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誰給解釋一下?

時間 2022-12-25 03:30:06

1樓:網友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仁在這裡的意思是仁愛,仁慈,對百姓的仁義。芻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的狗作為祭品,祭祀完如同廢物,隨意丟棄。

整句話意思是,天地沒有好噁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

2樓:中國消防救援

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朝代:春秋。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3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通俗點吧:就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芻狗[chú ɡu]: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魏源本義:「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乙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沒有所謂的仁義,它把世間萬物都當成無所謂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眾生平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5樓:郭永進教授解讀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天地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內》,芻狗的意容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

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乙隻狗形來代替。

解釋為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7樓:幹三閒談名著

上天沒有自我意志,對待萬物一視同仁。談及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除了數百年的烽火狼煙之外,思想界的大繁榮也不容忽視。當時的天下學說林立,諸多思想家交鋒,被稱為「百家爭鳴」。

而道家的始祖老子,堪稱「百家」之中最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曾經撰寫《道德經》,洋洋灑灑千餘字,隨後就身跨青牛,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道德經》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以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要從老子本人的思想開始說起。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老子時期的道家,追求的目標和儒家其實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周制」,不同的是儒家認為達成這個目標要「興滅繼絕」,而老子認為「順其自然」即可。老子眼中的天地萬物,治國理政,都遵循著同乙個道理,就是周朝的「小國寡民」思想。

聖人治理大國,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無為而治,讓百姓保持乙個懵懂的天性,他這麼敘述這樣的措施,叫做「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的意思當然不是鼓吹統治者對待百姓要把他們不當人看,而是要「一視同仁」,不帶任何愛憎。放大到天地萬物,天道無常,沒有人能夠**「天意」如何,天道也是如此淡漠的對待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所以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本來是敘述老子的世界觀的,近些年來,被一些網路修真**引用,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天地不公」的一種表現,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綜上所述,所謂的「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是指天道執行沒有喜怒愛憎,大公無私,平等看待萬物。

8樓:衷瑩令狐冰楓

出自於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第五章。

原文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63638: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氵屈,動而便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章旨:本章是承上章對「道衝」作進一步論述。此處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

本章用具本比喻說明如何認識自然和正確對待自然,論述天地本屬自然,社會要順乎自然,保持虛靜,比喻鮮明生動。

注釋:芻(chú)狗:用草紮成的狗。

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

「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猶橐龠(tuó

yuè):猶,比喻詞,「如同」、「好像」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管,是古代的風箱。

氵屈(gǔ):竭盡,窮盡。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多聞數窮:聞,見聞,知識。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型,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中:通「衝」,指內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

譯文:天地不存在仁愛之心,它將萬物看作草扎的狗;聖人也不存在仁愛之心,他將百姓看作草扎的狗。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

其中空虛而不窮盡,愈鼓動風就愈多生出。增廣見識會加速困窮,不如何持內心的清靜。

9樓:松絲琦止望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

下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來告訴你吧,這個很難理解,我也思考了很多年,直到明白了佛教的空。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833

首先要理解芻狗的意思,芻狗就是祭祀用的狗,換句話說那就不是狗。類似於佛家的夢幻泡影。

舉個例子:你跟你前女友約會,我給你望風,然後我突然告訴你,完啦你女朋友來了,你說:真的假的?

這就是「空」,既非真亦非假,而是什麼都沒有。 用到上面就是芻狗就是空,就是沒有,就是不存在,而不是什麼真的假的。

以萬物為芻狗就是把天地萬物都看空了,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天地萬物,是我們人類的執著以為存在。其實宇宙中什麼都沒有。也不存在宇宙。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並不存在仁慈,在天地的眼裡萬物根本就不存在。

芻狗的意思就是:什麼都沒有。

如果你把芻狗想象成假狗,那說明你腦海裡還是有真狗的概念,不然假狗哪來的,這就還是存在對立,還是存在彼此。佛家經常用龜毛、兔角來做比喻。長毛的烏龜不存在,長角的兔子不存在,草做的芻狗自然也不存在,要麼是草,要麼是狗,所謂的草狗只不過是有這個風俗習慣的人給它起個名叫草狗(芻狗),沒這個風俗習慣的人那?

沒聽說誰家養了條草狗咬人。

不理解就追問,歡迎各種槓精。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11樓:神仙麗莎

一直以來,《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版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句受權到「芻狗」一義的左右而眾說紛紜。本篇**以解析「芻狗」為出發點,堅持以老解老的立場,提出釋「芻狗」為「芻豢」的觀點;並以之返回觀照文字意義本身,對《老子》體系中的某些範疇做印證性**。

《老子》,又名《道德經》,上下八十一章,在我國哲學史以及文學史上的地位均毋庸置疑。然其語義艱澀,所指抽象,其中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句更是理解不一,莫衷一是。由**題目可知,對句中「芻狗」一義尋找乙個合理解析是本**力**決的主要問題。

因此,本**分成兩大板塊:第一板塊(1、2、3、4節)集中於「芻狗」一義的辨析與解釋。第二板塊(5、6、7節)以第一板塊的釋義為基礎,對「芻狗」一句句義、以及所涉及《老子》體系中的某些範疇等做初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該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12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13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抄可襲以bai幫du到zhi你dao

?wtp=tt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是什麼意思。

14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老子》,芻狗是祭祀用草包成的狗,祭祀的時候人們敬重他,祭祀後就被扔到垃圾堆裡。

這句話講的意思大概是 天地不仁義,把世間萬物當作芻狗一樣。

15樓:月牙青天

出自《老子》,芻是餵養牲畜的草。講的是世道無情,老百姓的生命就象餵養牲畜的草,象狗一般。誅仙裡蕭鼎用這句話貫澈全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16樓:愈嘉平通簫

道德經》第5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和「聖人」都堅持不施仁恩,(即無為),分別把萬物和百姓作為祭神用過的草狗,任其自生自滅,自作自息,毫無憐惜之意,這正是無為而任其自然的表現。宇宙的性質是「天地不仁」,即宇宙是沒有意志、沒有感情的客觀實體,不象天帝鬼神那樣被人賦予意志和感情。

即宇宙(道)沒有仁慈之心,不辨善惡,無所偏愛。以萬物為芻狗不是說把萬物都看成芻狗,而是說萬物都和芻狗是一樣的,萬物都是平等的,並不會因為你是什麼讓對你有特權。

在誅仙中,我認為這句話也是這個意思。天地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什麼而改變。人要成仙,就是要打破這種公平,天地是不會允許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上天是公正的,它有它的執行規律,要成仙就要打破它的規律,自然的規律是它本身固有的,是唯物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

17樓:公西雨燕第默

天地沒有偏私,把世間萬物都當作草扎的狗一樣。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古人用穀草紮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靈的狗。芻狗雖結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卻視其有魂靈而裝飾打扮並侍奉它們,以求福於天地神靈。

待大禮已畢,芻狗的魂靈公升入天堂,它也就還原為紙草了,或者以火焚之,或者任人踐踏。

聖人以百姓為芻狗,實質上是視百姓若神靈,從而敬重他們,保護他們,服務於他們,目的是為了國泰民安。倘若有人靈魂喪失,做出有害於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會遭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棄,下場如同喪失了靈魂的芻狗。

萬物雖為天地所生,但無一物為天地所偏愛。天地統治萬物利用的是至誠不移的自然規律,萬物的生長發育,只能遵循這一規律,否則就會受到嚴懲。聖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違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嚴懲。

聖人是由人民推舉產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執行者和捍衛者。在聖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觀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觀念。有了「仁」的觀念,就會以自我為中心,用權力代替法律,這樣一來,法律就會失去威嚴,社會就會滋生罪惡,百姓就要遭殃,這才是統治者最大的不仁。

「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誠不移的自然法則來體現;聖人至仁,用完善的社會法律來體現。

另外,「天地不仁」是萬物平等的思想,「聖人不仁」則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1 所謂的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假狗。祭祀時,被供奉於香案,受人膜拜 祭祀後,被遺棄在野地,任人踩踏。所以,萬物在天地眼中,就像是芻狗,並無高低貴賤之分。一切只是天理如此,命運使然。老子為什麼h...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化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不仁義,將世間所有的事物都當做草做成的狗一樣,地位無足輕重,可隨意拿捏。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言論,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道德經的主要思想,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人並沒有現在的現代科學體系,他們對自然世界都出於一種意識的探索,而作為幾千年前的傑出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嗎

晏凱飛談歷史 道德經 是我國最經典 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老子僅用五千言向我們闡述了他對自然 宇宙以及人生的認知,老子的 道 一直指引著人們的哲學思想,發展至今 道德經 已經被全世界所認知,據統計除了 聖經 以外,道德經 已經成為被翻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著作。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越來越關注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