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人怎麼看烹飪

時間 2021-08-14 04:51:47

1樓:

1. 開始的時候,如果過程一遍記不住,就先寫個流程圖

2. 準備階段,左邊盤子右邊碗,按大小擺放,用好以後放回原處

3.這些瓶子(醬油等)怎麼沒有在明顯位置標濃度?

4. 同樣是醬油,為什麼一個瓶子是透明的,另一個是褐色的?難道褐色的那瓶醬油更容易見光分解?

5. 這裡竟然沒有一個容器是有刻度的……

6.分兩個鍋,做平行實驗,一個鍋太不嚴謹了

7.將湯底倒入鍋前,先取少量湯料潤洗2—3遍

8.倒入油……鍋裡的油都飛濺出來了,只戴圍裙怎麼行?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戴防護眼鏡、面罩、手套等防護裝置

9.稱取主料怎麼可以憑感覺?不應該精確到0.001g嗎

10.撒鹽、糖、味精等固體顆粒時要抖動手腕

11. 一不小心把鹽撒到灶臺,火焰瞬間變黃……嗯,這是鈉鹽

12.料酒加食醋味道更香——酯化反應

13.一定要用手輕輕扇入鼻中(嗅聞氣體時,應保持一定的距離,慢慢地用手把揮發出來的氣體少量地煽向自己,不能直接去聞鍋子。)

14.過濾時要用三層濾紙,湯湯水水的怎麼能受得了

15.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的實驗,應在通風櫥內進行,比如含有大蒜、辣椒、韭菜等等的菜餚,還好這次做的不是

16.洗碗時,洗潔精加熱水,促進水解

17.洗碗要求:洗好後,壁上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8.整理好檯面,將手洗淨後離開

2樓:井水卉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個從未做過飯的化學實驗工作者可以僅憑做實驗的經驗就能在第一次做飯時一定做出好菜來。見過豬跑還是不等於吃過豬肉滴~但是從事化學實驗的經歷是有助於促進做飯時進行合理思考並對做菜方式進行合理調整。

至於刀工和祕製配方等高階大氣上檔次之類的(實驗技巧和查不到的文獻)就沒辦法了,只能靠自己悟和勤加練習啦

由於長期從事化學實驗而形成的一些習慣不免會帶進烹飪過程中,比如撒鹽的時候為避免加過量會用磕的手勢,平底鍋倒多了的油會用筷子引流回瓶子裡去,洗碗的最後一個步驟是用清水衝三次,朋友做好的食物調好的酒遞給我說你聞聞我都是用扇的手勢等等。

3樓:寶寶42145滌量

自由水生理功能

良好的溶劑(自由水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許多物質溶解在這部分水中)。

各種生化反應的介質(細胞內的許多生物化學反應也都需要有水的參與,多細胞生物體的絕大多數細胞,必須浸潤在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環境中)。

生化反應(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料。

物質運輸(水在生物體內的流動,可以把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細胞,同時也把各個細胞在新陳代謝中產生的廢物,運送到排洩器官或者直接排出體外)。

結合水與其他物質結合的水,結合方式與nh3·h2o、cacl2·6h2o一樣,即為其他物質的一部分,與之共同完成生命任務。只有當溫度升的足以發生失水的化學反應時才失去。

結合水是組織或器官,細胞等的一部分。只有在結合成的物質受到破壞,才會失去結合水。所以失去結合水,細胞肯定是病變的,而自由水起到的不是這個作用,所以失去部分自由水,細胞仍有活性,如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現象。

烹飪的化學

4樓:淺淺的藍眼淚

我也想知道哦~

~~我覺得跟化學有關的應該是味精吧,穀氨酸鈉。味精的優劣肯定版影響菜餚的鮮權美與否。還有就是放味精和調料的時間掌握吧,太早不好,比如食鹽中的碘化鉀中碘昇華了。

太晚不好,比如顆粒狀味精融化不了,既不能入味,吃到一顆顆的味精還會使人很難受,反胃。

其他的也不知道了~~

烹飪中有什麼化學知識

5樓:鵝子野心

1、食鹽

化學名nacl。著名畫家達·芬奇在《最後的晚餐》這幅名畫裡,在出賣耶穌的猶大面前,畫著一隻翻倒的鹽罐。達這樣畫的目的,是為了隱喻猶大的**。

在古代,鹽的地位相當高,如果在進餐時把鹽罐打翻,便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或**。

人類如此重視鹽,是有道理的。因為食鹽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質。食鹽中的鈉離子和氯離子,是維持細胞之間的水平衡及血液中酸鹼平衡的重要物質。

鈉離子能協調血壓和血量,還能促進神經衝動的傳導。另外,心臟和肌肉的收縮也離不開鹽。專家認為,一般人每天約需食鹽4-10克,其中日常食物中本身含有1-2克,其餘的食鹽則要在烹調時加入。

腎炎、肝炎、心臟病患者應根據醫囑適當控制每天攝鹽量,高血壓病人也應適當減少食鹽量。長期過多攝入食鹽是引發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的原因,動脈硬化的發病率也與食鹽攝入的多少成正比。

食鹽除了食用之外,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可用於製造純鹼、火鹼、鹽酸、聚氯乙烯等。電解熔融的氯化鈉可製取金屬鈉。農業上用食鹽溶液選種,以保證種子有較高的發芽率。

城市裡環衛工人灑食鹽水融化道路上的積雪,以保障車輛和行人安全。醫院裡,可用食鹽水代替消毒劑清洗傷口。日常生活中,用食鹽醃製魚肉,使其儲存長久。

食鹽在自然界裡的蘊藏極為豐富。浩翰的大海是食鹽的家。如果把海水裡的食鹽全部提取出來,鋪在地球表面,就能形成一個厚約40米的大“鹽被”,把地球覆蓋起來。

現在,全世界每年大約生產海鹽1億噸,按照這個數量生產下去食鹽可供人類使用5億年。

2、食糖

食糖一般有紅糖、白糖、冰糖等幾種。紅糖是蔗糖和糖蜜的混和物,白糖是紅糖經洗滌、離心、分蜜、脫光等幾道工序製成的。冰糖則是白糖在一定條件下,通過重結晶後形成的。

它們的化學成份都是蔗糖。紅糖在長期貯存中,由於糖蜜會發生氧化,從而使顏色變深,且有酸味,這時的紅糖就不能再食用了。

糖在體內的功能僅僅是補充能量,或作為糖元貯藏在體內,功能單純,基本上不含其他營養成份。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食糖過多或食之不當,常會導致近視眼、齲齒、糖尿病、肥胖症、骨折等多種病症。其實,不吃食糖,人體並不缺糖,因為我們每天吃的米、面、水果、蔬菜中都含有糖分。

根據營養專家的規定,兒童每日每千克體重攝糖量不超過0.5克白糖,**每千克體重攝糖量不超過0.55克白糖。

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為了你的健康,請少吃糖。

3、味精

2023年的一天,日本化學家池田在喝海帶黃瓜湯時,覺得味道特別鮮美。這引起了他的職業敏感,但對海帶進行了化學分析,得到了一種非常的化學物質——穀氨酸鈉。富有商業頭腦的日本人,很快將這一發明變為商品,取名為“味之素”,從此味精很快風靡世界。

有人認為味精吃多了會中毒,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相反,食用味精的鮮味能刺激味覺細胞和興奮消化腺體,增加食慾,促進消化。味精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它能改變人體的營養狀態,使腦內乙醯膽鹼增加,從而可以**神經衰弱;經常適量地食用味精,對兒童發育不良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味精與血液中氨結合形成的谷胱胺,對**因血氨增高而引起的肝昏迷和癲癇均有很好的療效。

但是,使用味精要特別注意溫度,如果烹飪時加熱至120℃以上,穀氨酸鈉就會發生化學變化,變成焦穀氨酸鈉,不僅鮮味減退還有輕微的毒性,所以炒菜、做湯時,味精應在臨出鍋時放入。

味精的用量要適當,一般不超過千分之五,味精放多了,人吃了後會覺得口乾,有酸澀感。由於味精呈鹼性,不宜與醋等酸性菜餚混用,以免使酸鹼中和。另外,嬰兒應少吃味精,因為味精會與人體中鋅生成絡合物穀氨酸鋅,隨後溶於水排出體外,造成嬰兒缺鋅,影響兒童發育。

6樓:鐵不張

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澱粉都是不太容易溶解於水的,這就給人體的消化和吸收帶來了困難。但是,食物經過燒煮以後,吸收了水分,並受熱膨脹、**,變成了可溶解於水的物質,在人體的腸胃中就容易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為人體所吸收。例如,澱粉顆粒不溶解於冷水,但在溫水中它卻會吸水膨脹、破裂,變成糊狀,然後與水反應。

這樣一來,很大的澱粉分子就會分解成為許許多多的小分子――糖類,為人體所吸收。另外,蛋白質與水作用,會生成各種具有鮮美味道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不僅味美,而且易被人體吸收。

人們常用1-2個小時的時間來把肉煮熟燜爛,就是為了促使蛋白質分解,使它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溫度對烹煮食物的影響也很大。一般地說,溫度升高,可以加快反應的速率。例如,燉煮食物的溫度約為100℃(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是loo℃),炒、炸的最高溫度約為200-300℃(油的沸點比水高)。

油炒比油炸的溫度略低一點,但比燉煮的溫度要高許多。所以,把肉煮熟燜爛所花的時間,要比炒、炸所花的時間多上好幾倍。鍋中的溫度與炒拌也有關係。

炒拌可以使食物受熱均勻,但過分炒拌會使鍋中的溫度降低,而且炒拌多了,食物與空氣中的氧接觸的機會也較多,食物中的維生素c易被氧化而遭到破壞。所以炒拌一下後加鍋蓋是必要的,一可以防止降低鍋溫,二則可以防止維生素氧化而降低營養價值。炒肉片時,若肉片中的水分失去過多,會使蛋白質凝固、變硬,不易為人體消化、吸收。

所以有經驗的人在炒肉片前,就會在肉片中調入一些澱粉,使肉片在烹炒過程中不致失水過多,炒出來的肉片也會很鮮嫩。

燒煮食物時,加鹽、醬油等調味品的時間與食物中的化學變化也有關係。食物中的蛋白質本身具有膠體的性質,遇鹽等物質就會發生化學作用。例如,豆漿中加入食鹽,就會發生化學反應而成為豆腐腦。

在煮豆、燒肉時,如果加入食鹽過早,一方面,湯中有了鹽,水分就難以滲透到豆類或肉裡去;另一方面,食鹽會和豆類或肉類的蛋白質發生化學作用,使其變硬,使豆類或肉類不易煮爛,當然也就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和吸收了。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都知道,人是通過消化食物來吸收營養的。食物的消化過程就是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而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與反應物質表面積的大小、反應時的溫度以及催化劑都有著很大的關係。

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澱粉都是不太容易溶解於水的,這就給人體的消化和吸收帶來了困難。但是,食物經過燒煮以後,吸收了水分,並受熱膨脹、**,變成了可溶解於水的物質,在人體的腸胃中就容易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為人體所吸收。例如,澱粉顆粒不溶解於冷水,但在溫水中它卻會吸水膨脹、破裂,變成糊狀,然後與水反應。

這樣一來,很大的澱粉分子就會分解成為許許多多的小分子――糖類,為人體所吸收。另外,蛋白質與水作用,會生成各種具有鮮美味道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不僅味美,而且易被人體吸收。

人們常用1-2個小時的時間來把肉煮熟燜爛,就是為了促使蛋白質分解,使它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溫度對烹煮食物的影響也很大。一般地說,溫度升高,可以加快反應的速率。例如,燉煮食物的溫度約為100℃(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是loo℃),炒、炸的最高溫度約為200-300℃(油的沸點比水高)。

油炒比油炸的溫度略低一點,但比燉煮的溫度要高許多。所以,把肉煮熟燜爛所花的時間,要比炒、炸所花的時間多上好幾倍。鍋中的溫度與炒拌也有關係。

炒拌可以使食物受熱均勻,但過分炒拌會使鍋中的溫度降低,而且炒拌多了,食物與空氣中的氧接觸的機會也較多,食物中的維生素c易被氧化而遭到破壞。所以炒拌一下後加鍋蓋是必要的,一可以防止降低鍋溫,二則可以防止維生素氧化而降低營養價值。炒肉片時,若肉片中的水分失去過多,會使蛋白質凝固、變硬,不易為人體消化、吸收。

所以有經驗的人在炒肉片前,就會在肉片中調入一些澱粉,使肉片在烹炒過程中不致失水過多,炒出來的肉片也會很鮮嫩。

燒煮食物時,加鹽、醬油等調味品的時間與食物中的化學變化也有關係。食物中的蛋白質本身具有膠體的性質,遇鹽等物質就會發生化學作用。例如,豆漿中加入食鹽,就會發生化學反應而成為豆腐腦。

在煮豆、燒肉時,如果加入食鹽過早,一方面,湯中有了鹽,水分就難以滲透到豆類或肉裡去;另一方面,食鹽會和豆類或肉類的蛋白質發生化學作用,使其變硬,使豆類或肉類不易煮爛,當然也就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和吸收了。

食物中的脂肪在燒煮時,會部分地發生水解,生成酸和醇。當加入酒類(含乙醇)、醋等調味輔料時,酸和醇相互之間就會發生酯化反應,生成具有芳香味的酯。它們還能溶解肉類和魚類中的腥氣,並在受熱後帶著腥氣一起揮發掉呢!

這就是媽媽在做魚的時候一定要加料酒的祕密哦!

做菜時加入各種香料,如茴香、桂皮、蔥、姜、蒜、胡椒等,不但能使菜具有各種特殊的香味,還能引起人們的食慾,增進人體內各種酶的產生,從而提高吸收食物營養的效果。可見,人們在烹飪時講究色、香、味,也是為了充分調動人體消化系統內多種酶的參與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怎麼看化學反應快慢,如何判斷化學反應速率的大小

主要是看反應的劇烈程度 而這個反應條件應該是在鹽酸等量且足量時,加入同等質量的mgo 和mgco3,看兩種固體誰先完全反應掉 即消失 樓上的兩個人說的都不準確,因為鹽酸和氧化鎂反應是不可能產生氣泡的。再者,化學反應速率是衡量乙個化學反應的標準,乙個化學反應的快慢最主要的還是計算它們的平均反應速率,光...

怎麼看古籍,怎麼看古籍

1 先學習王力 古代漢語 熟讀文選,熟記常用詞,掌握常識部分。三方面不可偏廢,而以文選為主。反覆學習,做一些練習,與此書配套的練習較易找到。2 再選一種自己感興趣的先秦典籍,如 論語 孟子 孫子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老子 莊子 荀子 韓非子 等,找較權威的普及版注譯本,細讀一種,推薦從楊伯峻 論語譯...

大家怎麼看,大家怎麼看

交朋友隨緣,她這句話說的挺對的,可能你們的關係還沒有好到一定的程度,你莫名請別人吃飯,她拒絕你很正常啦,應該順其自然,慢慢聊天,找同樣的興趣愛好聊 女生很正常的防範意識啊,但也不是故意防範你,只是覺得不熟,所以不願多往來,這種女生很矜持的,沒有其他意思我覺得。真正喜歡她,我問她想吃什麼?接著給她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