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過年的風俗,霞浦春節的習俗(照抄要的,100字以上)有詳細的,多給分!

時間 2021-08-11 18:12:31

1樓:匿名使用者

隨便貼下春聯,打掃一下好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家都是吃一頓好吃的 然後貼春聯 出去玩什麼的 還有去外婆家奶奶家看望一下.

3樓:王五麻六

大年初一去拜拜,去奶奶家外婆家吃飯,吃完打麻將 初二就隨意了

霞浦人怎樣過春節

4樓:沵娛樂不起姐

我們家都是吃一頓好吃的 然後貼春聯 出去玩什麼的 還有去外婆家奶奶家看望一下.

霞浦縣的風俗人情

5樓:星語

霞浦三沙鎮地處福建東北沿海突出部,三面環山,一面襟海,陸地面積63.6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0人。主要居民點沿海岸線分佈,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和東澳、西澳等,民房多數依山而建,是個風光旖旎的濱海小鎮。

閩南人是這裡最早的開發者之一,大多數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從閩南遷移過來的,他們的先輩討海來到三沙後,就像“海加定”(紅樹林)在這裡落地生根,他們的“祖”都是“閩南祖”。最早移居三沙的閩南人是漳浦漁民,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間來到三沙。他們發現三沙港漁業資源豐富,盛產大黃花、小黃花、帶魚、目魚等近海經濟魚類,便經常駕船到此捕魚、避風;他們看不到什麼人煙,就在岸上搭簡陋的木房作為落腳點,住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慢慢就習慣了,成了“常住人口”,隨後就有閩南沿海各地的漁民陸續在三沙定居下來。

雖說三沙人說的是地道的閩南話,但在數百年的移民過程中,匯聚了惠安、晉江、安溪、漳浦、龍海等地的漁民,這些地方的閩南話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的腔調,各地閩南腔在三沙幾經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種腔調。

而眾多的風俗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對漁船的“敬重”了,因為那是漁民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漁船年前回港後都要披紅掛綵。除“令旗”外,漁船的每個重要部位都要裝飾。

船頭貼“福”、船眼貼“龍目光彩”、主桅貼“送風得利”、船尾貼“海不揚波”、舵貼“萬軍主帥”等,水仙門(船舷兩側供貨物進出的門)要插上繫著紅線的樹枝驅邪。漁船有了現代裝備,但源於木帆船的風俗還是繼承下來了。

同閩南沿海的民眾一樣,三沙漁民最敬仰的“神”也是海上女神媽祖。林瑞枝說:“閩南話有句俗語叫‘走船跑馬三分命’,從前的漁船小,抗風浪能力差,‘天氣預報’只能靠經驗,但畢竟有侷限性,他們把更大的希望寄託在媽祖的庇護。

”據林瑞枝介紹,三沙民間除了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外,還有關帝廟、九使宮(供奉廣利王)等。

元宵、清明、端午、冬至等重大民俗節日,三沙人的過法和閩南如出一轍。農曆七月廿九,三沙人要過“普渡”,這也是典型的閩南風俗,整個霞浦縣除了三沙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地方了。至於結婚時新郎和新娘要過風爐、米篩,小孩滿月要送紅色“剃頭蛋”等習俗,三沙同樣是閩南的翻版。

楊家溪沿岸居聚著許多畲族村民,畲民的生活與風俗在這裡尤為濃厚。位於中游的觀音亭寨,是霞浦、福鼎、福安及浙江省的平陽、泰順、蒼南等地畲族青年盤詩對歌的主要聚會場所。畲族每年有2個專門“對歌節”節目,分別在正月十五和封龍節(每年夏至後的第一個“辰日”)。

每逢佳節,周邊地區的畲族姑娘和小夥子,都要刻意打扮一番,穿上豔麗的畲民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早早趕來,或盤詩、或對歌,並以歌定情,挑選各自的意中人。

而半嶺觀音亭寨是全省唯一的畲族現存古建築。該亭建於明洪武二年,距今已600多年。大門橫匾“觀音亭”和對聯,為已故霞籍書法家遊壽所書,對聯是“半嶺亭迎閩浙客,普陀佛佑福寧人。

”殿**安放一個八角亭,亭內立一觀音像,高1.2米。前豎一碑為“奉憲勒碑”,正文記述此乃福寧府通津之道,境界異常,梵宇潔淨。

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及迦藍、達摩祖師等。亭外東南依山繞亭壘砌一座寨堡,全長148米、高5.4米,沿城垛至南端有一方形敵樓,東端沿通津石階路中建一仿宋代懸臂式條石幹砌圓形城門。

門內高2米,門楣石刻楷書“觀音亭寨”,清時福寧府曾屢派士卒在此駐防。

山西過年的風俗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山西陽泉過年風俗:小年晚上要包餃子,晚上要吃餃子,然後看春晚。大年初一,大家在家裡吃團年飯。大年初二的時候就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大年初三的時候就開始走親戚。

霞浦縣有哪些習俗

7樓:最愛多鐸

福建霞浦中秋曳石民俗400餘年延續

中秋,在福建霞浦,除了吃月餅、賞月之外,一項至今歷時400餘年的傳統民俗活動——曳石也如火如荼。

曳石源於明朝嘉慶年間,是為紀念民族英雄戚繼光而興起的。相傳,明朝嘉慶年間中秋夜,戚家軍主力出援福安、寧德兩地,倭寇企圖趁虛攻佔霞浦縣城。戰爭一觸即發之時,戚繼光讓後方百姓曳石,即將繩子綁住石頭在青石板上拉動,發出巨響造成城內人多的氣勢。

倭寇到達城郊,見滿城燈火,城內喊聲震天,石聲隆隆,以為是千軍萬馬在調動,不戰而退,霞浦城得以保住。此後,每逢中秋,霞浦縣便開展曳石活動。

“霞浦沙江曳石”已被列入寧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正致力於申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霞浦沙江曳石”代表性傳承人俞孟申告訴記者,曳石活動,早期在寧德沿海各縣(市)各鄉鎮十分盛行,現今其他地方基本絕跡,唯獨沙江的曳石活動從未間斷。

霞浦三沙風俗

8樓:

三沙鎮地處福建東北沿海突出部,三面環山,一面襟海,陸地面積63.6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0人。主要居民點沿海岸線分佈,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和東澳、西澳等,民房多數依山而建,是個風光旖旎的濱海小鎮。

雖說三沙人說的是地道的閩南話,但在數百年的移民過程中,匯聚了惠安、晉江、安溪、漳浦、龍海等地的漁民,這些地方的閩南話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的腔調,各地閩南腔在三沙幾經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種腔調。

從地理位置上說,閩南地區的東北界應是在惠安和仙遊交界處,惠安還是通行閩南話,進入仙遊就說另一種方言了。三沙是離閩南本土最近的、通行閩南話的地區。

林瑞枝說,惠安人有“七月半不回沒祖,年兜(除夕)不回沒某”的習俗,意思是農曆七月十**回家就是背祖,過年不回家就討不到老婆,在海上作業的漁船最好在農曆十二月廿三前趕回家“送神”,最少也要在家“過五瞑”(在家過五個晚上),等到初四“接神”後才出海。

過年前,蒸發(即年糕)、除塵、貼春聯、掛紅等是少不了的,傢俱、農具、漁具是少不了要掛紅的,有的長壽老人甚至把長髯都用紅絲線系起來。

在眾多的風俗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對漁船的“敬重”了,因為那是漁民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漁船年前回港後都要披紅掛綵。除“令旗”外,漁船的每個重要部位都要裝飾。

船頭貼“福”、船眼貼“龍目光彩”、主桅貼“送風得利”、船尾貼“海不揚波”、舵貼“萬軍主帥”等,水仙門(船舷兩側供貨物進出的門)要插上繫著紅線的樹枝驅邪。現在的漁船有了現代裝備,但源於木帆船的風俗還是繼承下來了。

同閩南沿海的民眾一樣,三沙漁民最敬仰的“神”也是海上女神媽祖。林瑞枝說:“閩南話有句俗語叫"走船跑馬三分命",從前的漁船小,抗風浪能力差,"天氣預報"只能靠經驗,但畢竟有侷限性,他們把更大的希望寄託在媽祖的庇護。

”據林瑞枝介紹,三沙民間除了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外,還有關帝廟、九使宮(供奉廣利王)等。

元宵、清明、端午、冬至等重大民俗節日,三沙人的過法和閩南如出一轍。農曆七月廿九,三沙人要過“普渡”,這也是典型的閩南風俗,整個霞浦縣除了三沙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地方了。

至於結婚時新郎和新娘要過風爐、米篩,小孩滿月要送紅色“剃頭蛋”等習俗,三沙同樣是閩南的翻版。

霞浦的風俗習慣民間傳說歷史人物故事的?

9樓:匿名使用者

霞浦的“霞”字,老一輩的人都將它解讀為“蝦”(同音);而“蝦”這種動物一輩子只能紅極一時,當它大紅之日,就是大悲之時。因此古代人認為;在霞浦為人處事,要儘量低調,一旦名氣太大,就會遭遇蝦一樣的不幸。如今想想,這種說法似乎很滑稽;但,卻符合古代人所說的“人怕出門,豬怕壯”的道理。

“名”這個東西;小了有福享受,大了心不靜,再大定不幸。

洪江出美女的原因是美人鏡?

很久以前,在霞浦東衝半島中部的葛洪山麓,有一塊奇石,終日海風拂拭,光亮無比,酷似鏡子,女子在它跟前一照,就會亮麗無比,附近村莊的女子,經常上山照一照,果真越照越美。“美人鏡”一說不脛而走,十里八鄉的女子蜂擁而至,長此以往,“美女”就像種子一樣在海邊播撒,生生不息~

10樓:一盞秋燈夜讀書

劉老根、範德彪、牛二

11樓:翼航電腦

姐姐回家的路由器剛好

嵊州的春節風俗,嵊州過年的習俗

嵊州是江浙一帶的,過春節,自然少不了包餃子 做湯圓,煮紅蛋之類的,還有就是南方流行祭灶,大約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進行!嵊州市過春節或除夕夜有哪些風俗習慣 本人就是嵊州的 風俗習慣的話基本差不多 可能你是外地的今年要去那邊過年吧。我就很生活化的跟你說說。那邊過小年基本不怎麼過得 就大年三十那天開始 下...

海南的春節風俗,海南的的過年習俗

因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海南春節習俗與內地大同小異,但在歷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中受到南洋 海 文化的薰陶,海南人過春節的習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春聯是一種形式活潑的文化小品,老百姓一般都通過春聯來表達他們對未來的企盼和祈求。海南人在春聯的挑選上,一般都比較傳 統。在海南,貼春聯一般都在除夕之夜降臨之前完成...

過年的風俗有哪些,春節習俗有哪些?

1 過年的習俗有 掃塵 辦年貨 團圓飯 守歲 壓歲錢 貼春聯 放鞭炮 拜年等。2 過年不是一天,除了除夕夜,還包括年前。的準備。比如臘月二十四就要掃塵,就是對家裡進。行大掃除。塵 與 陳 諧音,掃塵就是把舊的東西。都清理了,晦氣掃出門,迎接新年新氣象。3 臘月二十六左右就要置辦年貨,這可是個。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