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什麼

時間 2021-10-26 02:07:22

1樓:帥帥的老木匠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裡之城,七裡 之郭②,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戰必勝 矣。”

【註釋】

①天時、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 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苟子所指的“天時”指農時,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這裡所說的“天時”則 指尖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 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②三裡之城,七裡之郭:

內城叫“城”,外城 叫“郭”。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裡之城,七裡之郭。③池:

即護城河。 ④兵:**,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

革:皮革,指甲冑。古代甲冑確 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

(5)委:棄。(6)域民:

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麼。

【譯文】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裡內城牆、七裡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 攻都不能夠攻破。

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 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冑不是 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

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 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 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

以 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 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讀解】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 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註釋中所引, 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

但 他並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裡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 和之間關係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時”又次之。

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 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 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 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 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炙業。 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

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 ——“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 都來申請留學,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 **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為 現在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係,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名言,而且, 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 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 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 呢?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本來是指打仗的,天時地利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內部團結一心。 引申的意思是,外界環境,客觀條件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人心齊,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3樓:芊默

有利於作戰的時機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比不上人心團結

4樓:匿名使用者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時機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和內部團結.

5樓:海春軒唐人

孟子說:“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時機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結。

方圓三裡(那樣小的)內城,方圓七裡(那樣小的)的外城,敵人包圍攻打卻不能取得勝利。(敵人既然來)圍著攻打它,必然是取得了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然而不能取勝,這是因為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又比如另一守城者)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士兵們的)兵器盔甲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拋棄城池離開它,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上下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憑藉劃定的邊疆界線(來限制人民定居),鞏固國防不能憑藉山川河流的險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憑藉(兵器盔甲的銳利)。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君主獲得的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沒有得到民心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

獲得的幫助少到極點,(連)族內族外親屬都會背叛他;獲得的幫助多到極點,天下人都會服從他。憑藉天下的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族人親屬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得到民心的君主有不戰之時,若進行戰爭,則必定會勝利。”

1.天時、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荀子所指的“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 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團結。而孟子在這裡所說的“天時”則指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是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人和”則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2.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團結。

3.三裡之城:周圍三裡的城。

4.環:圍。

5.夫:發語詞。

6.然而:雖然這樣,但是。

7.者……也:是因為(表原因)。

8.不如;比不上。

9.也:判斷句的標誌。

10.城:城牆。

11.池:護城河。

12.兵:**。

13.革:鎧甲,盔甲。

14.堅:堅固。

15.利:銳利。

16.米粟:糧食。

17.委:拋棄。

18.去:離開。

19.故:所以。

20.域:限制。

21.以:用,憑藉。

22.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

23.固國:鞏固國防;使國防鞏固(使動用法)。

24.溪:河。

25.險:險峻。

26.威:建立威信。

27.寡:少。

28.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王。

29.失道者:施行**的君王。

30.畔:同“叛”,背叛。

31.之至:達到極點。

32.順:服從。

33.以:憑藉,用。

34.“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戰之時,若進行戰爭,則必定勝利。

35.必:一定,肯定。

3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

37.親戚:古代指親屬,即跟自己有血緣關係或婚姻關係的人。親,指“族內”;戚,指“族外”。

38.委而去之:委,拋棄。去,離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 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4 非 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 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 6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 7 之險,威天下不以...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哪裡?

出自 孟子 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自 現在用來描述什麼?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名句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畢竟這篇文章出自於 孟子 要是沒有記錯,應該是初中語文課本裡面的內容,不知道有多少畢業多年的人還能夠記得這篇文章的所有內容,還記得當初這篇文章是要全文背誦的,但是現如今大概...

天時不如地利的賞析,天時不如地利

知道天氣不如知道地形來的好。天時不如地利 你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相關拓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