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點換成古代時間怎麼說

時間 2021-10-14 22:06:16

1樓:匿名使用者

時辰 相等於現在的時間 配上的動物及原因

子;zi (晚上 11 時正至凌晨 1 時正) 鼠 鼠在這時間最躍。

醜:chou (凌晨 1 時正至凌晨 3 時正) 牛 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寅:yin (凌晨 3 時正至早上 5 時正) 虎 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mao (早上 5 時正至早上 7 時正 )兔 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龍 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si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蛇 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wu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馬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wei (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 羊 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猴 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 雞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xu (晚上 7 時正至晚上 9 時正 ) 狗 狗開始守門口

亥:hai (晚上 9 時正至晚上 11 時正) 豬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下午一點稱作未時

2樓:匿名使用者

上午11點到下午1點是午時,下午1點到下午3點是未時。原答案不對1點應該是午時

古代時間怎麼說

3樓:空閒的迷茫者

說某時某刻,如早上5.30說為卯時二刻。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乙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古代勞動人民最初給一天內的氣象配了代表詞。如早晨因太陽出來而植物啟動了生長,所以這時辰別名為「木」。

到了中午太陽最旺盛,空氣中、土地裡灼熱,所以時辰別名為「火、金」和「火、土」。下午5-7點最乾燥,果實糖份最充足,這時辰別名為「金」。到了深夜12點,環境一切冷靜,這時辰別名為「水」。

古代時段表述:

1、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登泰山記》)

2、旦:早晨.「旦辭爺娘去.」(《木蘭詩》

3、夙:早晨.「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4、暝:夜晚.「晻晻日欲暝.」(《孔雀東南飛》)

5、昏:天剛黑的時候.「自昏達曙,目不交睫.」(《促織》)

6、莫夜:晚上,莫通暮.「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7、夕:晚上.「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8、即夕:當天晚上.「即夕行步如平常.」(《獄中雜記》)

9、宵:晚上.「今酒宵醒何處?」(柳永《雨霖鈴》)

10、夜闌:夜深.「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4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以地支紀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乙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點到1點這段時間.

再附給你一點或許對你有★古代人用的時辰

時辰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製。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製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乙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公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

2分「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乙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

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鐘)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鐘;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鐘了。

這樣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說的確實是夜已至半。人們說「起五更」也不難理解,是趕大清早起床了

5樓:卻皎月尉真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乙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借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借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日語, 下午怎麼說,日語,五個 下午怎麼說

越答越離譜 五個的日語 羅馬音go ka 下午的日語 羅馬音 hi ru ka ra 短語 1 下午茶 茶時 2 表示下午的符號 3 到明天下午 明日午後 4 下午兩點左右 5 凌晨或者下午四點 七 過 擴充套件資料 的近義詞 中文 午後 下午 例句 荷物 午後 4時 預 我的行李能在這兒保管到下午...

時間怎麼表達就是上午下午晚上分別怎麼說要簡稱

小鬍子不是我 上午 早 下午 中 晚上 晚。時辰劃分凌晨 3 00 6 00 早晨 6 00 8 00 上午 8 00 11 00 中午 11 00 13 00 下午 13 00 17 00 傍晚 17 00 19 00 晚上 19 00 23 00 深夜 23 00 3 00。 青春逐夢丶 上午是...

關於時間的日語怎麼說,時間 用日語怎麼說

116貝貝愛 羅馬字 ji kann 語法 1 哲學 物質的 動 存在 形。物質 移動 連続性 連続性 順序 客観性 無限大。哲學範疇。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和接續的秩序。具有客觀性和無限性。2 1次元 常 1方向 移動 戻 1 量 完全 測定 動 物質 分離不可能 空間 分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