史功績。

第三段:話題一轉,以欣喜的心情概述了海峽兩岸“長期隔絕之狀況已成過去”熱烈期待著“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大業”。

第四段:緊扣函電的宗旨,祝福先生長壽健康,並期待與他再度聚首。情真真,意切切,感人至深。

賀信僅寥寥幾百字,先對張學良的壽辰表示祝賀,進而讚頌他的歷史功績,再展望祖國的統一大業,最後深情祝福,四段文字起、承、轉、合、蟬聯而下,行文自然、親切、暢達。

起承轉合之結構也常在詞、賦、曲、散文 、**等運用,恕不瑣言。

起承轉合是什麼意思?

3樓:暴走少女

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事件結果的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也比喻說話時的過渡;固定呆板、矯揉造作。

起承轉合,讀音qǐ chéng zhuǎn hé ,漢語成語,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出自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

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4樓:戈鑲昳

起承轉合式結構,是作品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我國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文概》說:“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顧兼趣合也。

” 起承轉合之間 的關係,起中有合,閤中有起,這是 首尾呼應,而承與轉皆兼顧起合,這是上下勾連,一脈相承。所以四者之間 互相依存,互為作用,有著嚴密的邏輯性,體現著很強的辯證關係。 起筆宜開不宜合,或單刀直入、或啟人思考、或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以自然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順暢為妙,承後之轉折,或一轉,或兩轉,或三轉,或四轉……迂迴曲折,愈轉愈廳,才是上乘;合即結尾,或明揭題旨,或耐人尋味,或啟人遐想,以有力取勝。

我國古律詩常運用起、承轉、合。律詩“首聯”也叫“起聯”“頷聯”承筆銜接。承筆是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聯自然銜接,不可鬆泛。

起筆一聯只概括大概,承筆應點明題意,以開啟下文轉筆一聯。我國元人楊戩《詩法家數》說:“頷聯:

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頸聯”起筆呼應,上承“頷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

楊戩《詩法家數》又說:“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

”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 總的要求是轉筆要能與前後相呼,活潑而不板滯為佳。

例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首聯、頷聯寫安史之亂後春城敗象,頸聯運用進一層轉,實仍寫安史之亂嚴重後果尾聯結以衰老,通體呼應,和諧一致。

轉筆推開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句,胸襟開闊,遂成千古名句。尾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文氣舒蕩,活潑自然,轉筆呼應,跌宕有致、珠聯璧合。

反轉是從反面著筆,前後對比,產生反差,造成奇趣。如王安石的《示長字君》。尾聯即合,方法多樣,不不一一列舉。

律詩如是,古**亦然。蘇洵的《六國論》,全文五段:第一段總起立論,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轉(既是對第二段的旁轉,又是對第一段的遠承,)第四段是輕轉——轉入綜合推理得出結論。

文章末段以感嘆作結。統觀全篇,起承轉合,十分分明,自然流暢。 古詩古文之法,今人承之。

省編初中語文第五冊課文馬季的相聲《成語新編》和鄧穎超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兩文也運用此法。 相聲《成語新編》分為四部分:“墊話”、“瓢把兒”、“正活兒”、“底”。

這四個部分層次分明,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 第一部分“墊話”。“墊話”就是開場白,像**中的“序”一樣。

它的作用是引題入話,抓住觀眾。這則相聲的“墊話——。這是“起”。

第二部分:“瓢把兒”。是過渡段。

它是承前接後的橋樑——承上啟下。在“墊話”中“抖”了“包袱”後,通過一問一答,提出了成語的特點,觸及了主題。 第三部分:

“正活兒”是相聲的主體,在相聲整體結構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底”。

“底”是相聲的結尾,是“正活兒”的最後一個“包袱”。往往既是故事的結局,又是對問題的最後評價。常常在笑料瀑發最強烈處結束,有強烈的喜劇效果,引人入勝。

鄧穎超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正文也是四段,也用此法。 第一段:表明慶賀張先生的九十壽辰。

這是起。 第二段:緊承上段,高度讚美先生的歷史功績。

第三段:話題一轉,以欣喜的心情概述了海峽兩岸“長期隔絕之狀況已成過去”熱烈期待著“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大業”。 第四段:

緊扣函電的宗旨,祝福先生長壽健康,並期待與他再度聚首。情真真,意切切,感人至深。 賀信僅寥寥幾百字,先對張學良的壽辰表示祝賀,進而讚頌他的歷史功績,再展望祖國的統一大業,最後深情祝福,四段文字起、承、轉、合、蟬聯而下,行文自然、親切、暢達。

起承轉合之結構也常在詞、賦、曲、散文 、**等運用,恕不瑣言。

5樓:手機使用者

起承轉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釋 ①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②比喻說話時的過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矯揉造作。 出處 元·範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

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清·金聖嘆《西廂記讀法》:“有此許多起承轉合,便令題目透出文字。

”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泛指文章的做法 近義詞 承上啟下 “起承轉合”在**學科領域裡的概念 【起承轉合】民族曲式結構原則之一。⑴起部(即呈示),主題最初陳述;⑵承部(即鞏固),通過重複或變化重複來鞏固主題;⑶轉部(即發展),發展主題,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⑷合部(即結束),結束全段**。

滿意請採納

古文解釋如何,古文「釋」的解釋

詳細解釋 1.怎樣。書 堯典 帝曰 俞,予聞,如何?宋 蘇軾 贈包安靜先生 詩之二 建 茶三十斤,不審味如何。明 唐順之 遊塘侯巡公 詩 禰生 狂態復如何?一刺懷中半滅磨。劉大白 割麥插禾 詩 插禾雖多,割禾如何?2.奈何。怎麼辦。詩 秦風 晨風 如何如何,忘我實多。漢書 霍光傳 光 曰 昌邑王 行...

懂古文的來,懂古文的來啊

有一封朋友給我的信然而我卻不能答覆,希望洪仲來答覆,然而洪仲十分遷讓因此沒有替我回信。根據原文,讓的意思還可能是責備我,而不是謙讓的一起,這要根據原文來看了 有友人給他寫了一封信,他卻因為 窮於文辭 而無法回信。於是請他的叔父hongzhong來幫他回信。hongzhong深深的責備了他一番,並且不...

所謂的喜歡?是什麼,所謂的真愛是什麼

面對心愛的人,你的心跳會加速 然而面對喜歡的人,你只會興高采烈 和心愛的人一起,冬天就像是春天 然而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冬天只是個美麗的冬天 假如你凝視心愛的人,你會臉紅 但假如你凝視喜歡的人,你會微笑 面對心愛的人,你不能說出心中的一切 然而面對喜歡的人,你言無不盡 面對心愛的人你容易羞澀,然而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