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君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真的是為了關羽嗎?

時間 2025-04-28 14:25:02

1樓:花蘭顧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主要還是爭取荊州的戰略要地。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有這麼兩句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意思就是說以益州的險阻為大本營虧汪,以荊州的地理優勢作為用武之地,然後平定後方,聯合孫權,等到天下有變,霸業就可成了。

但是孫權趁關羽攻打曹仁時,襲擊了荊州,並殺了關羽,使荊州之地盡失,這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乙個重要的戰略位置,為以後戰略部署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所以劉備就借提關羽報仇而發起了夷陵之戰。

其次關羽與劉備親如兄弟,說是為他報仇也無可厚非,但不是主要的目的。還有乙個原因就是劉備佔領益州、漢中都是用武力征服,屬於外來政權,加上時間又短,很難短時間收服人心,於是劉備估計是想用對外戰爭來凝聚國中的凝聚力。

最後是用來宣揚自己軍事能力,讓他國不敢來犯。所以直到戰敗也沒有立刻返回蜀中,而是駐軍白帝城,三國志中記載「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說明孫權還是畏懼劉備的,所以主動請和,不久劉備死去。

所以總結一下劉備發起夷陵之戰的主要目的就是爭取戰略要地,其次是通做空棗過對外戰爭來鞏固政權,三就是為關係報仇了。當然我相信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還是有考慮到他和關羽的感純拆情的,畢竟二人情同手足這麼多年,無論如何都會有感情在的,但是成大業者必然不會為感情所束縛,劉備志在天下,他斷然不會受感情影響而葬送自己的未來。

2樓:阿樂秋季雨

並不是為了關羽,而是為了擴大領地,關羽此事這件事情的乙個導火索。

3樓:雙子小黑嘿

不是的,是通過關羽來發動這次的戰爭,而且他只是想要報仇,也想要建立霸業。

4樓:史蒂芬斯

關羽只是劉備發起這場戰爭的導火索,並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是劉備的其中乙個藉口而已。

5樓:創作者

其實並不是的,只不過是劉備找了乙個藉口發動戰爭罷了,根本不是為了關羽。

劉備為什麼要發動夷陵之戰?

6樓:筱鴨娛樂

慘敗,使蜀漢元氣大傷。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吳將陸遜等屯兵秭歸,被蜀將吳班擊破。劉備軍佔據秭歸,派遣馬良聯碰拆合武陵五溪蠻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察段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 、程畿等戰死。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

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公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隻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何一蹶不振?

夷陵之戰後蜀漢一蹶不振,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1.失去荊州無法完成既定戰略,失去爭奪天下的機會。2.劉備去世後蜀漢內部矛盾太多無法形成合力對外。3.夷陵之戰失去了大量的將領,蜀漢人才出現斷檔。夷陵之戰是蜀漢衰落的起點,劉備帶領的蜀漢軍隊在戰爭中死傷過半,不少有能力的將領被殺,劉備自己也在戰後病死。自此...

假若關羽不失荊州,劉備夷陵大勝,蜀漢是否可以一統三國呢

關羽要是不失荊州了就不會打夷陵之戰了 關羽不失荊州的話,蜀漢依然不一定能統一三國。主要是孫權這個時期的戰略方針,是制衡兩國。孫權不會讓蜀國太強,也不會讓魏國太弱。他始終要做乙個秤砣,壓得兩方不斷消耗,而給孫吳整理內政和南越兩大隱患的時間。所以如果劉備手持荊州和襄陽,那麼劉備兵鋒可以直達曹魏首都鄴城,...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要鎮守大後方,保後方安全。況且,諸葛亮當時也不太同意這個事情,所以諸葛亮沒去。了解 三國演義 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善用計謀,而且在政事上也是一把好手,可以算是個全能。但是,這是 裡面把諸葛亮描寫的有些神化了。看完 發現諸葛亮智多近妖,但是,真正歷史裡的諸葛亮是這樣麼?答案顯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