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花盆底鞋,清朝時期的花盆底鞋長什麼樣

時間 2021-05-05 01:26:37

1樓:匿名使用者

清代花盆底鞋,滿族婦女喜歡穿長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寬下圓,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

清代花盆底鞋,滿族婦女高底鞋。亦稱"旗鞋"。由於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裹腳,她們習慣穿這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遍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

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公尺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公尺,最高的可達25厘公尺左右。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

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

「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

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現在都已不穿了。

清代花盆底鞋只有貴族女子才會穿,而旗人女子不允許纏足。清朝下過禁令不許纏足,可惜屢禁不止。花盆底鞋是宮廷貴婦的專利。

清代花盆底鞋為木頭底,所著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製成馬蹄狀,所以又叫馬蹄底鞋,走路時會發出有節奏的響聲。 另說婦女穿長裙,花盆底鞋可使身體增高,便身體更加修長,另外由於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雙手臂前後擺動幅度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2樓:霧月薰香

花盆底鞋,滿族婦女高底鞋。亦稱"旗鞋"。滿族婦女皆天足,舊俗穿木底鞋,鞋底中部以木為之,上敞下斂,成倒梯形花盆者,稱"花盆底鞋"花盆底鞋可使身體增高,便身體更加修長,另外由於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雙手臂前後擺動幅度較大,花盆底鞋可使身體增高,便身體更加修長,走起路來分外端莊、文雅。

成乙個「燕尾」式的長編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來分外端莊。

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 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 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

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 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3樓:吸血排骨男

滿族婦女的鞋稱為「旗鞋」,極富特色。由於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裹腳,她們習慣穿這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通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

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公尺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公尺,最高的可達25厘公尺左右。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

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

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

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隨著年齡增長,鞋底高底也逐漸降低,一般老年或勞動婦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

4樓:筱鑫飯

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 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 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 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5樓:天之幹珠兒

應該進關開始就穿了吧!漢人裹腳滿人不裹腳所以就出現了花盆底。

清朝時期的花盆底鞋長什麼樣

6樓:匿名使用者

清代花盆底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公尺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公尺,最高的可達25厘公尺左右。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

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

「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

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現在都已不穿了。

清朝的花盆底鞋穿著會舒服麼?

7樓:宸哥

不會的,整個身體的壓力集中在兩小塊地放上,走起來會很辛苦。 穿這樣的鞋,本身只為了讓人走起來更體態優雅。 如果舒服,現代人就都該穿了

中間有跟的鞋,像清朝的花盆底鞋,但樣子是現代的,哪個牌子有啊?叫什麼鞋啊

8樓:咎鴻暢

吳莫愁也穿過,上邊是類似瓢鞋的,下面的花盆底是木頭的

9樓:

是不是和旗鞋一樣款式的?

花盆底鞋怎麼穿

10樓:公尺果的媽媽

1、清代花盆底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公尺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公尺,最高的可達25厘公尺左右。

2、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

3、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

「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

4、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

5、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現在都已不穿了。

11樓:霞霞娛樂分享

原來古代花盆底是這樣穿的,比高跟鞋還累!

當時清朝的婦女也喜歡裹足.那她們是怎麼穿花盆底鞋的呢?

12樓:烏有翁

花盆底只有貴族女子才會穿,而旗人女子不允許纏足。清朝下過禁令不許纏足,可惜屢禁不止

花盆底鞋是宮廷貴婦的專利,其實就是拿木頭做成高高的鞋底,因為底高踩著容易摔跤,所以得格外當心,挺直腰板挪小步子,這樣女子看起來就婀娜了.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先民有「削木為履」的習俗。至清初已發展成為高跟木底的女鞋,形似「花盆」的,稱「花盆底」鞋;形似馬蹄的,稱「馬蹄底」鞋。

老年婦女的旗鞋,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一般鞋幫、鞋面都鑲彩邊或串珠圖案。滿族素有「女履旗男穿靴」的習俗。

13樓:風流禹二

建奴的旗人女子是不纏足的……

14樓:樓昊徐斐斐

你好!建奴的旗人女子是不纏足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清朝旗鞋“花盆底”的來歷,清朝時期的花盆底鞋長什麼樣

艾婉琳 古代女性的小腳乃是一美,稱為 三寸金蓮 這種極端的審美情感最早始於五代十國時期。據說,南唐後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一位妃嬪為得到李煜的寵幸,用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以完成一種在金蓮高臺上跳動的舞蹈。此後,這位妃嬪為了能夠保持這種舞蹈的絕技,維持李後主對她的寵幸,便常用白綾緊裹雙...

清朝後宮的妃子為什麼要穿花盆底鞋

高中賀老師 還有就是聽說花盆底鞋跟旗袍更配哦。但在當時,女子多穿旗袍。然而花盆底鞋可以可以很好的掩蓋女子們的腳。在當時人們對於女孩子腳說法還是挺多的。花盆底鞋可以很好的掩蓋那些事實。還有個原因就是防止腳外露。你想那些妃子誰不想在皇帝面前展現自己的美麗。說不定皇帝就好這口,看上了,不就是飛黃騰達了。花...

朱德留過清朝時期的辮子嗎,清朝時期的中國是每個民族都要留辮子嗎?

朱老總有無留辮在網上的文獻沒記載,但可以在這裡推斷一下。朱總1886年12月1日生於四川省儀隴縣一個佃農家庭。而當時的孫文是留著辮子的。看下圖 孫中山剪辮的時候是在1895年尾,再看圖 這個時候朱老總10歲,所以可以推定,少年時期留過辮子。 胥軒 1886年生,清朝滅亡的時候 已經26歲了,19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