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是何時出現的?古人沒有拼音怎樣識

時間 2021-08-30 09:02:58

1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2023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2023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注音。這樣便先後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於漢代。這一點在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說文解字》中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就是這種情況。例如《說文》中的「材,才聲」,意思是說「材」這個字的讀音應該讀成「才」。 後代的經學家把這種方法說成「音某」,也是同乙個意思。

比如唐代陸德明編寫的《經典釋文》有「拾,音十」。直音法雖然簡單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時候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音字的情況,比如「丟」字,我們找不到同音字來注直音;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難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這是違反學習原則的。

另一種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調的字來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聲」。「刀」是平聲字,「到」是去聲字,單用「到」來對「刀」字注音是不準確的,因此必須法「到」字的聲調改變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讀音。

同樣的,這種注音法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是由於需要改變聲調,然後才能讀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還有一種注音法,就是我們熟知的反切法,又稱反音、切。反切法自東漢到清末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對漢字標音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樓:公考路上的人

1,現在中國大陸使用的漢語拼音是1955-57年研製,2023年頒布的。如今已經成為聯合國規定的用拉丁字母轉寫漢語的國際標準。但是歷史上用其它字母標記漢語讀音的嘗試遠不止這一種。

2023年**教育部頒布過注音字母,就是現在台灣還在使用的「老拼音」,現在大陸出版的字典詞典上還能看到漢語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的對照表。再往前,還有多種外國人發明的拼音方案,比如韋氏拼音等。如果對此有興趣,可以參看《漢語拼音經典方案選評》(劉振平,2013)。

2,古代沒有拼音,但有著類似拼音的思路。我們自上古開始一直沒有「聲」、「韻」的概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們之前很長時間並沒有意識到乙個音節可以分成子音和母音等部分,一直是以音節為單位整體教整體學的。後來隨著東漢佛教傳入,梵文經典進入中原。

梵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子音母音分得很清楚,人們受梵文的啟發,覺得漢語似乎也可以這樣分開,於是才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與此相對應,中國古代以書面形式記錄漢字讀音,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打比方說就像是「箱,讀如香。

」這樣寫法時,「讀如」兩個字後面的那個字就是用來注音的。一般都是用乙個簡單字為複雜字注音,但如果你連那個簡單的也不認識,那就沒啥辦法了。在這種方法之下,還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傳的,因為一方面你要知道一系列的簡單字,另一方面是有些複雜字同音字幾乎沒有,直音法也注不出來。

在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之後,古人發明了反切法,即用兩個字注乙個音,常寫作像是「誇,苦瓜切。」其中最後乙個「切」字與讀音沒有關係,它表示前面的兩個字是反切注音用的。前面的「苦瓜」兩個字,前乙個字叫反切上字,後乙個叫反切下字。

取上字的聲母 k,取下字的韻母和聲調 ua1,合起來就是「誇」的讀音。這樣的注音方法還是必須要口傳一些簡單字,但是它至少解決了同音字很少的難字的注音問題。

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麼認字的?

3樓:公子沈苒嘉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在發明拼音之前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乙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乙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

古人在拼音發明之前還有很多認字的方法:

「讀若」法。

即找乙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讀若乙。」。如「珣,讀若宣」,我們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讀音相似。

直音法。

找乙個同音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音乙。」。如「蠱,音古」,我們就知道「蠱」和「古」是同音字,按照「古」字的讀法讀就可以了。

反切法。

即找兩個字來「拼」音,寫作「甲,乙丙切」。具體讀音的時候,取乙字的聲母,加上丙字的韻母和聲調即是甲字讀音。或者通俗的辦法是將乙丙兩字連起來快速讀即得到甲字的讀法,即比如:

練,郎甸切,即是將「郎」的聲母和「甸」的韻母、聲調結合起來得到「練」的讀音。(中古音練讀len,甸讀den)

等韻法。

宋代出現的《七音略》《切韻指掌圖》等韻書,將23兩個方法結合起來,相當於現在的查字典,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漢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個韻部,四聲,即用三個座標標註乙個漢字,查詢時按圖索驥即可找到同音的字,然後按照同音字的讀法取多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同音的字,可以尋找其他幾個座標相同而有乙個座標不同字,然後按照讀音規律推測。例如「韜」字是透母,豪韻,平聲。

4樓:喜歡你纖

古代時,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乙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乙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

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注音方式還有其它好幾種,直到**時期,漢語拼音趨於完善,像現在的字典附錄裡那種不認識的符號,那就是**時人們使用的漢語拼音,到中國成立,人們才開始使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也就是現在的漢語拼音。

5樓:張維怡

有一種古體拼音吧,你應該見過原來的《新華字典》上有那種古體拼音的字型在上面的,不過在古體拼音之前好像是象形文本和甲骨文

6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時候發明的,用字典!

7樓:匿名使用者

先有像型文字,一直後人都是死記硬背的,應該在清代時期改進的。

在中國古代,那時沒有漢語拼音古人是怎樣識字的呢?

8樓:藍祺

在中國古代,因為沒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認識漢字,讀出漢字,只好用漢字來注音

9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都是乙個對乙個話說,就靠著口語相傳來記住這些文字,這也難不倒中國人。

10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的人們是靠筆畫和偏旁還有老師的口口聲傳來識字的。

11樓:不要太麻煩

古代人是根據物體的形狀來描畫的,作為這個識字方法

12樓:大洋孩子

因為在中國的古代他們是不用漢語拼音的去識字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漢語拼音但是會有老師還會有偏旁部首啊

14樓:大洋孩子

在古代的時候,那時根本沒有漢語拼音所以那時的認字根本不是靠著漢語拼音

15樓:櫻桃小碗的小號

大概就是認偏旁部首吧,古代的字沒有那麼多,好認。

16樓:紫藤

古時候靠的都是口口相傳,乙個人教另乙個人的

漢語拼音是什麼時候有的,古代就有嗎?如果沒有,古人怎麼學漢字的?

17樓:祝渝華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2023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2023年,成為國際標準 iso 7098(中文 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2023年9月,中國台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23年開始執行。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人們在教學生字時,常使用兩個常見的字進行反切或直拼出這個生字的讀音。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由於古代沒有標準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漢字古代的讀音與現在的讀音完全不同。

給中華民族的興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呢?說來有趣,是乙個外國人。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採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

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公元2023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2023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

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徵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範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漢語普通話拉丁轉寫標準。國際標準 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023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

轉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

無論中國自己的規範還是國際標準,都明確指出了漢語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普通話的拉丁拼寫法或轉寫系統,而非漢語正字法或漢語的文字系統。漢語拼音字母只是對方案所用拉丁字母個體的稱謂,並不意味著漢語拼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使用範圍十分廣泛。海外華人地區,特別是華語地區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漢語教育中進行漢語拼音教學。

古時沒有拼音吧?古人沒有拼音怎麼識字呢?通過什麼方法?拼音是誰創造的?

古代明明沒有「漢語拼音」,古人又如何學習發音知識?

18樓:l327266巨蟹

古人採用的注音方法有「譬況」「讀如」「讀若」等打比方的注音方法,還採用過直音法,但這些都不夠科學。大約在東漢後期,出現了反切這種注音法。所謂反切是一種注音方法,是指用兩個漢字注出另乙個漢字的讀音,這也是中國古代對漢字字音結構的分析。

例如「都,當孤切」,其中「都」是被切字,「當」是反切上字;「孤」是反切下字。

從語言本身來說,任何語言都包括語音、詞彙、語法、語義4個方面要素。所謂「像古代漢語」,到底是語音像古代漢語語音,詞彙像古代漢語詞彙,語法像古代漢語用法,還是語義接近?

假設粵方言的語音接近古代漢語語音,而普通話的詞彙接近古代漢語詞彙,語法、語義和古漢的相似程度都一樣,那麼誰像古代漢語?

沒有數量化的可比性。單從語音來說,假設粵方言的韻母接近古漢語韻母,普通話的聲母接近古漢語聲母,那麼誰的語音更符合古代漢語發音?同樣無法下結論。

譬如很多人說粵方言讀唐詩押韻,普通話不押韻的例子,押韻只是證明韻母接近,對於其它語音要素的相似是不能提供證據的。

「古代漢語」本身就是乙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從縱向來看,不同朝代的漢語差異巨大。商朝漢語和隋唐漢語根本不能通話;隋唐漢族和明朝漢族也是雞同鴨講

。我們的教科書通常把「古代漢語」等同於先秦文言文,事實是秦漢以後的漢語寫出來已經不是文言文了。之所以歷代書面語寫出來大同小異,是因為古人系統的模仿西周早期和春秋時代的漢語和漢語文章筆法,唐宋人學習古文不比我們現代人容易,當時活的語言本身和書面語已經脫鉤很久了。

從橫向來看,漢語方言不是今天形成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商朝、周朝時期中國各地方言的差異度小於當代。有的讀者要說,可不可以只討論古代漢語普通話,嚴謹的來說,中國古代,至少在明清以前,從來沒有「普通話」,這個問題在以後的篇幅中會詳細論述。

反切的原理和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的拼音方法不同。拼音文字是單純的兩個音素相拼,而漢字是聲、韻、調相結合的,因此拼切時,上字只取其聲,而不管它的韻母。

下字只取其韻(包括聲調),而不管它的聲母,二者結合起來,連續快讀才能切出被切字的讀音。

漢語拼音何時發明的?誰發明的,漢語拼音什麼時候開始用的,誰發明的?

阿維 1958年2月11日,bai發明者 法 du國傳教士金尼格萊。1958年2月11日,第zhi一屆全國人民代dao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版批准 漢語拼音權方案 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 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 西儒耳目資 這是...

熊貓拼音字母怎麼拼,熊貓的漢語拼音

侯爵哆啦 熊貓 xi ng m o xi ng 聲母x,介母i,韻母ong,讀第二聲。m o 聲母m,韻母ao,讀第一聲。基本釋義 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體肥胖,似熊而較小。毛密,有光澤。眼圈 耳朵 四肢和肩部黑色,餘皆白色。筆順 熊貓,xi ng m o xiong mao 熊貓的漢語拼音 熊貓怎麼...

漢語拼音是誰發明的呢,漢語拼音是誰發明的?

回答中國的漢語拼音發明者是周有光。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 原名周耀平,起先 周有光 是他的筆名,有光 後來成為他的號,1906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奉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領域十分寬廣,研究的中心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