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襄王二十六年》的《上下其手

時間 2021-05-04 04:44:25

1樓:子重瞳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

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

「請問於囚。」乃立囚。伯州犁曰:

「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

」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

」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圍,弗及。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

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要爭搶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

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由於這個故事,後人便用「上下其手」這一成語來形容共同作弊,顛倒是非的事情。

2樓:yue涼

上下其手 名稱:上下其手

拼音:shàng xià qí shǒu

解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示例:虧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註腳,還可~一番。 ★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詞性:貶義

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二十六年,楚侵鄭。

五月,至於城麇。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

公子圍與之爭之。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

「請問於囚。」乃立囚。伯州犁曰:

「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

」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

」囚曰:「 頡遇王子弱焉。 」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營私舞弊、徇私舞弊

反義詞: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典故:「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魯襄公二十六年(西元前547年)夏天,楚國進攻鄭國(國都在今新鄭市)。楚軍的前鋒將領有兩位,一位是平民出身的猛將穿封戍,另一位是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圉。

穿封戍英勇善戰,機智多謀,公子圉出身貴族,膽小怕事,所以每每征戰,公子圉總是跟在穿封戍的後面。

戰爭剛一打響,穿封戍便一馬當先,衝上前去,和鄭軍守將皇頡廝殺開來。幾個回合下來,皇頡漸漸力不從心。倉皇之中,皇頡馬失前蹄,滾下鞍來。穿封戍躍馬飛奔過去,將皇頡活捉。

戰爭結束後,公子圉心裡很不舒服,他覺得,這麼好乙個機會,平民出身的穿封戍竟然搶了風頭,自己卻顏面掃地。於是,他橫下心來,耍賴說皇頡是自己俘虜的。穿封戍早對公子圉的仗勢欺人懷有不滿,這次自然不肯相讓。

二人爭得面紅耳赤,差點動起武來。

後來,他們請隨軍的太宰伯洲犁做公證人,判定是誰的功勞。伯洲犁命人把皇頡帶來,向他說明原委,然後故意把手抬得很高,畢恭畢敬地指著公子圉說:「這位是公子圉,他是我國國君最寵愛的弟弟!

」接著,伯洲犁又把手壓得很低,不屑一顧地指著穿封戍說:「這個人叫穿封戍,是我國方城外的一名小縣尹。你看清楚了,這二位中的哪一位生擒了你?

」很明顯,伯洲犁有意偏袒公子圉。皇頡從伯洲犁的手勢中明白了他的意圖,於是指認說是公子圉俘獲了自己,還拍馬屁說:「公子圉身手過人,驍勇善戰,在下服輸。

」於是伯洲犁便把生擒皇頡的功勞判給了公子圉。不久,公子圉加封,伯洲犁提公升,穿封戍被貶,皇頡脫險。示枉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辨析: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託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

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3樓:匿名使用者

■■ 【經】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衛寧喜弒其君剽。(○剽,匹妙反。)衛孫林父入於戚以叛。

(衎雖未居位,林父專邑背國,猶為叛也。○背音佩。) ■ [疏]注「衎雖」至「叛也」。

○正義曰:叛者,背君之名。嫌無君不得為叛,故註明之。

林父畏衎入殺己,以邑先叛。故衎今雖未居位,林父以背國之故,猶為叛也。■■ 甲午,衛侯衎復歸於衛。

復其位曰復歸,名與不名,傳無義例。 ■ [疏]注「復其」至「義例」。○正義曰:

「復其位曰復歸」,成十八年傳例也。僖二十八年,「衛侯鄭復歸於衛」,「曹伯襄復歸於曹」,與此衛侯衎皆書其名。成十六年,「曹伯歸自京師」,不書名。

俱是歸國,立文不同,傳無義例,史異辭也。■■ 夏,晉侯使荀吳來聘。吳,荀偃子。

■ 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於澶淵。卿會公侯皆應貶,方責宋向戌後期,故書良霄以駁之。若皆稱人,則嫌向戌直以會公貶之。

○澶,市延反。駁,邦角反。 ■ [疏]注「卿會」至「貶之」。

○正義曰:僖二十九年,傳曰:「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是卿會公、侯皆合貶,良霄亦當貶也。但向戌會公巳自當貶,而又有後期之責。仲尼書經方責向戌後期,故書良霄以駁之。

書良霄所以責向戌,非是舍霄罪也。若良霄與晉、宋皆貶稱人,則嫌向戌直以會公被貶,其後期之責不見,故書良霄名。退宋班,明向戌有二罪也。

案春秋諸國之會後至者多,唯退班在下,不褒進先至之人,此直退宋人在鄭人之下,於文自足,必特書良霄以駁向戌者,以向戌,宋之執政上卿,魯公親自在會,後期而至,惰慢之甚,故特書良霄,深責向戌,異於他例也。■■ 秋,宋公殺其世子痤。稱君以殺,惡其父子相殘害。

○痤,才何反。惡,烏路反。 ■ 晉人執衛寧喜。

■ 八月,壬午,許男寧卒於楚。未同盟而赴以名。 ■ [疏]注「未同盟而赴以名」。

○正義曰:宣十七年,「許男錫我卒」。寧即錫我之子,嗣立以來,未與魯會盟而赴以名也。

■■ 冬,楚子、蔡侯陳侯伐鄭。 ■ 葬許靈公。 ■ 【傳】二十六年,春,秦伯之弟針如晉修成,(修會夷儀歲之成。

)叔向命召行人子員。(欲使答秦命。○員音雲。

)行人子朱曰:「朱也當御。」(御,進也。

言次當行。) ■ [疏]注「御進」至「當行」。○正義曰:

言當進待君,受君命也。行人非一遞進御。此日,次朱當御,次而不使,是黜之也。

■■ 三雲,叔向不應。子朱怒,曰:「班爵同,同為大夫。

○應,應對之應。何以黜朱於朝?」黜,退也。

撫劍從之。從叔向也。叔向曰:

「秦、晉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集,成。晉國賴之。

不集,三軍暴骨。子員道二國之言無私,子常易之。奸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

」拂衣從之。拂衣,褰裳也。○暴,蒲卜反;徐,扶沃反。

道音導。御,魚呂反。拂,芳弗反。

褰,起虔反;本或作騫,音雖同,義非也。《說文》雲:「褰,袴也。

」 ■ [疏]注「拂衣,褰裳也」。○正義曰:拂者,披迅之義,以其將鬥,知拂衣即褰裳也。

對則上衣下裳,散則可以相通,故以褰裳解拂衣。■■ 人救之。平公曰:

「晉其庶乎!庶幾于治。○治,直吏反。

吾臣之所爭者大。」師曠曰:「公室懼卑,臣不心競而力爭,謂二子不心競為忠,而撫劍拂衣。

○爭,爭鬥之爭。不務德而爭善,爭謂所行為善。私慾已侈,能無卑乎?

」私慾侈,則公義廢。○侈,昌氏反,又尺氏反。 ■ [疏]「平公」至「卑乎」。

○正義曰:平公見其臣鬥,而言「其庶乎」者,以其臣爭為國,國事必興,故庶幾于治也。劉炫雲「不心競而力爭,不務德而爭善」,皆道子朱之心,非叔向之罪。

杜言二子「不心競」,似亦並責叔向者,以斗雖一曲一直,乃是兩人爭理,故以二子言之,據其鬥而言力爭,則叔向亦爭,爭善則叔向無之,叔向以子員無私,欲令應客,亦非叔向爭善,叔向無可爭。杜雲,爭謂所行為善,唯言子朱之心也。■■ 衛獻公使子鮮為復,使為巳求反國。

○鮮音仙。為,於偽反,注同。辭。

辭不能。敬姒強命之。敬姒,獻公及子鮮之母。

○姒音似。強,其丈反。對曰:

「君無信,臣懼不免。」敬姒曰:「雖然,以吾故也。

」許諾。初,獻公使與寧喜言,言復國。寧喜曰:

「必子鮮在,不然必敗。」子鮮賢,國人信之,必欲使在其間。故公使子鮮。

子鮮不獲命於敬姒,不得止命。以公命與寧喜言曰:「苟反,政由寧氏,祭則寡人。

」寧喜告蘧伯玉,伯玉曰:「瑗不得聞君之出,敢聞其入?」十四年,孫氏欲逐獻公,瑗走,從近關出。

○蘧,居其反。瑗,於眷反,又於萬反。遂行,從近關出。

告右宰谷,衛大夫。右宰谷曰:「不可。

獲罪於兩君,前出獻公,今弒剽。○弒,申志反。天下誰畜之?

」畜,猶容也。○畜,許六反,注同,一音敕六反。悼子曰:

「吾受命於先人,不可以貳。」悼子,寧喜也。受命在二十年。

谷曰:「我請使焉而觀之。」觀,知可還否。

○使,所吏反。還音環。遂見公於夷儀。

反,曰:「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淹,久也。○見,賢遍反,一音如字。

淹,於廉反;徐,於嚴反。而無憂色,亦無寬... ...

求助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譯文,求助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譯文

譯文 從前高辛氏有兩個兒子,長子叫閼伯,次子叫實沈,居住在曠林,彼此不能相容,每天干戈相見,互相征討。帝堯不滿意這種情況,把閼伯遷徒到商丘,主祀星辰,唐國人因襲實沈之舊,以歸服侍奉夏朝 商朝,它的末代君主叫唐叔虞。當周武王後邑姜身懷太叔的時候,夢見天帝對自己說 我給你兒子起名叫虞,準備給他唐國,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