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戲曲的發展情況怎樣,簡述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發展概貌

時間 2021-10-20 09:29:21

1樓:網事漂泊

中國戲曲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名句、明清傳奇、近現代京劇和各種地方戲。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明清戲曲,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和明清傳奇。

  中國五大戲曲劇是: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秦腔、京劇、豫劇、越調、越劇、黃梅戲、評劇、曲劇、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紹劇、四平調、等五十多個劇種。

2樓:粉水晶髮夾

元朝戲劇空前繁榮,出現了元曲,清朝戲劇成為人們主要的娛樂活動,出現了京劇

3樓:不懂元因

中國最早的戲曲是上古時代的即使舞蹈 儺戲隨後在各個朝代都有發展

宋末戲曲文化發展迅速,隨後就進入到元代,元雜劇的標誌著我國古代戲曲業達到空前繁榮。

清代,四大徽班進京後。國粹「京劇」誕生。

簡述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發展概貌 5

關於中國古代戲曲的起源與發展!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戲曲的起源

中國戲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但它發育成長的過程卻很長,經過漢、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形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形成的。

廟會和瓦舍勾欄對戲曲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在原始社會裡,人們過節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時也娛樂自己。當時的節日,有紀念戰爭勝利的,有慶祝豐收的,有驅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還有專為男女求愛的,等等。

農村歌舞從原始社會直到12世紀的北宋,在藝術上雖然也有很大的發展,但始終沒有進一步形成為較完整的戲劇形式。

到了宋室南遷,南方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了商業城市和港口,附近農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職業化的藝術團體。於是,早期的戲曲形式──南戲就應運而生了。

二、發展歷史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

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

參軍戲是中國古代戲曲形式。由優伶演變而成。五胡十六國後趙石勒時,乙個參軍****,就令優人穿上官服,扮作參軍,讓別的優伶從旁戲弄,參軍戲由此得名。

內容以滑稽調笑為主。一般是兩個角色,被戲弄者名參軍,戲弄者叫蒼鶻(hú)。至晚唐,參軍戲發展為多人演出,戲劇情節也比較複雜,除男角色外,還有女角色出場。

參軍戲對宋金雜劇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俗講是古代寺院講經中的一種通俗講唱,流行於唐代。多以佛經故事等敷衍為通俗淺顯的變文,用說唱形式宣傳一般經義。其主講者稱為"俗講僧"。

這種俗講源於寺院傳統的唱導,俗講僧尊為法師,俗講在唐時因帝王的支援而發展到鼎盛。俗講技藝由寺院走向民間,成為民間轉變,終又進入宮廷,受眾遍布唐五代時中土社會的各個階層。

變文是唐代興起的一種說唱文學,多用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內容原為佛經故事,後來範圍擴大,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如敦煌石窟裡發現的《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伍子胥變文》等。唐玄宗天寶七載 (748)至八載,是現知變文最早的確切年代。

六朝時曾有《騎馬變圖》、《九宮變圖》及《寶積經變》、《法華變》、《彌勒變》。唐初又有張孝師的《地獄變》以及《降魔變》等,都是圖畫。

晚唐有吉師老《看蜀女轉昭君變》詩,有"畫卷開時塞外雲"句,可知變文與變相圖相輔而行,都可以簡稱為變。變文既演說佛教故事,又演唱歷史故事,還可以演講當代時事。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中國宋元時期興盛一時的民間藝術演出場所"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乙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它不光與中國真正完整意義上的戲劇--雜劇與南戲的演出相聯絡,而且也是當年全國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娛樂場所,人們稱之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裡設定的演出場所稱勾欄,也稱鉤欄、勾闌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杆,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舍裡設定的演出棚,成為盛極一時的名俗。

宋代的雜劇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北宋時盛行於東京,南宋時臨安也很流行。演出時一般由四個角色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雜劇分為"豔段"和"正雜劇"兩個部分。"豔段"是在正劇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雜劇"又分為兩段,表演乙個完整的故事,是雜劇的主體。到了南宋,雜劇變為三個部分,即"豔段""正雜劇""雜扮"。

"雜扮"是由民間的滑稽戲演變而來的,作為雜劇之後的散段,又稱"雜班"或"拔扣"。後來,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元雜劇,南方的雜劇逐漸發展為宋元南戲。

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

南戲是在宋雜劇腳色體系完備之後,在敘事性說唱文學高度成熟的基礎上出現的。就形式而言,它綜合了宋代眾多的伎藝,如宋雜劇、影戲、傀儡戲、歌舞大曲,以及唱賺、纏令等在表演上的優點,與諸宮調的關係則更為密切。

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間伎藝都是南戲綜合吸收的物件,說唱文學則是其敘事方式的主要**。由於它是在其他伎藝成熟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又能兼採眾長,所以能後來居上。

另外,由於其他伎藝在表演上有許多地方可以與南戲溝通,使得伎藝演員也能熟練地掌握新興的南戲,當南戲受到觀眾的歡迎時,他們便改弦易轍成為南戲演員。

而演出隊伍迅速擴大,也促進了南戲在東南各地的繁衍。南戲不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創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運用,豐富了南戲的**,對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響。

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

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

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傳統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戲曲的特點

1、始於離者,終於和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乙個目的,即演故;都遵循乙個原則,即美。

2、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

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國戲曲在表現生活時,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

所以,戲曲舞台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合藝術,需要面對乙個舞台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借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象與理解,來完成對遼周天地的描畫 。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製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台上馭馬行舟。

中國戲曲的四個發展過程是什麼?

5樓:

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後出現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花部等四種基本形式

簡說中國古代戲曲發展歷程,簡述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發展概貌 5

未來還在那裡嗎 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從萌芽到形成 發展 終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綜觀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八個時期 萌芽時期 先秦至唐代 雛形時期 宋金時期 成熟時期 元代至明初 發展時期 明代嘉 隆年間 繁榮時期 明代萬曆年間 整合時期 清初 轉折時期 清代中葉 終結時期...

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簡述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史

是探索 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的技術,又稱為太空技術和航天技術。目的是利用空間飛行器作為手段來研究發生在空間的物理 化學和生物等自然現象。但對 天 目前專家們有兩種理解 一是把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無限遙遠空間稱之為 天 另一是把地球大氣層外 太陽系以內的有限空間叫做 天 若按前一種理解,空間技術和航天技術完...

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發展

劉老邪 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 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 凡 代替 帆 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 北海 今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