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什麼戒定慧有什麼作用

時間 2021-05-05 18:48:34

1樓:

1、我們看「戒若琉璃」下面,「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成佛就靠戒定慧,是成佛的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無漏是佛學的術語,漏是比喻,如果我們這個茶杯有破損,水裝進去漏掉了,叫有漏,無漏,它是完好的,它是法器,它沒有問題。

所以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無漏就沒有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就是你徹底放下了,定就現前。所以戒是手段,定就現前,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開悟,覺了,經題最後這乙個字,覺,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是成佛,智慧型開了。戒不重要嗎?

2、那戒怎麼修?我們是要找乙個學律宗來教我?大乘裡頭說沒這個必要,尤其是淨土宗,你只要把淨業三福做到,問題就解決。

淨業三福是淨土宗修行指導的最高(標準),是屬於戒,最高的教誨。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能做到,要真幹。

第二條,「受持三皈」,這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三皈。佛法僧是我們的榜樣,佛法僧是我們的道路。

3.可是今天佛教衰了,經在,沒有問題,經典在,沒有人學了,講經還或許有,依照經教去奉行、認真去幹的人太少了,我們到**去找?我們想學,找不到老師。

但是你真正想學,老師可能不定在什麼時候,你真遇到了,緣成熟了,遇到了。這個有可能,我自己就是個例子。我這一代,上一代還有真修行的人,少了,很少很少,沒看到幾個,在家修行的,修得不錯的人還有,他們有能力教我們,而且都專修淨土的。

其他的法門很少人修,**初年還有,有修《金剛經》的,還有修《心經》的,有修法相的,有修三論的,還有,到我們這一代沒了。現前呢?現前更少了,為什麼?

(世界)亂了,佛教衰了,真正修行人沒有了,這個時候只有淨土宗可以保證你一生成就。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七四集)

2樓:潛川如斯

戒定慧可以理解為佛教的修行過程和不同的修行境界,是佛陀教導我們的自我培育。修戒,能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能致力於內心平靜;修慧,能培育智慧型,它們也是次第的關係,修行者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公升智慧型。

1、修行的基礎就是持戒,「戒」不是約束不是限制,是佛祖為了保護我們而制定的「生命行為的交通規則」,懂得了戒,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那麼我們自然就可以「定」下來,降伏其心,如如不動。

2、「定」即禪定,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式,沒有之一。用高僧大德的開示來說,「禪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離不開禪定!」。

3、通過「定」,我們內在的智慧型就會漸漸的顯現出來,這種智慧型和我們平時的通過學習、經歷、傳授等方式獲得的「書本智慧型」不一樣,是每個人內心本來就具備的自性智慧型(佛教稱為「內觀智慧型」),最終能生起超越世間(出世間)的智慧型,斷除一切煩惱,解脫生死,超越輪迴了。

——「戒定慧」這三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由低至高的,也是針對不同境界的煩惱:持戒能去除違犯性煩惱,禪定能去除困擾性煩惱,修慧能去除潛伏性煩惱。

佛教要怎麼修戒定慧?

3樓:匿名使用者

談談末學個人的理解吧。

看您的提問應該是已經知道了持戒是為了生定,生定是為了開智慧型。

持戒為什麼能生定?因為持了戒以後從事相上防止了你隨便滿足自己的慾望。你長時間不滿足他,這種慾望就會不再起來了,也就是你的煩惱沒了,你的定就得到了。

長時間不滿足為什麼慾望就不起來了呢?如果你告訴自己要戒掉某種慾望,那這個慾望本身只會帶給你苦,而沒有任何的樂受,所以你自己就不會讓這個慾望公升起以免痛苦,你的定就得到了。人們離不開慾望甚至是脫離不了六道的原因是因為慾望在得到滿足的時候有乙個樂,為了這點樂,每個人都成了慾望的奴隸。

如果六道都是苦,很快大家都解脫了。如果六道都是樂,那也沒必要解脫了,就是因為六道裡有這麼一點不究竟的樂,所以人一直解脫不了。所以戒律就是讓你不要接觸到這個不究竟的樂,你的慾望自然也就會滅掉,得到清淨的定。

具體來說不僅是殺盜淫妄酒要戒,更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殺盜淫妄酒乃至貪嗔痴以及任何執著的念頭公升起的時候就要覺知。

推薦的方法就是在這種念頭公升起的時候就念佛,這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都變成了佛念。祝法喜充滿。

4樓:大阿彌佗佛

佛法講戒律,世間法講紀律,規章制度,法律。

我們修學佛法,佛陀教誨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所以持戒首先從遵守家庭的倫理,集體的規章制度,社會的法律做起。世間法修好了,才有資格修出世間法。

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佛法的基本戒律。都做到了,是世間善人,是修出世間法的起步。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修善才能使心安定無憂惱,再去除貪嗔痴慢疑惡見等惡習氣,不再妄想,分別,執著,得定就容易了。

阿彌陀佛

5樓:匿名使用者

心念佛當下就是戒,念到功夫成熟自然會有定,定中公升智慧型。念佛本是無上禪,一念佛戒定慧就圓滿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戒定慧三位一體,持戒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智慧型、就是禪定,真正的三昧不是坐在那裡不動,而是做一切事而不住著一切事,這就是持心戒,就是無出無入的首愣嚴三昧。而智慧型也就是持戒,就是禪定,無智之人不會理解持戒的要義,是不會有持戒之心的,能持戒律,心不放逸就是禪定。怎麼樣修禪定呢?

不住於相就是禪定,即無能住之心又無所住之相,度一切眾而無度生之想,這種定心就是空性的智慧型。

戒在生活中具體要怎麼做呢?那就是持一切禁戒而不要有持戒之相,做一切善事而不生行善之心。

7樓:匿名使用者

正見和正思維,是慧的部分,就是由對佛法的正確認識理解而得到世間及出世間的覺察智慧型。正語、正業、正命是屬於戒的部分,就是明白哪些行為哪些事哪些工作是對我們有益。正念、正定、正精進,是定的部分,就是各種幫助自己思維、行為更加專心的方法。

這就是八正道,其中正見正思維的確立是第一位的,由此而逐漸完成其他幾方面的認識和貫徹。鞏固自己的正見思維不退,則依靠戒和定的修行。就戒而言,正語就是不兩舌(挑撥離間、勾心鬥角、妄斷他人是非、故意的謊話)、不惡語(罵人的髒話)、不琦語(各種假話空話、無聊笑話等)。

正業就是思維無邪見、不貪取、不嫉妒、不惱怒;行為上不邪淫、不偷盜、不殺害生命。正命就是做正當的不傷害他人利益和生命的職業。

8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而又不失本意的說:只要依教奉行,在內心有所受持節制,就是『戒』的開始(攝心為戒);有一分『戒』就生一分『定』;有一分『定』就發一分『慧』。

更簡單的說,在內心,處處節制(熄滅)貪、嗔、痴,就是『戒』。貪嗔痴少了,清淨就多了,心清淨,心『定』的多了,心定(般若智)慧就能產生——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9樓:德參法師

攝心一處啊,戒定慧具。

什麼是佛教上說的」戒定慧」,禪宗上的戒定慧和傳統的有什麼不同

尖牙 1指戒律 禪定與智慧型。據翻譯名義集捲四謂,防非止惡為戒,息慮靜緣為定,破惡證真為慧。學此三法可達無上涅盤,故稱三學。此三學在聖 者之身為無漏,故亦稱三無漏學。一 戒學,指防止身 口之惡之戒律。小乘有五戒 八戒 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淨戒 十重戒 四十 輕戒等。二 定學,指防止心意散亂以求安靜...

修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找個大師解釋

修行的最終目的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 要從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做起最後 佛道無上誓願成 還是為了 眾生無邊誓願度離開了三界六道 怎麼行呢 佛陀沒有說六道之外是什麼境界,只是說修行是為了解脫輪迴之苦。也許六道之外真的有什麼?最終目的不是 出三界,永遠不受六道輪迴之苦 這個修淨土法門就可以了,...

如果大乘佛教是修來生的,那麼泰國的小乘佛教是修什麼呢?都是怎麼修的呢

網景領航 中國的四書五也是大乘典籍阿,聖人曾子著作的大學裡說過庶民以致天子皆以修身為本。注意呀這個 本 呀,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要忘本啊,儒家經典就說在入世法中怎樣修持,這就是大乘菩薩道阿。這是我看了南懷瑾老師說的 原本大學微言 的一點心得。學佛的人沒正信可能會得宗教病,把自己搞得別人看不順眼,所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