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可以代替精神上的滿足嗎?

時間 2025-06-06 22:00:31

1樓:吳幻蓮

只追求物質享樂的人,物質是他們的全部,物質的的滿足就可以代替精神上的滿足。追求精神富有的人,無論虧檔物質如何富有,縱然是銷公升亂腰纏萬貫,也替代不了精神上的滿足。我是乙個重精神追求的笑帶人,我渴望精神的富有超過物質的富有。

2樓:抽轉組

物質不能代替精神上的滿足,就算物質為你滿足了一切之所需,但是精神需要是必須的。

3樓:尹朶月

物質上尺皮的滿足代滑扮表不了精神上的滿足,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即使你活在錢堆裡又信困灶有合意義?而精神上的滿足卻可以使人活得自然灑脫。人活著也是份執著!

4樓:網友

不能吧!肢孝我覺得,比如那些超級富豪雖然在物質方面擁有一切,但他們還是積極參與精神方面的有意義的事情,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很難達到這種歷閉稿境界,誰都有寂寞空虛的時候態舉。

5樓:宰靖兒

絕對代替不了,即使你腰纏萬貫沒人理看到你都敬而遠之你活的也不舒服也說明你是孬種。

6樓:吳尊是我的

首先說,如果精神和物質難以兩全,那隻能遺憾的告訴扮明你,現在你認為的精神滿足,不過是一時的鉛缺旅障眼法或精神槐凳鴉片。

7樓:任性的公貓

如果我們拋棄了一定的物族轎質需求,來談論精神是比較虛無的。因為精神追求,需要兆拿肆以物質為基礎,不然敏或的話連生存都成了問題,怎麼來談及精神追求哪。

8樓:猴11405魄鍍

這個問題不能激枝春一概而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人生觀就會有所不同。有人追求物搭源質的享樂,有人明耐追求精神的富有。

9樓:猴33970坪抖

過年回搜螞家的時候身飢漏氏邊有鄰居爛散娶媳婦,以前是幾萬塊就可以走完流程。現在都25萬+了,能不能代替就不知道了。

人是需要物質還是精神

10樓:冰藕不知天下知

人首先需要物質,其次需要精神。

物質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含缺前提和基礎,從根本上制約著精神需要。人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生存,才有可能產生精神需要。只有首先滿足人的吃敏遊、穿、住的物質需要,人才能存活,才能產生從事文學、藝術、哲學等活動的需要。

其次,精神需要是物質需要的主導,保證著物質需要的方向。精神需要是人橋老銷的需要區別於動物的需要的主要標誌。沒有精神需要,物質需要就失去了人的需要的意義。

什麼是物質需要什麼是精神需要

11樓:科技鑑賞官

物質需要指對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中的物質對像的需要。人的物質需要通常包括衣、食、住、行等生存方面。

精神需要指粗租枯人們在型猛精神上的慾望和追求。其中包括巖洞求知需要、審美需要、實現自我價值需要等。

物質需要的滿足,並不能使乙個人真正的感到幸福,只有加上精神生活的滿足,才能引起強烈的幸福感。

物質與精神,人們更需要?

12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精神享受第一了。一定要讓自己快樂,有時候有錢了,反而失去很多快樂。

世界上漂亮的女人很多,有錢的男人可以喜歡你也可以喜歡,作為女人一定要讓自己優秀,才能值得人去愛。女人有兩個資本,一是身體。二是身份。說道底還是靠自己!

找個有錢的男人。如果你不喜歡他,一輩子都不開心!不如找個愛自己的。你也愛的。兩個人一起創造幸福和財富~~~

13樓:心理醫生包振華

精神需要,比物質需要更重要!

精神存在需要物質嗎

14樓:小柒

按照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意識存在的前提。意識就是我們的精神世界,當飢餓、疾病等威脅著我們的生命時,我們無法說個人精簡猜卜神能夠戰勝死亡的恐懼。在張賢亮的《綠化樹》中「白天,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驅使,我諂媚,我討好,我妒忌,我耍各式各樣的小聰明……」在物質匱乏的時候,沒有人想到精神的高尚,而在夜晚時,雖然主人公不認為「人的墮落全在於客觀環境,如兆鍵果是那樣的話,精神力量就完全無能為力了;」但是如果「這個世界就純粹是物質與力的世界,人也就降低到了禽獸的水平。

當然世界上也有一些超脫的人,但是淡泊攔穗如陶淵明這樣也曾為了物質做過幾年小官,更何況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

精神上的滿足重要還是物質上的滿足重要

小強 精神因為無論是精神上滿足還是物質上滿足,最終,你感到滿足都是意識的滿足,也就是精神上的滿足。即使是物質上你有很多錢,那麼你可以認為滿足,也可以認為不滿足。而你的觀點就代表了精神上的東西。也就是說 物質上如果滿足了,精神上也許會滿足,也許不會滿足 但精神上滿足了,無論物質上是否滿足,你都會活的快...

你更看重精神上的富有還是物質上的富有

唐止99117讓狙 根據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學說 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比如人先有大腦後才有思維,而大腦屬物質的 思雄屬精神方面的。故 物質是基礎是第一位的,精神是從屬的是第二位的。但是它們之間相互可以促進 精神也可促進做質發展變化。 陶雪春 一般來說,物質是地基,精神是樓房。物質是動力,精神是方向。不過...

精神上 物質上未成年是「三十而離」的重要誘因,如何避免衝動離婚?

夫妻雙方在遇到矛盾的時候要多進行溝通,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考慮,可以有效的避免因為衝動而導致的離婚。兩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工作,讓兩個人變得忙碌起來。這樣可以減少爭吵,避免衝動離婚。我認為夫妻雙方可以多溝通溝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這樣應該可以有效避免衝動離婚。現在我國民法典中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