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仁和禮是什麼關係,儒家思想中仁和禮是什麼關係啊?麻煩具體一些,謝謝!

時間 2021-09-08 01:21:06

1樓:刑晏邶如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的關係是:仁最為重要,是核心思想。“仁”是“禮”的內在精神,不仁則談不上真正有禮。禮是道德規範中重要內容,是仁的有益補充表現形式。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孟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希望答案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2樓:繼潤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是什麼關係

3樓:噠囹l花兒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的關係是:仁最為重要,是核心思想。“仁”是“禮”的內在精神,不仁則談不上真正有禮。禮是道德規範中重要內容,是仁的有益補充表現形式。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孟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希望答案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是什麼關係啊?麻煩具體一些,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指“仁者愛人”,“禮”指周禮,是一種等級制度,也是孔子思想裡比較保守落後的部分。但孔子認為要在“禮”的基礎上實現“仁”。

北京故宮裡有一塊牌匾上寫著“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來自於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

5樓:浮雲高貴

c試題分析:“仁”的思想來自於儒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禮”,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較低,考查的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學生還要知道,政治方面,孔子主張“為政以德”;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因材施教”;“當仁不讓於師”等。

儒家經典是《論語》。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施行仁政”、“民貴君輕”、“富國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和“仁”和孟子的“仁政”有什麼區別?

6樓:向日葵

1、治國方面的不同:與其說,這國方面的不同,比如說治國針對的人物不同。先比如說孟子,他相當於國務大臣一樣,每天都服侍在君王身邊,為一國之君出謀劃策,而孔子就不一樣,他沒有機會到哪個君王的身邊訴說他的理念。

所以說他只能四處流浪,傳播他的理念。所以說這兩者的效果當然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說孟子比孔子的影響更深遠。

2、觀念不同:孟子服侍的是君王,所以說他多對君王要求,要求皇帝實施仁政,以及講述各種實施仁政的好處,君王要做到愛民如子,不能過度的殺戮,要減輕刑法,減少賦稅,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樣的話話,自己的國家才會強盛起來。

當時是個戰亂的時代,天下還沒有統一,所以說統一天下,是每個國家君王的夢想。孟子就說,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是殺戮,是死亡。只有在這個時候,一個君王實施仁政,使人民脫離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話,人民自然會歸附於他。

統一天下,你就是順手可得的事情。

而孔子的觀念則是,他沒有過多的想統一天下。他只是想如何才能讓一個國家的君王整頓好他們的人民。孔子思想境界較高,他不喜歡用一般殘酷的刑法來約束人民。

那樣做雖然可以換來一時的臣服,但是並得不到民心。所以說,孔子覺得,應當實施仁政,這裡的仁政和剛剛說的仁政好像一樣。但是並非如此,這個是針對百姓的,讓百姓發自內心的臣服於你。

雖然這個是很緩慢的一個過程,但是如果最終達成的效果是可見一斑的。

3、門派不同: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人都有獨特的思想,想被皇帝重用,於是就分了各個門派,其中孔子與孟子都是儒家學派的,孔子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7樓:

可以說孟子的“仁政”是孔子的“仁”在政治上更加明確的體現。

8樓:匿名使用者

仁政是仁的一個表現方面

僅此而已

9樓:梅尐黎

孟子de“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10樓:呼顏張廖惜文

前者說的還可以湊合麼,那我就免咯..

11樓:束邁巴冰菱

才600字都要求。。。。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是什麼關係

12樓:唯愛唐七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的關係是:仁最為重要,是核心思想。“仁”是“禮”的內在精神,不仁則談不上真正有禮。禮是道德規範中重要內容,是仁的有益補充表現形式。

儒家釋“禮”多在四書。是要讓人們認清自己和周圍人、事、物的相互關係.狹義的禮更偏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禮,古字作“禮”,本意是拿個祭祀的器皿“豆”來祭那個至高上無所不能的“上天”的。它的潛臺詞就是對人對事要有真正的謙卑心,則在外表上就會產生髮自內心的恭敬。

《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這個解釋是從四書來的,也符合“禮”字的本意。

至於“仁”字,是禮的作用,也就是《說文》解釋的:親也。對人對事都是發自內心的恭敬,相互間的關係能不“親”嗎?能不令人感到有“仁者愛人”的行為嗎?

所以,禮和仁的關係是:禮是本質,仁是作用。

拓展資料: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

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仁包含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範,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並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只有到了孔子這裡,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並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馮友蘭曾說:“孔子對於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

” 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

作為道德規範,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

夏、殷、週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在封建時代,禮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13樓:剛榮

儒家學說中的“禮”和“仁

”分別具有兩種含義。

“仁”首先是指“愛人”,子曰“仁者愛人”,仁是一種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它根源於家庭內部的血親關係因此強調血緣紐帶,強調親親、孝悌,故“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仁”的第二個含義是從個體的角度講,是一種個體人格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養的標誌,“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如果從社會角度來講,仁則代表一種至善至美的“理想國”,是人類崇高的社會境界,“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禮”首先是一種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是個體立身的基石,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其次是一種社會政治制度,即以血緣為根基、以等級為特徵的統治體系。儒家強調禮治而不是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關於禮和仁的關係,簡單一點說就是,“禮”是“仁”的表現形式,如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而“仁”是“禮”的內在精神,不仁則談不上真正有禮,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個人的道德完善是從事政治活動的前提,而社會的政治成功,則是道德完善的結果;政治統治的權力基礎,不是經濟上的富裕或軍事上的強盛,而是老百姓的精神信念;治國安邦的根本途徑,在於統治者把自己本性中的道德天良弘揚出來,發揚光大,引導和教化老百姓棄惡從善,提高精神境界,最終實現“無訟而治”的社會理想。

在儒家思想中,倫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質,人的行為的最高準則就是實現倫理道德,即按照“禮”的規範修身養性,以達到“仁”的境界。個人的道德修養、家庭的倫常關係、國家的政治統治被置於同座標系中,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公式。

儒家思想何以被皇家看中,什麼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被重視,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 獨尊儒術 提出的。但這裡的儒術,不是單純的儒家思想,而是一種外儒內法,加上陰陽家等多家思想合成。為什麼用儒家的外殼呢?這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儒家會被皇家看中的原因。第一 儒家的思想在春秋時期積累下眾多信仰者。第二 儒家的核心是禮制。有利於統治階級控制人民思想,鞏...

儒家思想主張有什麼影響,儒家思想的影響都有哪些方面

儒家思想的積極影響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範疇 命題 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寶庫。2.衝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侵蝕。3.民為邦本 的民本主義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4.天人合一 的生態倫理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廣闊的思想文化基礎。5.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為中...

儒家思想主張什麼16字,儒家思想主要主張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張 以仁為核心 為政以德 克己復禮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民貴君輕 儒家思想主要主張是什麼 儒家基本上堅持 親親 尊尊 的立法原則,維護 禮治 提倡 德治 重視 仁治 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具體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