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分餐制是更有優勢的進食方式,為何中國人最終選擇了合餐制

時間 2021-05-02 09:16:01

1樓:

俗話說,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吃飯早已不再侷限於家庭和食堂,到飯店吃飯已不鮮見。不管是在家庭、單位還是酒店,都涉及到合餐制和分餐制的問題。

合餐制,是合用餐具的吃飯方式。其主要優點是節省餐具,大家可以在一起分享很多菜餚,促進了人與人之間親密度的提公升,現場氣氛熱烈,因而特別適合慶典場合;缺點是會傳染疾病,易造成食物浪費且很難分清責任等。

分餐制,即分用餐具的吃飯方式。分餐制的主要優點是衛生,不易傳播疾病,浪費飯菜者很容易被發現,利於節約;缺點是餐具使用量大,不能分享很多菜餚,吃飯氣氛不夠熱烈等。西方人則大多是分餐制,他們不與其他人在乙個盤子裡吃飯,大多一人乙個盤子,各自吃各自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樣衛生。

我國大多採用合餐制,而西方發達國家多用分餐制。說到底還是文化上的差異,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斷層,消失,而延續至今,而且永遠流傳千古的文明,其中就包括飲食文化,圍坐一桌更是如此,幾千年來這習慣沒有改變過,也沒有改變的道理。近年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人們也在不斷改良各自的生活方式。

就餐飲來說,兩種餐飲制式相互取長補短,衍生出介於兩者之間的方式。比如說,分餐制也提供共享菜餚,就像改良後的合餐制那樣,在每個菜碟中放公用夾子、筷子或匙子。相信它們都會向著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2樓:當然是鈺啦

這是一種中國傳統習俗吧,中國人總是喜歡圍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合餐制的話,也是由於這個的影響

3樓:子衿悅史

我覺得合餐制的話感覺氣氛更好一點,能夠讓人感覺溫馨。

4樓:回憶刺痛心臟丶

各國習慣不同,合餐制更適合我們的家庭傳統進餐習慣。

5樓:冷幻覺覺覺覺

合餐制是有中國的社會習俗決定的,自古以來我國就是合餐制

6樓:咪咪是個懶貓

我覺得這是生活習慣的不同造成的,合餐會更加的熱鬧有氣氛。

7樓:高一小學弟

合餐制,是合用餐具的吃飯方式。其主要優點是節省餐具

8樓:帽子七

其實分餐制不是更有優勢的進食方式 合餐才是

分餐制是更有優勢的進食方式,為何中國人最終選擇了合餐制?

9樓:

因為中國的親人之間的交流和國內的也不一樣的交流方式

10樓:櫻桃小碗的小號

因為這樣更會體現出家庭氣氛感,人們的心更加團結。

11樓:小可愛喏

據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記載,我國從唐代由分餐制又演變為合餐的會食制,其重要原因是由於高桌大椅的出現。周秦漢晉時代實行「分餐制」應用小食案進食是個重要因素。自從公元5世紀至6世紀新的高足坐具和大桌出現後,人們已基本上拋棄了席地而坐的方式,從而也直接影響了進食方式的變化。

用高桌大椅合餐進食,在唐代已習以為常。從敦煌一七三窟唐代宴飲的壁畫中,已可見到眾人圍坐在一起合餐「會食」的場景了。當然,我國由分餐制轉變為會食制,這中間還有個發展過程。

起初,人們雖然圍坐在一桌合餐,但饌食仍是一人乙份。

分餐制是當今世界一種科學、衛生的用餐制度,有人以為這只是西方人發明的。其實,我國早在周秦漢晉時代,就已實行分餐制了。只是到了唐代,才又演變為合餐的會食制。

從古代文獻資料中,可以找到我國古代分餐制的充分證據。重要證據之一是戰國時期的事例。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廣招天下賓客,他禮賢下士,對前來投奔他的數千名食客,不論貴賤,一視同仁,而且和自己吃同樣的饌食。

一天夜晚,孟嘗君宴請新來投奔的俠士。宴會中,有一侍從無意中擋住了燈光,一俠士認為這裡面大有文章,一定是自己吃的膳食與孟嘗君的不一樣,不然侍從何以要遮住燈光呢?於是此人怒氣衝天,放下筷子,欲離席而去。

孟嘗君為說明真相,親自端起自己的飯菜給俠士看,以示大家用的是同樣膳食。真相大白後,俠士羞愧難當,遂拔劍自刎以謝罪。如果當時實行的是合餐的會餐制,該俠士就不會產生這樣的懷疑了。

另乙個有力的證據是南朝時期的事例。據《陳書·徐孝克傳》記載,國子祭酒徐孝克在陪侍陳宣帝宴飲時,對擺在自己案前的饌食,一口未吃,可是當散席後,他面前的饌食,卻明顯減少了。原來,徐孝克將一些饌食悄悄帶回家孝敬老母了。

這使皇帝很感動,並下令以後參加御宴,凡是擺在徐孝克案前的饌食,他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帶一些回家。這也說明,當時實行的是一人乙份的分餐制。

從古代的繪畫資料和考古發掘中,也可找到我國隋唐以前實行分餐制的實證。從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中,均可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卻未見多人圍桌歡宴的「合餐」畫面。從出土的實物中,也有一張張低矮的小食案,分餐時一人一案。

從唐代由分餐制又演變為合餐的會食制。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介紹,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時代壁畫上,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圖形,有趣的是椅子上的仙人還用著慣常的蹲跪姿勢,雙足並沒有垂到地面上,這顯然是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及時可能出現的現象。在同時代的其他壁畫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馬扎子)的人將雙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陽龍門浮雕所見坐圓凳的佛像,也有一條腿垂到了地上。

唐代時各種各樣的高足坐具已相當流行,垂足而坐成為標準姿勢。2023年,在西安發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墓,發現墓室壁畫中有乙個端坐椅子上的墓主人像,雙足併排放在地上,這是唐代中期以後已有標準垂足坐姿的證據。可以肯定地說,在唐代時,至少在唐代中晚期,中國人已經基本上拋棄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終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變。

用高椅大桌進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繪畫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線索。如名畫《備宴圖》,描繪巍峨殿宇的側庭,擺著大方食桌和條凳,桌上擺滿了餐具和食品。再看敦煌「473窟」唐代宴飲壁畫,畫中繪一涼亭,亭內擺著乙個長方食桌,兩側有高足條凳,凳上面對面地坐著9位規規矩矩的男女。

食桌上擺滿大盆小盞,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這已是眾人圍坐一起的會食了。

大約從唐代後期開始,圍坐高椅大桌的會食已十分普遍,無論在宮內或是民間。家具的變革引起了社會生活的許多變化,也直接影響了飲食方式的變化。分餐向合餐的轉變,沒有這場家具變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12樓:

因為合餐制的用餐比較傳統大家聚在一起吃飯更開心一些

13樓:

因為在國外這種分餐制是不和諧的吃飯方式,而中國一般都是搞氛圍

14樓:

合餐制方便親人之間的交流,在用餐時可以一起享用多種美食

15樓:

中國人是比較注重人情的,大家認為合餐會讓彼此更近一層

16樓:匿名使用者

分餐固然好,但是中國講究和不講究分,因為那樣會很傷悲,所以古代人就會選擇合餐制。

17樓:來自鶴廬坦率的白蘿蔔

因為分餐會體現不和諧,又麻煩,所以中國還是選擇合餐

18樓:匿名使用者

合餐制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尤其是家庭中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