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木塊,從上部和下部分別截去高為3厘公尺和2厘公尺的長方體後,便成為正方體,其表面積減少了

時間 2021-09-12 07:05:06

1樓:新野旁觀者

正方體稜長120÷(3+2)÷4=6厘公尺

長方體體積6×6×(3+2)=180立方厘公尺

2樓:海波中的猴子

這個題你可以先畫乙個示意圖,把去掉的部分標出來,然後把沒去的用未知數表示,因為去掉後是正方體所以稜長相等,這樣就可以用含有未知數的方程式把減少的表面積表示出來,然後解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未知數。這樣,原長方體的長寬高就都可以知道了

3樓:林榮在

表面積減少120平方厘公尺,其實是側面積減少了120平方厘公尺,所以用120除以(3+2)的和就等於24厘公尺。24厘公尺就是長方體的底面周長。而這時又得到乙個正方體,因此可得24除以4等於6,從中得到正方體的稜長為6厘公尺,即原來長方體的長和寬都為6厘公尺,那麼原來長方體的高為3+2+6=11厘公尺,所以原來長方體的體積為6x6x11=396立方厘公尺。

4樓:張揚差

因為截去上下後是正方體,那麼頂面和底面就是正方形,所以可以設上面的正方形的邊長為a,那麼減少的面積就是四個側面了,也就是4x(3+2)a=120。可以求出a=6厘公尺,後面你就知道了。

長方體的體積應為:

6x6x(6+3+2)=396 立方厘公尺

乙個長方體木塊,從上部分和下部分別截去高為3厘公尺和2厘公尺的長方體後,便成為乙個正方體,表面積減少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正方體稜長是 120平方厘公尺÷﹙3+2﹚厘公尺÷4=6厘公尺

原長方體的體積是 6厘公尺×6厘公尺×﹙6+3+2﹚厘公尺=396立方厘公尺

乙個長方體木塊,從上部和下部分別截去高3厘公尺和2厘公尺的長方體後,便成為乙個正方體,表面積減少了100平方

6樓:彭雲杉

這個長方體的底面是正方形

底面周長

=100÷(3+2)

=20(厘公尺)

長方體的長和寬=20÷4=5(厘公尺)

長方體的高=5+3+2=10(厘公尺)

原來長方體的體積

=5×5×10

=250(立方厘公尺)

7樓:非糖╮莫屬

底面周長

=100÷(3+2)

=20(厘公尺)

長方體的長和寬=20÷4=5(厘公尺)

長方體的高=5+3+2=10(厘公尺)

原來長方體的體積

=5×5×10

=250(立方厘公尺)

8樓:我是老大

解:120÷(2+3)=24厘公尺…………長方體的底面周長24÷4=6厘公尺……………………長方體的底邊長6+2+3=11厘公尺………………長方體的高6×6×11=396立方厘公尺…………長方體的體積

乙個長方體,底面是邊長為2厘公尺的正方形,側面也是乙個正方形.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9樓:手機使用者

2×4=8(厘公尺)

2×2×2+8×8

=8+64

=72(平方厘公尺)

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72平方厘公尺.

乙個長方體木塊,從上部和下部分別截去高為3厘公尺和2的長方體後便成為乙個正方體,表面積減少了120㎝

10樓:記號名字以後

因為最後得到正方體 所以設原長方體的長、寬均為x,高為h,則

s1=2(xx+xh+xh)

s2=***

s=s1-s2=20

h=x+3+2

聯立方程組得 ***-6xx-20x+20=0x=h=

所以 v=xh=

好端端一道小學生能解出的題,硬是被我弄成了高等代數題,最後自己都解不出了,八成算錯了,不好意思了!1

長方體木塊,從上部和下部分別截去高為2Cm和3Cm的長方體後 如圖 ,便成為正方體,表面積

396立方厘公尺。每個小長方形面積是 120 4 30c 寬 邊長 是 30 5 6cm 底面積 正方形面 是 6 6 36c 長方體的長是 2 3 6 11cm 長方體的體積是 36 11 396立方厘公尺。商隨被除數和除數變化的規律 1 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乙個非零數,商不變。2 被除數擴大...

長方體木塊,從下部和上部分別截去高為4釐米和5釐米的長方體後,便成為正方體,表面積減少了360平

六嗲 從題意得知木塊截靣為正方形,且只少了4個面設截面正方形邊長為x 4 5 x 360 4 9x 90 x 10 原長方體長 10 4 5 19 原長方體體積 10 10 19 1900 cm 邊長 120 4 3 2 30 5 6 釐米 高 6 3 2 11 釐米 原來的體積是 6 6 11 3...

為什麼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a米,b米和h米,如果高增加3米體積就增加3ab立方米

假面 計算過程如下 長 a 寬 b 高 c 高增加前的表面積為 s 2 ab ac bc 高增加前的體積為 v abc 高增加後的高為 c 3 高增加後的表面積為 s 2 ab a c 3 b c 3 高增加後的體積為 v ab c 3 表面積增加為 s 2 ab a c 3 b c 3 2 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