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發展史可以談談嗎,印度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哪些動盪?

時間 2021-05-05 03:03:38

1樓:匿名使用者

全稱印度共和國。2023年以前,印度的歷史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2023年以後的歷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國現有的領土。

中國史籍《史記·大宛列傳》稱印度為「身毒」;《後漢書·西域列傳》等稱其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始稱「印度」。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同中國、緬甸、孟加拉國、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接壤;東南瀕孟加拉灣、西南臨阿拉伯海。西南隔阿拉伯海與馬爾地夫相望,東南隔保克海峽同斯里蘭卡相對。

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8億(1985)。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人、泰盧固人、孟加拉人、馬拉特人、泰公尺爾人、古吉拉特人、坎拿達人、馬拉亞拉姆人、奧里亞人、旁遮普人。

此外,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其他宗教為**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

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首都新德里。

史前印度(西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印度河文化和恆河文化時代。

印度的舊石器時代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3期。這一時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獵和採集為主,可能已開始馴養家畜,種植大麥。

印度新石器時代約為西元前第 6千紀至前第 4千紀。這一時期的工具有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葉石器為主。

另外,約在西元前第5千紀中期開始出現陶器。器形多為盆、碗和罐。外表有簡單的彩色圖紋。

新石器時期的居民從事畜牧、農業和狩獵,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和棗樹。

介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哈拉帕文化時代之間有乙個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其年代約為西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前第 3千紀中葉。主要分布於恆河和賈穆納河之間地區、旁遮普、拉賈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

工具以石葉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為主。但紅銅器經常出現,器形有斧、鑿、錘、匕首、鐲環、別針、銅條等,只是數量不多。陶器以輪制為主,有雙色和多色彩陶。

金石並用時期的經濟以畜牧和農業為基礎,飼養牛、綿羊、山羊,種植大麥、小麥、豆類、葡萄。 史前期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西元前2350~前2023年間。

成熟於西元前2200 ~前2023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西元前2023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見印度河流域文明)

恆河文化昌盛於西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西元前1800~前2023年;後期約在西元前 1000~前600年(見吠陀經)。

前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邊緣;後吠陀時期主要地區在恆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拉賈斯坦。前期經濟以畜牧為主,無**,無城市;後期以農業為主,畜牧為次,鐵器已普遍使用。前期經典常常提到部落,從未提到部落地區,王位似已世襲,但無**權;後期出現區域王國跡象。

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貢奉屬於自願性質。

前期宗教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無禮儀程式;後期宗教中梵天為最高神□,動物神居重要地位,在祭祀中大量殺牲,婆羅門創造祭祀程式。

古代印度(西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印度古代文化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繁榮於西元前6~前2世紀北印度文化稱為佛陀時期文化和孔雀王朝時期文化。在西元前及公元初,地跨南北之間的文化為薩塔瓦塔納王朝時期文化。

繁榮於公元4~7 世紀的北印度為笈多王朝時期文化及戒日王朝時期文化。南印度古代文化起始於西元前,極南地區國家則較晚。

佛陀時期(西元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西元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裡,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印度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在這個時期定型。

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東部和比哈爾)生產的豐富糧食**大型國家的財政需要。據佛教文獻記載,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薩羅、跋□、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

在這個時期的大國裡,瓦爾納的等級制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西元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傳至難陀王時國力富強,有步兵20萬,騎兵6萬,戰象6千。亞歷山卓大帝遠征軍進入旁遮普,望而卻步。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孔雀王朝的王權標誌著在大國內君主制取代了共和制。孔雀王朝的國王權力標誌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

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孔雀王朝的社會為奴隸社會。其特點是奴隸制不發達,以家內奴隸為主,在生產勞動中沒有大量使用奴隸。

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西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西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

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

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援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西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 300年的歷史使德幹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4世紀初,其根據地在恆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和比哈爾),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

其軍事力量依靠騎兵。資源依靠印度中部和比哈爾南部的鐵礦。對外**依靠北印度的絲綢。

歸順笈多的小王國中,小部分由笈多國王派遣**直接治理,大部分由當地酋長間接治理。因此笈多**少於孔雀王朝,行政機構也比較簡單。**俸祿一部分是現金,另一部分是授地。

村鎮政權較過去重要。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

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裡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 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

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見彩圖阿旃陀石窟) 古代印度(西元前3世紀-公元6世紀)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乙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

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見戒日王朝)。

古代南印度(西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因此,每個國家、每個藩屬都不斷為擴大財源而發動戰爭。南印度社會發展較晚,考維裡(科弗里)河三角洲的犁耕農業和國家的形成都是在西元前2世紀開始的。

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則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從西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從300~750年。

由於政治上四分五裂,第二時期的國家比第一時期增多,商業城市和貨幣經濟都越發衰敗。各國都實行授地制。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我真的不知道``說說我家鄉好不好``呵呵`

印度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哪些動盪?

3樓:漫閱科技

除了笈多王

copy朝維持了100餘年的統一安定的和平局面之外,印度以後發展的歷史便是處在動盪不安的政治變化之中。外國統治者,征服印度在德里建都,統治了整個印度。「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接連有土耳其人或阿富汗人的五個朝代以德里為中心對印度進行統治」。

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4樓:漫閱科技

西元前2023年至前bai2023年。印度的du印度河流域產生了最早的文明——zhi「哈dao拉帕文化」。那時人們已版經會製造青銅器。

大約在公權元前13世紀至西元前7世紀,印度進入了「吠陀文明」的時代,這時已經形成一些小型的奴隸制國家。到西元前6世紀—西元前4世紀,是印度列國並存的時代。西元前326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卓曾率兵侵入印度河流域,雖然為時較短,但希臘文化對印度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西元前321年,印度趕走馬其頓侵略者,建立了著名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阿育王時期,國勢最為強大,基本上統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死後,印度又衰落,且不斷有外族入侵,直到4世紀後半期,印度才重新建立了印度大部分領土的笈多王朝。

印度文明有什麼特點?

5樓:百度使用者

印度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為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印度文明在其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其連續性、吸收性和融合性見長,從而不斷發展和豐富。縱觀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三大特點。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一是它的宗教性。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

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較微弱的。

宗教的統一作用還表現在民族認同上。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認同,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而在宗教上。印度人曾經容許無數民族的統治者君臨其上,很大的乙個原因在於他們不大在意什麼人來統治、剝削他們——無論是本地人或異邦人。

對他們而言,要緊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靈魂而非軀體,是無數的來生而非暫駐的今生。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二是它的多樣性。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印度的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裡,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非常粗略地說,印度在歷史上統一與**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

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征戰不已,相互吞併。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

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為「征服之地」。所以,印度文明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印度還是乙個多語言的國家,操不同語言並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產生了不同的文化。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三是它的包容性。印度文化從來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明挑戰、不斷與異質文明交流的歷史。

總的來看,古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過是一時的歷史現象。隨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程序的推進,相信印度文化也終將像中國文化一樣大放異彩。

汽車發展史,汽車的發展史

瀋陽萬通汽車學校 世界汽車百年歷史 1766 1899 1766年 英國發明家瓦特 1736 1819 改進了蒸汽機,拉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1769年 法國陸軍工程師古諾 1725 1804 製造出第一輛蒸汽機驅動的汽車。1794年 英國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氣混合製成混合氣體以供燃燒的構...

英語語言的發展史,英語的發展史

小林學長 英語語言的發展史 1 盎格魯 撒克遜時期。從公元前55年到公元五世紀,羅馬人兩次入侵不列顛,對其統治達400年之久,當時英語還存在只有凱爾特人的語言 凱爾特語。公元410年,羅馬人由於應付自己國家局勢的變化,被迫離開了不列顛,接踵而來的是日耳曼人,他們有三個部落組成 盎格魯人 撒克遜人和朱...

水稻的發展史,水稻的發展史 20

智者總要千慮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野生稻馴化和栽培技術的進步,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國栽培的水稻屬亞洲栽培稻,其祖先種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宋代水稻栽培種植有了提高,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逐漸得到推廣。明清時期,南方已經可以種植雙季稻 三季稻。在長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並形成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