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禮儀應該發揚下去嗎,關於孔子的禮儀故事 5

時間 2021-09-18 18:39:15

1樓:猩紅熱屢殉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裡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係密切。

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

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

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

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

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

“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應該發揚下去,但孔子的禮儀有很多已經過時了。

關於孔子的禮儀故事 5

3樓:純純的我的純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裡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  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

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

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

老子,其猶龍邪! ”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作為社會的一員,難免要面對紛擾的社會與生活。在生活方面,孔子是一個近情近理重情重義的人。

4樓:匿名使用者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5樓:匿名使用者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夠聰明,**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6樓:

3333333333

孔子說過什麼名言關於禮儀禮貌,或禮節

7樓:昂徠教育科技****

1、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子曰:“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3、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5、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6、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8、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13、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14、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1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6、子曰:“不遷怒,不二過。”

17、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8、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9、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0、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21、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2、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3、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4、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25、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26、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27、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所主張的禮儀包括什麼?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

8樓:吀窵竊

《于丹〈論語〉心得》的第47頁,引用了《論語·子罕》中的一段話:“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于丹這樣解釋: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並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一種自我修養。

關於孔子的曲阜孔林,關於孔子孔廟孔林的故事。

孔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至聖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坐落於曲阜城北 占地3000餘畝。它是我國規模最大 持續年代最長 儲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孔子死後,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 墓而不墳 無高土隆起 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

男友個人修養禮儀差,這樣的愛情該堅持下去嗎

己巳混沌 倘若他能夠改好,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如果不願意改,那還是算了吧,沒必要堅持了。 百科達文西 我覺得這樣的愛情也是能夠堅持下去的,你只要幫自己的男朋友改正一下就好了,修養和禮儀是很容易改變的。 技術小輝 沒必要。因為男友的個人修養禮儀很差,以後的婚姻不會獲得幸福,所以沒必要堅持下去。 鬱蔥...

山東快書有關於孔子的段子嗎,急求

打起 這個 竹板兒響連聲,唱一段兒歷史故事您各位聽。這件事出自春秋末年,至今有兩千五百個年頭還掛零兒。唱的是 五大聖人 之一的 宗聖 名叫曾參,他的思想 咱們 整個華夏都傳承。今天咱不唱他拜師孔夫子,不唱他儒學有繼承。不唱他辭官敬父母,不唱他著述寫 孝經 教書 育人 著 大學 這些故事我都不唱,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