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有空難道就不要慾望了嗎,佛教是讓人不要有慾望嗎或者不要滿足人的慾望嗎

時間 2021-08-30 09:05:43

1樓:如道居士

佛教的空不是指沒有,是指對慾望的執著,不執著結果,但努力去做

2樓:自省

空是自性,自性真空。所謂的慾望,即是執著於世,如同執著於此案又想去彼岸,不放棄此岸怎能到比岸?所謂的慾望無非就是把世間的利益抱在懷中不肯放下。不放下怎見自性?

3樓:aaa**王

佛說慾望多的人煩惱也多

【經典原文】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

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

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

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

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

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佛遺教經》

【白話淺釋】「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你們各位眾生,不要單說比丘,所有的眾生啊!應該知道多欲之人,沒有饜足,貪而無饜,貪求不已。

有了一佰塊錢,說我若有兩佰元可不錯;有了兩佰,又想我若有兩仟元也很好;到有了兩仟元,又想有兩萬元;有兩萬元的時候,又想要有兩佰萬元,這無窮無盡的貪心,無底的深坑,總也不停止。「多求利故」:為什麼他貪求呢?

就因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處,對自己有好處,利益自己。「苦惱亦多」:因為他貪得多,苦惱就跟著來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惱,所以苦惱亦多。

「少欲之人」:若是沒有貪欲的人,「無求無欲」:也沒有所貪求,也沒有所想要的,貪欲一點也沒有了,「則無此患」:

那麼就沒有這些苦惱了。各位來研究研究,一貪就有苦惱了。我說這個,你們不相信,每乙個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東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覺,又吃不下飯,又要自殺,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顛顛倒倒一大堆,都跑出來了,這就因為你有所貪求,無求無欲,什麼問題也沒有了,一切的問題都解決。

「直爾少欲」:若只有少少的、一點點的欲,「尚宜修習」:若都沒有欲,這個人他就想要修行,因他無所貪求,只想修道了。

「何況少欲」:何況這個欲,你時時都要將它減少,不是就是那麼一時,而是時時都要減少。「能生諸功德」:

若要減少這個欲,能生諸功德。時時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來了。「少欲之人」:

減少欲念的這個人,「則無諂曲」:就沒有諂曲。要向人諂媚,向人說好話,又委曲婉轉,怕得罪人,怕人不高興,為什麼要這樣諂曲呢?

「以求人意」:以討人歡喜,令人心裡聽了很高興。因為別人歡喜,那麼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

「亦復不為諸根所牽」:你若沒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塵所轉,耳不被聲塵所轉,鼻不被香塵所轉,舌不為味塵所轉,身不為觸塵所轉,意不為法塵所轉,不被牽動了。

佛教是讓人不要有慾望嗎或者不要滿足人的慾望嗎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是覺悟者!

當乙個被慾望所控制,成了慾望的奴隸時,佛可能會勸說它放下所執著的慾望,從慾望的枷鎖裡擺脫出來。

當乙個人有了錯誤的慾望,並被錯誤慾望的枷鎖引領到痛苦的深淵時,佛可能會勸說它放下錯誤的慾望,回頭是岸。

當乙個人毫無慾望,絕望到無法再絕望的時候,他已經被絕望的枷鎖控制,佛可能會勸他找點有意義的事做,給自己找點正確的生活的理想、追求和目標。

。。。。。。。

佛教是讓人不能接受慾望的嗎

5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是讓人明白慾望的真相及來龍去脈。通過學習可以知道慾望是怎麼產生的,怎麼變化的,又是怎麼結束的。明白了這些就知道能不能接受了?

比如說海市蜃樓,不明白的時候你會執著,明白的時候就知道如何對待了。

6樓:情訂良緣婚紗

把握好自己的心 不失本心 就好

7樓:石

對啊,佛教就是禁慾,認為沒有慾望就沒有失望的,其實也有道理,不過啊,想真正做到,甚難,你很難抵抗人性的,不過還真有人做到了

佛教是否要消滅一切慾望?這不可能,生命的本質是趨樂避苦,趨樂就是人的慾望,佛教就是追求至樂

8樓:繁星流動

努力精進修行並不是貪欲,是善欲。

追求出離、解脫的心,這樣的心是善的。

沒有精進努力追求解脫的心,是無法最終證悟涅盤的。

因此,慾望是要有的,不過要以善欲替代不善的慾望。

等你到達目的地之後,這個慾望就會消失了,比如我們的目的地是北京,那我們到達北京後,就不會再有到達北京的慾望了。

這是最終的狀態,但是我們不能以最終的狀態來替代了過程。

因此佛教不是消滅一切慾望,而是通過善的慾望,來達到解脫所有煩惱的目的。

9樓:底叉尊桌美巴娃

你自己已經回答了。

不過我倒有一問:至樂是什麼?

二樓師兄:樓主已經把追求至樂當作慾望,此慾望便非彼慾望。樓主的答案沒有錯。就看他怎麼認識至樂。如果他的認識與佛一致,那他就是正確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要消滅一切慾望,找你這麼說難道佛菩薩豈不是什麼慾望也沒有了麼?

是減少慾望,是清心寡欲,減少慾望是為了悟道解脫。 悟道解脫了才是真的至樂,只是一般人只追求眼前的不太會相信罷了。

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也稱極樂淨土就是至樂之地,到了的人不管經過多少時間的蓮花孵化都能解脫的,只是你壽盡臨死時要把握的住,最好有人助念。

11樓:匿名使用者

問題的關鍵在於樓主把佛教追求的「樂」等同於「慾望」,這是很片面的想法。

舉個例子吧,

人忍受病痛的折磨時,

當病人有一顆樂觀的心,這是樂;

當病痛減輕或病痛消失,這也是樂;

當病人毫無遺憾的離開人世時,這更是樂。

佛法博大精深,流傳千年,自有它的道理。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牽涉什麼才是生命的本質,這是個大問題。

如果侷限於說我們這個有血有肉的人身,那未必真是生命的本質。

要討論的話,這裡面牽涉部分太多,一般按部就班先理解了前提的基礎知識,才比較好討論。

有興趣可以系統吸收,從根本開始,如果只是抽取其中乙個好看的枝葉來討論,未必能真得利益。

不介意可以看看淨空法師的《認識佛教》及相關修學次第。

13樓:

建議您看下《佛教與婚姻》這本書,在了解了佛學以後再作思考。慾望本身會使人墮落,首先,這裡要解釋什麼是好的慾望,什麼是不好的慾望。

好的慾望在佛學裡通常指願望、發願,等利益社會大眾,乃至其他有情眾生,包括昆蟲,家畜等等,這種大悲心則有利於修行,利於精神世界的提公升;而壞的慾望是屬於自私自利的念頭,只想到自己,傷害到別人,這便對修行不利。

學佛根本是為了斷除各種障礙和迷惑,破除無明,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得大自由大解脫,永離輪迴苦海。

《金剛經》裡提到:「……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也就是要多發願,按照自己對眾生有利益的事去做。

另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也就是,在修善法,做好事的同時,要離開一切執著去做,不要老是掛在心裡,放在嘴邊,這便是證得無上菩提的方法。

佛教說不要有慾望,那麼人生是不是缺少很多樂趣?那麼人生的意義(佛教)又是什麼?請教一下大師們。

14樓:匿名使用者

慾望是痛苦的根源.您所說的樂趣,從本質叫做壞苦,因為不久住的原因,再次造新的苦因的緣故.

佛教的常樂我淨之真常,極樂,真我,寂靜.通過對惑 業 苦三鏈條採取斷惑,消業,滅苦的原理,用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煩惱焰)的修行,最後達到真正的寂靜快樂.

人生的意義從人之本來說,是做好乙個人的本分,比如孝順,慈愛,誠信,既然是人,就要做到人的標準,否則乙個人的身子,卻是禽獸的瓤,那是很可惜的.從更積極的層次來說,通過學佛修行,逐漸覺悟,了知一切法無我,知世間一切不離因果,則事事隨緣,事事檢點自心,事事盡自己的本分,那麼漸漸的福慧崇隆,達到覺悟,然後隨緣度眾利生.

15樓:貞勝一明

這個慾望要分開來看,對於財物,美色,名聲,食物,睡眠的慾望,雖然暫時感覺快樂,但是終究是虛妄的,因為他要壞滅,轉化為將來的痛苦。

佛教是教育,他教人離苦得樂。怎麼離苦得樂呢,那就要破迷開悟,開智慧型。

知道那些能幹,那些不能幹。

至於對於真理的追求和渴仰,我們可以換乙個辭,褒義詞,因為慾望是乙個貶義詞。慾望是我們墮落的原因,是受苦障礙艱吝的根源。所以慾望要少一點,人生更自在一點。

多欲為苦,少欲為樂。

老子:咎莫大於欲得,罪莫大於可欲。自足乃能常樂。

菩薩避欲,如避火炕。

助人為樂,施與比接受快樂。

懺悔是消除過去所作罪障的最基本方法。懺,就是悔過,反省,道歉;悔就是後不再造,不二過,即不再犯同樣的錯。幹了錯事,首先是懺悔,然後是補救,洗心革面。

罪從心造,懺從心除。懺悔的本質就是以後不犯同樣的過錯,口頭的懺悔沒有用,要落實在心理和行為的改過遷善上。

阿彌陀佛,末學奉上,祝能進步。

16樓:匿名使用者

一切眾生從無始久遠以來,就錯誤地認為物質的色身是自己,迷失了自己本有的真心,被外物所左右,在萬物現象之中,而有大小方圓等不同的觀念,如果不被萬物現象所迷惑,心能轉物,那就與佛相同了,圓滿妙明的身心,當下就是寂然不動的道場,那怕是一根毛髮的末端,也能夠包含攝受十方所有的國土。

17樓:宗陽子

人如果有這5種慾望,就會陷在輪迴中不得脫身:財,色,名,食,睡。這5欲是使人迷惑、墮落、造作惡業的根本原因啊。

您如果看過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就不會覺得人生有什麼快樂了。也不會覺得應該追求人世間虛無縹緲的快樂來麻醉自己。求知慾,是可以有的。

18樓:

1、因為慾望是沒有窮盡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是痛苦,所以說有慾望就有痛苦,

所以古人就講:少欲知足,知足常樂。

所以說:慾望是痛苦的根,知足是快樂之本。

2、從佛教來看,知識和智慧型是不一樣的,知識是從外面學來的,知識是有侷限的。

智慧型是從自性般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六祖惠能大師證道是講:何其自性?

本自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

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3、淨空法師講:佛教的懺悔是「不二過」,就是後不再造,這是真懺悔。千萬不要在佛菩薩面前一遍又一遍的懺悔,懺悔一遍就是再造一遍罪業,這樣永遠也懺不淨。一定要徹底的放下才行!

阿彌陀佛!

19樓:匿名使用者

這問題其實有點複雜,我簡單地說一下,個人見解,不一定正確。

佛教沒說不要有慾望,只是說貪嗔痴三毒,表現出來就是殺盜淫的意行。譬如菩薩八風不動,唯慈悲能動。四巨集願裡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勤學五明能方便度眾生。

至於「沒有慾望,那麼人生是不是缺少很多樂趣?」用z大的話說就是凡人的智慧型了,慾望帶來的快樂粗而淺,而且苦樂相因,那種樂不過帶來六道苦因,為有漏之樂。世尊用三法印或四法印來告訴我們涅槃清淨。

於佛教來說,小乘認為人生意義在於了脫生死,不墮輪迴。菩薩認為自利利他,破妄顯真。但最終還得自覺覺他,見性成佛。

懺悔有淨土參,地藏參,三昧水懺等等懺法,但都不離真誠心。還要知道罪從心生,還從心滅。心滅罪亡才是真正地懺悔。

好看的空難片,推薦好看的空難片

前蘇聯的 機組乘務員 很不錯,有 版本 還有一步比較老的 天堂歷險 根據243航班真實事件改編,也很不錯。機組人員沉著冷靜處理化險為夷。事後做了模擬 結果是無人生還。不過好像也只有央視才有。未見 插翅難飛 也是很好看的,有 版本 天劫餘生 有 版本,主要是寫空難過後的生存值得一看的空難片 77航空港...

佛教不殺戒含不含不殺細菌,佛教說不殺生,難道細菌和病毒也算?

佛教持戒觀水中蟲之有無,以肉眼為準,不得以天眼觀。大乘佛教含的。大乘佛教有乙個寶髻如來護生咒,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 不包含的,依上座部佛教,細菌不是生命,是物質。佛教說不殺生,難道細菌和病毒也算?飲水算殺生嗎?有生命在其中就算殺生,但不為殺而殺,所以不犯殺戒。常觀世音恩師 ...

佛教居士之間互稱師兄,難道是夫妻之間也可以互稱師兄

謙卑的菡湘 那是佛教裡以為,無分別心所以都以師兄互稱,這是不正確的。陰陽共繼才能生生不息,天地無分別心,依然有乾坤,天地共同造化萬物。男女生來有所不同,皆有所長與縮短,順應自然,男性稱師兄可以出陽剛之氣,女性稱師姐才能更好的做好女子本位,如大地母親一樣。來自靈芝師姐微博 潛川如斯 那還真是的。在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