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大腦機能,擁有掌控人生
1樓:白露飲塵霜
有一句古話叫做「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要想活得明白通透,就要懂得自己。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是懂得自己的人呢?人們總是被很多生活的瑣事所困擾,而缺乏幫助自己建立自律好習慣的方法,於是在懂得自我的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
而《微習慣》這本書告訴我們,只要你懂得大腦的執行機能,並加以利用。好習慣的培養就會變得輕而易舉,我們距離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一,瞭解大腦機能的重要性。
大腦是我們各種習慣建立的始作俑者。大腦分成兩個部分,一種是意識,一種是潛意識。
意識是需要我們來掌控的,而且意識則是經過長期的訓練形成的習慣。
我們在做熟悉的事,規律性的事的時候,大多使用的是潛意識。比如我們在駕駛車輛,而當我們去完成有挑戰的事物時,意識就是主角。比如我們學習某項吵滲技能,或者是面對陌生的事物。
如果我們想高效的做事,就要通過培養習慣,把陌生變成熟悉,來增強潛意識,從而快速掌握。
二,大腦的執行機制。
那麼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是由大腦中的哪些物質來控制的呢?
這裡有習慣改變中的兩個關鍵工具——基底神經節和前額皮層。
基底神經節看起來有些愚笨,但是它可以高效率地重複模式,節省精力。它掌控著我們的潛意識。我們的行為中有45%是自動完成、無須思考的,前額皮層擁有抑制基底神經節的能力。
它還負責處理短期思維和決策。前額皮層的管理功能相當活躍,反應靈敏,但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意志力)
基底神經節和前額皮層,就好比是愚蠢的重複者與聰明的管理者,分擔著我們大腦的執行。
三,如何達成目標?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瞭解大腦執行的基本規律,以及習慣改變中工具的作用,就可以通過工具的使用和調節,在常態下更好的發揮建立習慣的工具作用,在公升備脊非常態下對大腦進行管理和控制。
建立習慣的目標是用重複來改變大腦的,而改變大腦的目的是滾埋為了讓我們的行為習慣,更有利於實現是我的目標。
自知就要先了解自身的本性,把握住其中的規律,分析有利於實現自我目標的因素控制或者化解不利因素。
你是成就輝煌還是一事無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當前的習慣是否讓你走上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而瞭解自身特質是成功的第一步。
學會控制住自己的大腦
2樓:談職業
你是否有這樣子的經歷:不經大腦就說出了一些不該說的話?說的話跟做的事情,並不受大腦控制?晚上睡覺的時候明明想放下睡覺,可總是還想再玩一會?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你並不是在控制你的大腦,而是被你的大腦所控制。
今天在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到第乙個習慣「積極主動」的時候,裡面提到了乙個思維——自我思維。
什麼意思,就是我們能夠 思考自己的思維過程的能力 ,說得再具體一點,就是我們 能夠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進行反思。 這也是之前周嶺寫的《認知覺醒》這本書當中提到的「元認知能力」。
舉個例子,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停留在「晚上睡覺之前我想再玩一下手機」,但是當你擁有了元認知能力後,你能夠對這個想法做出反思:你知道一旦玩起來,會影響自己的睡眠時間跟質量,第二天起來會沒有精神。你糾正這個想法,讓自己不玩手機,儘快睡覺。
這就是元認知能力: 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進而意識到這個想法是否明智,再進一步糾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終做出更好的選擇。
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做一些自己都想不通的事情,說一些不應該從自己口中說出的話,就是因為我們元認知能力太差:精力發散,缺乏覺知,順著自己的本性和習慣去行事為人。
所以我們要去提公升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引用《認知覺醒》裡面的話:
胎教真的可以影響寶寶的大腦發育嗎
智力發展包含著許多複雜因素。智力以腦組織正常發育為物質基礎。首先得保證孩子的大腦是完好的,功能是正常的,再加上後天的教育,才會使孩子獲得較高智力。因此,孕婦實施胎教,就必須處於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營養,使胎兒生長發育有乙個良好的內外環境。胎教是有意識地對胎兒進行教育,在大腦形成期給予充分的營養和...
蟲子真的能夠鑽進人的耳朵進入大腦嗎
如果你提前感覺到了有蟲子進耳朵的話,你拿家裡的手電筒照著耳朵,蟲子順著光就出來了 牛晗日 怎麼能這麼輕易。耳朵第一道屏障是鼓膜,鼓膜的韌性很強,除非是帶有利齒的昆蟲,一般的昆蟲都難以穿破。就算穿破了鼓膜,那就進入了中耳,中耳腔內只有一條通道,那就是咽鼓管,從這條通道出來就會到達鼻咽腔。不是顱內。如果...
人與人的大腦能互相傳播嗎
經過我的觀察是可以溝通的,不知你是怎麼想局銀到的這個問題。舉個例子吧,有的時候忽然想著乙個人,過一會,那做迅個人可能會打 來。這是為什麼,因為是打 的人先想的這事,然後傳到本人的大腦中,本人接收了他的想法,還以為是自己想出來的呢?這種事可以舉好多例子的,你們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去觀察。主要是自己不相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