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軸心國是德美日將會發生什麼

時間 2021-10-14 21:12:00

1樓:嚴植欽

樓上的,正義和**只是乙個虛華的概念,沒有乙個準確的界限的。成王敗寇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二戰美國是不可能加入軸心國的。原因有兩點:

美國沒有供法西斯主義成長的土壤。法西斯主義是以軍隊為國家主導的主義,一戰結束後美國人民普遍反戰盡量避免介入歐洲戰事,為此美國在一戰後就進行了大裁軍,裁得好像陸軍只剩20多萬了。沒有軍隊做國家主導是不可能有法西斯主義生存的可能的。

德國出現法西斯主義是因為一戰敗後的復仇心理所致。而日本是為了稱霸亞洲。美國當時還在做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美夢,他可不希望在做美夢的時候去打仗讓自己受損失。

當然後來日本人朝他屁股上捅了一刀後美國就火了三

加入了呢?那肯定就贏了三,德國占領歐洲,非洲和蘇聯南下配合日本滅東亞。大洋洲早被美國佔了,然後美國再佔南北美洲。

德國幫日本打下東亞後順便把日本滅了。這樣美德各佔3個大洲,冷戰開始。

2樓:卡西莫多

看一下美國參戰前的實力對比:

德國vs蘇聯&英國

日本vs中國

基本上美國加入哪邊,哪邊就會贏,但是加入德日一邊明顯收益不高,美德日獲勝後,德國占領西邊緣地帶和亞歐大陸心臟地帶,日本占領東邊緣地帶,美國全據美洲???再沒有可能稱霸全球。

3樓:張徵忠

結局都一樣,**永遠勝不了正義。

如果二戰期間發動者是德美日,那麼中蘇英法等國能頂住嗎?世界將會是怎樣?當時的美國真能決定世界嗎?

4樓:笨笨豬頭

好吧,現在分析一下。如果是美國參與**軸心,那麼毫無疑問,英國是保不住了,歐洲北美對英國實行了夾擊,那樣英國遲早要被吞掉的。也就是說,沒有義大利這個不爭氣的盟友,也就不用德國在和蘇聯交手的時候還要分兵去非洲作戰了,那麼德國的軍事力量也會權利投入蘇聯!

日本拿下中國的東北,和美國,德國,三個地方權利夾攻蘇聯,那麼,蘇聯想保下來是痴心妄想,美國封海,日本占領中國,也就不成問題了,德國為什麼要打史達林格勒?意圖很明顯啊,要開啟去中東的大門,那裡可有豐富的石油啊!蘇聯有鋼鐵,那麼這三大巨頭就有了長期支撐戰爭的材料,後果可不敢想像啊,從地理位置來說,美國德國日本夾攻蘇聯,美國德國夾攻英國,美國封海,日軍侵占中國,那麼三大戰區全面不利,你認為結局會是個什麼樣子?

5樓:不一樣的小兔子

那麼中國蘇聯義大利英法

,時間長了軸心國就挺不住了,它需要千里送糧,送子彈,義大利很牛,別小看它,墨索里尼很厲害,而且你要看美國那時候經濟很窮,它是靠戰爭來擺攤經濟蕭條的,大規模戰爭就比人數了。。被採納的人,你腦子進水了??義大利何時被英國打的潰不成軍??

英**隊就是沙漠之鼠,美國自己都揭不開鍋還給日本送裝備,你學要隔著太平洋送,到中國你能確定是一馬平川??你撒比阿???你以為彭大將軍弱智??

6樓:匿名使用者

毫無疑問的,頂不住,美德日三國一起,基本壟斷全球制海權,只靠英國海軍難以抵擋美國和日本的進攻,其他海軍基本無法對三國形成威脅,一旦失去制海權,作為島國的英國就廢掉了,而日本可以集中所有優勢兵力進攻中國,利用東北和占領區的物資以及美國的援助,中國難以抵擋,一旦日軍突破山西一路南下,奪取四川,迂迴雲南中國整個後方將全部失手,即便守住華南也是重蹈南宋覆轍,整個戰爭只要2年內蘇聯無法擊敗德國,美國可以陸軍從東北夾擊蘇聯以美日海軍圍困英國,總而言之以美日海軍將英軍圍困,以美日陸軍進攻中國,以美德夾擊蘇聯,毫無疑問中蘇英法難以抵擋

7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是這三國的話..... 、

估計同盟國只能在墓地裡伸張正義了

如果二戰是軸心國打贏了,那麼會發生什麼

軸心國的成員國會互相攻擊,到最後軸心國自己就會瓦解 軸心國贏了會在印度會師,商議接下來的事情,有可能歐亞大陸一分為二,現在所有的二戰英雄都是反派,會用各式各樣的故事去詆毀他們,而希特拉,裕仁天皇,墨索里尼,會被當成偉大的領袖,被萬世傳頌。記住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 類似於秦吞併六國吧,然後國內鬥爭,出現...

為何說蘇聯二戰時差點加入軸心國?如果加入會怎麼樣?

蘇聯確實曾經差點加入軸心國,因為二戰的起因就是以蘇德瓜分波蘭為開端,只是後來籤軸心條約時蘇聯提的條件太過分,導致德意日三國強烈反對才沒有加入。如果蘇聯加入軸心國,那麼盟軍的勝率將會微乎其微。因為蘇聯當時和英法矛盾相當深厚。所以差一點與他們為敵。如果蘇聯加盟軸心國,那麼他們的實力將會大大增強,歐洲戰場...

二戰時期美國有多強,二戰時期,美國是不是比德國強大?

磁暴軌道炮 二戰世界大國飛機產量如下 美國1941年12月參戰 1939年 1 蘇聯10400架,2 德國8300架 3 英國7900架 4 美國5800架。1940年 1 英國15000架 2 美國12800架 3 德國10800架 4 蘇聯10500架。1941年 1 美國26200架 2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