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青妍知識屋
1、作用。極力渲染方仲永幼時的天資,與方仲永後來「泯然眾人矣」形成對比,突出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2、原文簡介。
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講述了乙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乙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3、創作背景。
天聖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里。明道二年(1033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聰明。
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辯答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4、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
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橋擾)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
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攜消慧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
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作者要為下文與下文「泯然眾人矣」形成鮮明對比 做好鋪墊,方仲永從天資聰明變成常人。
作者是如何看待方仲永 "泯然眾人" 的?
3樓:考瑤亓鸞
原文: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達智慧是上天給予的。是上天得到的。
他的天資比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乙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的人,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乙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方仲永從天資聰慧到泯然眾人的原因,作者是怎樣看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方仲永的「不受之人」和他父親的「不使學巖旅慶」。
方仲永的後天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利用兒子的聰慧來賺錢,卻不讓他(方仲永)學習。
因為(方仲永的)父親的「不使學粗握」和方仲永的「不受之人」。
第一: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不讓方仲永接受後天教育。
第二:方仲永被父親拉著」環謁於邑人「,卻不反抗說要學習。
所以,方仲永最後才能消失,泯然眾人。
望鎮旅,謝謝。
秋聲賦中,秋景凋零的極力渲染對歐陽修抒發人生感嘆有什麼幫助
墨趣雨欣 以 餘曰 領起,從秋 其色慘淡 其氣慄冽 其意蕭條 其聲 悽悽切切 以及秋風未起之時和秋風吹拂之後草木的變化等方面極力渲染描繪了秋之蕭條,為後文抒情言志儲蓄足了一池春水。最後,作者聯絡人生,抒情言志,由秋聲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 其傷感悲秋之情溢於言表。環境描寫一般有以下幾個作用 1.推進故...
圓方櫥櫃渲染時候怎麼調效果最好,圓方櫥櫃軟體怎樣渲染效果好
櫥櫃質量的細緻分析 櫥櫃好不好,關鍵看三點 一是做工,二是材料,三是服務和 鑑別做工上,選櫥櫃要六看,一要看裁板,裁板有誤差,不超一公釐,只能靠科技。二要看打孔,打孔很關鍵,關鍵看定位,定位準,箱體牢。三要看封邊,封邊細膩要溜光,封線直 接頭細。四要看門板,門板是面子,橫平和豎直,千萬要記清。五要看...
當呂蒙遇上方仲永,一篇作文《當呂蒙遇到方仲永》
呂蒙是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名將,而仲永是北宋時江西金溪人因父親的一時貪圖,一名天才就毀在了他的父親手上,當他們兩相遇,會有什麼奇怪的事情發生呢?題記 一日,仲永閒來無聊,來到了一片小樹林中,仲永腳下婆娑,已不下心踩空,只覺得天旋地轉 當仲永緩過神來時,他已經來到了呂蒙的身邊,他走到呂蒙面前,對他說 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