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為浮雲能蔽日,運用什麼修辭手法

時間 2021-06-18 07:13:27

1樓:

1比喻(借喻)

浮雲,指漂浮的雲彩:~蔽日。浮雲一詞在詩歌中作為意象使用時有多種含義,現也常單獨作為比 喻義或引申義使用。

2雙關 本句有字面意思和潛在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登金陵鳳凰臺⑴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⑵,晉代衣冠成古丘⑶。

三山半落青天外⑷,二水中分白鷺洲⑸。

總為浮雲能蔽日⑹,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浮雲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比喻讒臣當道。浮雲:陸賈《新語·察徵》:“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2]

3樓:撕下無效

擬人,蔽是遮擋的意思

4樓:

比喻中的借喻,借浮雲遮蔽太陽來比喻奸邪當道殘害忠良~

"總為浮雲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5樓:陽寶愛喝水

這句話用了誇張和暗喻的修辭手法,浮雲暗指奸佞小人,日指朝廷,表達了詩人對朝廷腐敗,奸佞當道,自己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上半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整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樓:e拍

“總為浮雲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雲”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

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詩人所寫的“愁”體現的正是這種憂君憂國、懷才不展、時不我待的心情。

“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

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原文: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譯文: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奔流。吳國宮殿的鮮花芳草遮沒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那些悠悠浮雲總是遮蔽太陽的光輝,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讓人內心沉痛憂鬱。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登金陵鳳凰臺》的創作背景說法不一。

此詩一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也有人稱是李白遊覽黃鶴樓,是想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

詩詞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

善於憑藉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

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常藉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

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7樓:匿名使用者

此句前半句為借代!全句意為:總是因為浮雲遮住了太陽,望不見京都長安多麼使人憂愁。

詳解:以浮雲指小人(奸佞),以白日比喻君主(統治者)。浮雲蔽白日指奸邪的小人,圍繞於君王四周,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

表達: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沉痛的伴隨著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借代技法詳解:

修辭格的一種,又稱替代。不直接說出屬於主體的人或事物,而是以借體來代替;即以此代比,但不存在誰比喻誰的意思。可以用事物或事物的特徵或標記相代,用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屬相待,用部分代整體,用具體代整體,用物稱代泛稱等。

(技法部份參考花城出版社楊光治先生主編的《詩歌詞典》1968.10.1)

8樓:匿名使用者

詩句出自李白的 登金陵鳳凰臺

“總為浮雲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雲”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總為浮雲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己報國無門,十分沉痛。詩人所寫的“愁”體現的正是這種憂君憂國、懷才不展、時不我待的心情。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

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

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

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9樓:匿名使用者

擬人,表達了作者對奸臣當道的痛恨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中“總為浮雲能蔽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樓:沉默小輝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轉《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詩雖屬詠古蹟,然而字裡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瞭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

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

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巨集偉。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雲”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

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鳳凰臺》,是通過對金陵鳳凰臺的憑弔, 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詩的第一句點題。“鳳凰臺上鳳凰遊”,很自然地 將鳳凰臺的得名點了出來,起句自然飄逸。而接著的

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臺空江自流”!一個“ 自 ”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裡的 “鳳凰

”,一語雙關,既點明瞭鳳凰臺的由來,又有 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韻致高逸,寄慨遙深。

接著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聯 ,概指了鳳凰臺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寄寓著無限的悲涼 。“吳宮花 草”,表現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

幽徑。“晉代衣冠”,是表現當年東晉的豪門權貴,是 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 這一聯

,浸透了無限的淒涼。如今登臺,放眼望去,

那吳宮晉苑、六代繁華,早已看不見了,只有那歷盡滄桑的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那遠處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雲霧繚繞;白鷺洲橫臥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濤洶湧,描繪出了悽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這無盡

的江山勝蹟,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歎不 已,惆悵難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後一聯,詩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現實,抒發了深沉的憂慮和關切:“總 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這裡的“浮雲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當道 。“浮雲”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詩·行行重行行 》:“浮雲蔽白日,遊 子不顧返

希臘古甕頌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珂航風 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濟慈 john keats,1795 1821 看著一個希臘石雕古甕上的形像情不自禁大發思古之幽情 你這秀麗的姑娘,雕在古甕上。在靜默之中保持完美,不曾受到人世 紛爭的攪擾和歲月無情的摧殘。穿越時空,形體依舊,彷彿在向我講述你花樣年華的故事,比任何詩歌都更加美麗動聽。...

運用比喻,頂針,修辭手法,以愛心,親情,友情,信念為話題寫四句話

手機使用者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嘚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嘚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蔭. 旭日雪虹 愛心是藍天,包容潔白的雲朵 愛心是雲朵,下起幾滴及時雨 愛心是雨滴,滋潤幼小的禾苗 愛心是禾苗,養育世間的萬物. 風,無聲,吹綠了大地 愛,無言,滋潤了心田。曾經認為,父親是個感情...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 唐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天寶年間,詩人因受排擠而離開長安,南遊金陵。登上鳳凰臺,觀賞浩浩湯湯的長江,憑弔歷史,感慨當今,所有的風流人物都已成為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