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姓百家姓排第幾名,百家姓姓農的排名第幾?

時間 2022-03-27 08:45:05

1樓:九羽風

農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320位。

農姓,中國姓氏之一。**出處有三:一是出自神農氏;二是出自以官名為氏;三是他族改姓和少數民族。

農姓的源流:

源流一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神農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厲山氏、連山氏、賴山氏、姜王氏……史籍《易·繫辭》中稱「庖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為有天下的王,為炎帝、赤帝、農皇。

神農氏本為薑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製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嚐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

傳說,炎帝神農在位足有一百二十年,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三百八十餘年。

神農氏有個兒子叫柱,又叫農,即炎居,其後代中有的就以農作為姓氏,稱為農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農氏。

另外,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封神農氏的後人為農正之官,職掌農業生產和祈禱豐年等事務。後人就以官稱為姓氏,亦稱農氏。

源流二源於官職,出自古代官吏農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上古時期,少昊設立負責農政的**為農正,全稱為「春扈氏農正」。

據史籍《史記·三代世表》的記載,到了堯帝時期,「堯立后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大農就是當時主管農政的官職。

到了西周時期,「春扈氏農正」簡稱為「農正」,類如當今的農業部部長。農正下屬有農師,為上士大夫,具體負責農田耕作之管理;有農史,負責記載農事、物候、氣象、收成、倉儲等;有農役,專職負責農事過程中的相關具體事務。

在農正、農師、農史、農役等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農氏、春氏、扈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源於官職,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農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農父,是西周初期設定的一種官位,專職各項農事、國土管理、堪定諸侯境界等政事,全稱為「地官大司徒」,農父是其白號,歷屆農正、司農、田官、農官、農士等皆隸屬於大司徒任命管轄。

在地官大司徒(農父)以及司農、田官、農官、農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源於官職,出自漢朝時期官吏農都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農都尉,是西漢時期漢武帝設定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開拓邊疆地區的農業,掌管屯田植谷之農政,以及相關的屯墾軍民之人事政務,隸屬於大司農管轄。

在東漢時期,農都尉改稱為「典農都尉」。到了三國時期以後,該官稱被廢黜。

在農都尉、典農都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源於官職,出自漢朝時期官吏農倉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農倉長,全稱為農倉長令(有學者考證為農倉長使),是西漢時期漢武帝設定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農倉藏谷,囤積糧食,為與匈奴、西羌、南夷等的系列戰事服務,後逐漸成為固定官位。

農倉長是國家糧倉的最高行政長官,隸屬於水衡都尉府,屬下有農倉丞、農倉中士、農倉下士、農倉徒士、以及農倉役者若干。

在農倉長、農倉丞、農倉中士、農倉下士、農倉徒士、農倉役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源於羌族,出自東漢時期羌族蘇農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秦、漢時期,羌族人中本有蘇農氏部落,後族人大多改漢字單姓為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源於壯族,出自宋朝時期壯族先民儂洞儂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壯族農氏,源出北宋時期廣西儂洞壯族起義軍首領儂智高的儂部。

源流八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農氏,出自古老的蒙古族貞部落,在明朝時期有轉遷駐紮、定居於他力壓音道倫格日之地者。

蒙古貞部落,是乙個古老的部落群體,史書稱蒙郭勒津,就是後世所稱的土默特部。

早在明崇禎中期,蒙古貞部落即歸附於後金政權,在2023年,皇太極在其聚集地設定了土默特左翼旗,以旗制行政機構掌管蒙民事務。

在以後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蒙古貞部落族人創造和發展了蒙古貞地名風俗文化。在今遼寧省阜新市蒙古貞部落世居地,多有以蒙古語命名之地。

蒙古語「他力壓音道倫格日」,漢義就是「農家七間房」,以其時該地有七家農戶而命名,稱為地名,即今遼寧省阜新市伊嗎圖鄉七家子。後在斯地定居的蒙古族貞部族軍民中,有人以地名改取為漢姓者,即稱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索佳氏,滿語為s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鄂爾坤(今蒙古國鄂爾坤河流域)、吳爾湖(今黑龍江鶴崗南部)、俄漠和(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大凌河(今遼寧錦縣)、長白山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索氏、曹氏、農氏等。該支滿族農氏始祖為索佳·農起,滿洲正紅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2023年),索佳·農起出任山西巡撫,他悉心整頓吏治,任勞勤苦,最後竟病逝於任所,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者,稱農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農吉勒氏,滿語為nonggile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農氏、吉氏等。

禤在百家姓排第幾

百家姓姓氏詹排第幾名?

2樓:紫羅★風

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4位。

詹姓淵源有:

源流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封庶子於詹,稱詹侯,建立詹國,其子孫以國為氏。

源流二據《路史》所載,相傳古帝虞舜封黃帝之後得詹(同瞻,備受尊敬)者,子孫因以為氏。

源流三出自以官名為氏。據《百家姓溯源》所載,古代負責詹(佔)卜的官職叫詹尹官,其後人有以官職命姓者,稱詹姓。

源流四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均以邑為氏。

源流五出自少數民族有詹姓。今蒙古、土家、台灣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詹姓源起久遠而又頭緒繁雜。

其中一種最主要的說法是,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庶子封於詹,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子孫以國為氏。周朝,尤其是春秋時期王族和公族子弟以封國為氏,他們的子孫又以各種方式命氏,詹文侯子孫以國或封地(邑)命氏,稱為「詹氏」(見詞條:

詹氏和詹姓)。詹文侯在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不理政事,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

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髮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歷史上,詹姓形成了河間、渤海等郡望。因此,從這兩地播遷出去的詹姓人,便以「河間衍派」、「渤海衍派」作為自己的堂號。

百家姓中性溫排第幾名

百家姓中「莫」姓排第幾位?

3樓:匿名使用者

莫氏是乙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五位,人口約二百三十三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

當代莫姓的人口已達到19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5%,排在全國第一百零五位。自宋朝至今2023年中,莫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公升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廣東、貴州i三省區,大約佔莫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布於重慶、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這五省的莫姓又集中了20%。廣西居住了莫姓總人口的36%,為莫姓第一大省區。目前全國形成了以廣西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莫姓人口分布局面。

莫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廣西、海南、廣東大部、湖南西南、貴州大部、雲南東部,莫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8%以上,最高可達2.

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7.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2%的莫姓人群。在廣東東部、江西南端、湖南大部、貴州西北、重慶、四川東南、雲南中部,莫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

34%--0.6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5.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15%的莫姓人群。

百家姓中孟姓排第幾,百家姓中孟姓排第幾? 10

貝多芬致愛麗絲 第94位 百 家 姓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範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餘元卜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

百家姓梁排第幾,梁 在百家姓排行第幾?

新的 百家姓 順序已經新鮮出爐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梁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韓姓在百家姓裡排第幾,韓 姓排在百家姓 第幾位?

萬古皆空空 第十五位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範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豐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卞齊康 伍餘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