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周的諸侯國允許宋襄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時間 2022-01-10 20:25:07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襄公有讓國之美、桓公蔡丘託後、平定齊亂等功績,並且有公子目夷等輔佐,客觀上具備一些霸主應有的事實。

你問為什麼諸侯國允許宋國壯大?其一,當時各個諸侯是否壯大主要取決於自身的治理與發展,尤其是在東周諸侯割據情況下。像後來的藩鎮割據一樣,割據勢力的自主權很大。

其二,在東周的春秋時期,殷商和成周的矛盾已經不再是當時政治生活的主要矛盾,周天子與眾諸侯的矛盾、眾諸侯之間的矛盾上公升為政治生活的主要矛盾,所以政治家也很少考慮殷商復辟的問題。其三,宋國做大有利於小諸侯國的生存,這與現在世界多極化格局對我們中國的積極作用是乙個道理。

2樓:留香亂語

其實商朝離東周已經四百年了,宋襄公曾經帶領幾個小國平息了齊國的內亂,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了。於是也學齊桓公,準備當世界第一,於是開始約周圍的小國會盟。(大的國家如晉國什麼的不敢邀,怕人家不來沒面子。

)他邀請了滕、曹、鄒、甑這些不入流的小國聚會,推舉自己當盟主。其中滕國國君遲到了,宋襄公非常光火,把滕侯關到小黑屋裡,不許他會盟。甑國人(今河南密縣)來得更晚,足足遲了兩天。

宋襄公手下有個整人專家說:「我建議,您把這個遲到的甑君(東夷人)殺了祭河,其它東夷人看了,一定屁滾尿流地佩服您。以後您指揮東夷人去征伐天下,霸業可成啊。

」宋襄公聽了很滿意,就以遲到兩天的罪名,殺了甑君祭河,並邀請東夷諸侯們一同**祭河儀式。不料傻瓜東夷人不知好歹,有熱鬧不看,乙個都沒來。

宋國國力並不強大,地方也不算大,在河南、山東交界,於西元前十一世紀立國,收容了以微子啟為(商紂王的庶兄)首的商朝遺民,護奉商朝祖先香火,算是給商王族留了個後。因為是前朝遺民的聚棲地,而遺民又是一類頂可笑的人:從前的時代一去不返了,新的時代又不能適應,所以活得像做夢一樣。

魯迅、老舍描寫的前清遺老遺少,不是行為可笑嗎。韓非子、莊子、孟子什麼的,也常拿宋國人開涮,比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長,這些可笑的寓言故事都編排在了宋國人頭上,突出他們的迂腐可笑。

第二次會盟,宋襄公邀請了楚國的楚成王,結果卻被後者擺了一道。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迂闊可笑戰敗者宋襄公,卻被《春秋》一書算做了「春秋五霸」之第二(繼齊桓公之後)。很多人不樂意,說他不配:「與其讓他當霸主,還不如讓楚成王當呢!

能打勝仗是第一位的,宋襄公打輸了,還有什麼話講!」其實,我們應該反對「唯戰勝論」,至少要警惕之。不擇手段的戰勝,只能給人類和自己帶來後患。

宋襄公所堅持的「為戰以禮」的傳統古典戰法,是具有奧林匹克體育精神:交戰雙方都遵守統一的遊戲規則,約好時間地點,公開地行軍到指定地點(往往是開闊場地,行軍路上沒有偷襲、夜襲和伏擊這些詐謀)。然後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公正地比一把。

打仗目的只是為了分出個勝負,從而使政治上的爭端和爭議(比如土地歸屬、國與國之間的主次關係)有了裁定的依據,點到為止,人員殺傷不是追求的主要目標,一方潰散就達到判定勝負的目的。

所以,春秋時代的戰爭描寫,最終常見都是「某某師潰」。潰——就是陣形亂了。退了,也就完了,不求殺傷多少。

戰車的殺傷力不如步兵和騎兵,但大家並不介意,依舊發展戰車,即使南方山林水網密布的楚國,或者遠在西垂的秦國,也用戰車。這都是為戰爭為政治服務,而不是掠奪殺戮為目的。直到某一天,不遵守遊戲規則的異族武裝迫使中原放棄車戰,戰爭技術才進一步殘忍化。

同一時期的歐洲也是如此,地中海畔的古希臘城邦國家的重灌步兵也是「公開公正」地戰鬥,為戰以禮、不搞詐謀:他們排成嚴格的方陣,踏著笛子的節奏緩慢前進,簡直像開幕式表演,或者是一場體育比賽。士兵超越前排作戰不但不被認為是勇敢,反倒是違規。

這種呆板的陣形敗給了後來靈活機動的古羅馬軍團,這一地區也被羅馬所占領統治。但我們不能因此就笑話它們呆板。其實,刻板戰術流行的時代是有福的,至少表明那是祥和的社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殘忍戰爭術還不是必要。

所以,宋襄公為戰以禮、不搞詐謀是符合當時的禮儀時代的,我們不要嘲笑他。宋襄公是大周朝「為戰以禮」時代的最後一人,寧可失去乙個勝利,卻維護了禮儀和秩序,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意義深遠。

為什麼弱小的宋襄公能成春秋五霸之一?

3樓:冷侃娛文

春秋五霸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春秋時期歷史人物。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名茲甫,《史記》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什麼弱小的宋襄公能成春秋五霸之一?

有人認為他曾主持過諸侯會盟,所以可以列為五霸之一。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乙個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只要是主持諸侯會盟就可以的話,那麼,其他幾個都是可以的,而且是比他有資格。畢竟,他的國力屬於中等,換句話說就是一般。這樣就可以啦?

個人覺得這個理由不能說服我!

個人覺得宋襄公可以被列為五霸之一,有這點可以倚仗,就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例如在泓水之戰中襄公又因對敵人也講「仁義」的迂腐做法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身死。但是雖然如此,襄公向諸侯發出會盟邀請,大部分的中原諸侯也應邀前來(除了齊和魯),等於是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雖說最後會盟失敗,但他還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其次就是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這個在過去按資排輩的和平時代,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當然,在春秋這個戰亂的年代,講仁義就是乙個思維僵化,墨守成規,不審時度勢的表現。以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他人,主觀臆想他人也應該遵循這個標準,沒有認真研究分析對手,以空想代替現實,缺乏求實精神。所以,對他「仁義」的評價,最有名的一句就是「蠢豬似的仁義道德」。

4樓:君子十二

一是在於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二是宋襄公有兩點倚仗。

5樓:星期一中年

宋襄公主持過諸侯會盟,而且國力也不算弱。

6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因為他比較能夠韜光養晦,也就是比較能忍啊。

7樓:靜好

可能因為他的賢明,再加上國人的尊崇吧,所以有了這樣的名譽。

8樓:生活達人小盧

他雖然弱小,但是有一定的聰明才智,而且有很多的大臣輔佐。

9樓:個非凡哥

因為這個人非常的聰明機智,可能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這個人非常的智慧型

10樓:哈佛女

自己本身有很多才能,然後再加上當時特殊的環境使然,幫助他成事

11樓:生活達人小鄭老師

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個五霸之一,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軍事上努力發展,而且也是非常強大的戰鬥力,才能夠成為5霸之1。

12樓:沙河不是流沙河

因為他心中一直有特別大的理想抱負,在加上自己的才能。

為什麼宋襄公能被稱為春秋五霸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忙著擴張實力,但這宋國卻只是乙個小國,那麼為什麼宋襄公能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呢,宋襄公的位置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宋襄公曾經主持過諸侯的會盟大會,當齊國因為齊桓公的去世霸主地位動搖的時候,宋襄公想要拉攏周邊國家繼承齊國的輝煌,匡扶周正。

但無奈自己只是小國,不過好在宋襄公有兩點非常受人尊敬,乙個是他推行仁義,被國人擁護,大家都很支援他,而且他在各個諸侯國之間也算是小有名氣。二來是宋國多是商王朝的王室居住的地方,**的爵位都在頂級,在當時的中原地區,有那麼多大官會聚在一起的也只有宋國了。

但是我們知道,宋襄公的聯盟因為楚國背信棄義失敗了,在接下來的泓水之戰中,宋襄公有因為自己對敵軍仁義,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但就算如此,在宋襄公向諸侯國發出邀請結盟的時候,還是有大部分的諸侯來了,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了宋襄公的地位。

另乙個原因就是後人對宋襄公的評價,雖然說宋襄公稱霸的計畫最終失敗,但是楚國也因為不守信義,被諸侯國所不齒,也為之後城濮之戰中楚國的戰敗埋下了伏筆。春秋五霸的界定因人而異,孟子筆下的五霸就有宋襄公一位,孟子注重仁義,認為宋襄公在這方面是一位合格的霸主,而荀子則偏重實際用成敗來判斷。

但是荀子的理論並沒有被認可,反而是孟子作為儒家正朔被人們尊敬,所以也就有了宋襄公是春秋五霸這一說說法~

14樓:龍戰於野

宋國是乙個小國 大部分國家的國力都比他強 但是宋襄公在和楚國的幾次爭鋒中 都不失仁義 所以別國尊稱他為霸主 這是虛假的霸主

15樓:尼達格

他帶兵入過齊國,並擁立過一位齊國君主

春秋五霸宋襄公為什麼會成為霸主

在《史記》中,司馬遷為什麼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16樓:勇哥讀史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候最厲害的5個諸侯。

在不同的史學家眼裡,有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荀子·王霸》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白虎通·號篇》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辭通》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四子講德論》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春秋地圖

只有《史記·索隱》裡的春秋五霸不太一樣,它多了乙個其他版本裡沒有出現的人物宋襄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除了宋襄公,其餘4人都在其他版本裡出現了3次以上,齊桓公和晉文公甚至是每個版本都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高居第一名和第二名。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第20任國君。檢視他的「豐功偉績」,發現他一生最大的成績就是在齊桓公死後,帶著領宋國、衛國、曹國和邾國4國人馬殺到齊國,平定了混亂的局勢,輔佐太子昭回到齊國,繼位為國君,是為齊孝公。除此之外,乏善可陳。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與楚國作戰,因為講究「仁義」,結果一敗塗地,被人譏笑了2000多年。

宋襄公劇照

我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出於兩點原因。

一是對仁義精神的肯定。

孟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春秋無義戰。」在孟子看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沒有什麼符合仁義的戰爭。

其實,在春秋開啟之初,戰爭還是充滿仁義精神。當時,天下有10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都是由周國分封出去的。他們的國君,要麼是周天子的家人,要麼就是親戚。

彼此之間,也存在「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係。如果諸侯國之間不得不發生戰爭,那麼為了避免傷和氣,在打仗時也要遵循一定的禮儀。

春秋戰爭情形

在開戰之前,發起戰爭的一方,一定會派人送交戰書。接受挑戰的一方,則會設宴招待遞交戰書的使者。「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不但不斬,還會請他好吃好喝。隨後,雙方約定交戰的時間、地點。

到了約定的時間、地點,雙方排列好陣型,這才廝殺。如果有一方沒有排列好陣型,對方就不能進攻。戰鬥開始了,當一方打不過時,可以逃離戰場。

這時候,對方一般不會追趕,「窮寇勿追」。就算一定要追趕,也是象徵性地追趕50步即可。同時,在戰鬥中,還有乙個規定,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以及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

這樣的戰場禮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戰爭的**。可是,春秋進入爭霸階段後,大家都違反了戰場禮儀,埋伏、偷襲一類的戰術紛紛使用出來,戰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現在,宋襄公在戰場上老老實實地遵守禮儀,自然會被不遵守禮儀的敵人(楚國)打敗。

春秋戰爭繪圖

事實上,宋襄公不僅在戰場上遵守禮儀,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仁義。

當年,齊桓公在病重時,擔憂自己死後5個兒子爭奪國君的位置,便委託宋襄公來照顧太子昭。宋國的實力非常弱小,但宋襄公沒有拒絕,答應下來。當齊桓公被餓死後,5個兒子果然開始爭權奪利。

宋襄公沒有辜負齊桓公的信任,義無反顧地召集衛國、曹國、邾國3國的一些人馬,幫助太子昭奪得了國君位置。

齊桓公二是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否定。

中國古代流傳著一句俗語:「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說法。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從來沒有遵循這一說法。

司馬遷《史記》裡寫了兩個很重要的人物,一是項羽,二是劉邦。項羽和劉邦激烈的爭霸後,項羽失敗了,全軍覆沒後,自刎於烏江邊;而劉邦勝利了,建立了中國古代的一大盛世王朝——漢朝。然而,司馬遷作為漢朝的子民,在《史記》裡沒有抹黑項羽,反而極力描寫他的個人勇猛,以及與虞姬的深厚感情;同時也沒有過分吹捧劉邦,甚至還寫到劉邦當了泗水亭長後,經常戲弄耍笑下屬小吏,還喜好喝酒和美色,「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項羽和劉邦

在司馬遷看來,宋襄公的確在泓水之戰中打了敗仗,但這並不能抹殺他的仁義。相反,宋襄公憑藉自己的仁義,任用庶兄目夷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使得宋國的國力有了較大的提公升,在春秋五霸裡顯得獨樹一幟,分量十足。

秦魏變法成霸主,為何諸侯國爭相效仿卻不成功?

秦魏變法成霸主,諸侯國爭相效仿卻不成功,這是因為這種變法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並不是適合所有的國家,每個國家的國情和具體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很多諸侯國雖然效仿,但是沒有取得成功。有時候都想成為明君,都想成為霸主,但是天下終究需要這個帝王有魄力,敢想還得敢幹,敢於用人,敢於突破層層的困難,其它的君王可以說...

封建親戚,以潘屏周。「以潘屏周」說明諸侯國的設立起到了什麼作用

封建親戚,以潘屏周,其中的封建是指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封建親戚 將土地分封給親戚功臣,讓他們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國家,以藩屏周 讓這些國家作為藩籬拱衛周朝,這是西周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分封制。分封制的作用 1.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並逐步構織出遍布全...

材料一中諸侯國的形成與西周時實行的什麼制度有關

試題分析 本題考察學生對西周分封制的認識,題中a項是進入階級社會後實行的制度b項世襲制就是名號 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c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周王為了鞏固統治實行的政治制度,周王為了鞏固統治,把王族,功臣,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d.禪讓制,禪讓制是原始社會後期民主推舉首領制度的辦法,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