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在我國封建文化中處於什麼地位

時間 2021-08-30 20:37:49

1樓:身的傳說

漢武帝以後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學說在中國古代具有怎樣的地位和影響

2樓:寶格格

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從孔子開創到變成官方哲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期間也接受了許多其它文化的衝擊與挑戰,以及在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儒家倫理也同樣經歷了一個時代思想的衝擊.

春秋時期,孔子開創儒家學派,主張“仁”的思想.但那個烽煙四起群雄爭霸的年代,“仁”的思想不能為統治者逐鹿中原,成就大一統的霸業.所以有了孔子與**的周遊列國.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成為了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張人性本善,他將“仁”的思想運用到政治思想上,他希望以推行“仁政”來結速紛亂的列國分爭局面,但依然沒有在那個紛亂的年代實現.而儒學的思想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秦王贏政統一中國後,採用嚴刑竣法的法家思想來治理國家,甚至以“焚書坑儒”的方式來禁固人的思想、鞏固自己的政權.於是儒家學派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漢朝建立,在採用“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後,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國力已經逐漸強大.到了漢武帝時代,便需要有一個新的政策來鞏固政權,於是便有了董仲舒的“大一統”、“天人感應”.漢武帝轉“無為”為“有為”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因為儒家學說“仁”的思想,重倫理、重道德的特點可以為統治者更好的治理國家.儒家成了官方思想,儒學從此繁榮下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幾千年中,它的儒學思想一直成為統治者最好的鞏固**集權的手段.但繁榮的過程中,也受到了許多其它外來文化的衝擊.

東漢以後因為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盛,對作為官方哲學的儒學提出了挑戰.

南宋理學家朱熹他充分吸收北宋理學家的思想,提出“明天理,滅人慾”的觀點,使得佛道的虛幻因素與儒家的現實觀念融合起來,最終為現實服務.這一思想的融合使得儒學的發展更進一步,他將儒學又推向了另一個新的高峰.雖然“孔孟之道”適應了統治者加強**集權的需要,以後來尊崇儒家的朝代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但同時它的“三綱五常”等儒家思想也同樣成了人們的精神枷鎖禁固了人們思想的自由.

明清以後的八股取仕更使得讀書人變的迂腐而沒有思想.這是儒家文明在後來發展的弊端.但儒家倫理所提倡的“推已及人,先人後已”的待人原則也成為了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3樓:淡易林孤蘭

孔子是中國的教育宗師他的影響在中國是根深蒂固的

4樓:年朗羊舌慧月

儒家獨大,是考試的標準教材!

5樓:種延鄒思遠

儒家學說奠定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基礎,從漢代開始直到清代基本佔據著中國古代思想的主要地位。

6樓:揚良納喇懷蓮

儒家學派開創人,儒家文化成文中國古代的核心思想;私人講學的先導

7樓:融芳生映雪

具有統治地位影響中華文明二千餘年。

8樓:畢音慕容祺瑞

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主要集中在

政治學和

倫理學上。政治學核心是“仁政”,倫理學核心是“孝道”,推行禮樂教化,由此

中國社會

出現了偽君子(儘管孔子本人很真誠)。在他的主張不被採納後,改為教書育人創造了“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優秀教育理念。還未

讀書人找到了一條出路就是考取功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使得中國出現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現象。儘管非他本人所願,但後果必定存在了。表面上看

儒家思想

統治中國2000多年,實際是

法家思想

的統治,儒家思想浮於表面而已。

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9樓:初級提問者

一、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或曰中華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國民族精神的主流,是東亞文明的精神核心。“察業識某如佛,觀事變莫若道,而知性儘性,開價值之源,樹價值之主體莫若儒。” 儒學的這種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通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學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原典的儲存者和當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實地考察,堅持“察知徵信”與“因革損益”的原則,使儒學又具備審慎的因時制變的品格,在中國處在第一次社會形態大變革的時代,儒學應運而生,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儲存、延續和發展的歷史必然。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

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於儒學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在先秦,處於私學地位的原典儒學,為它的長遠發展奠了基。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始成為官學,兩漢時基本完成了對先秦以來道、墨、名、法、陰陽之學的綜合吸收,擴大了學術包容的範圍而成為文化的宗主。雖兩千餘年其形成屢經變換,但總的方向是強化封建統治意識。

總之,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並且時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與道德取向,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儒學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又是通過儒學之要義體現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國傳統文化是凝聚之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結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的聯絡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這有助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以和諧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響和傳承的,而現代社會綜合國力的構成中,民族凝聚力作為國家的軟實力,為社會發展、改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中華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於中華民族的宗族,歷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動力是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

”中國全體國民都有他“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崇高倫理觀念,與博大的仁愛精神,共同構建和諧之社會。儒學對中國社會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諧社會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文化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凝聚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學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係的和諧與人際關係的和諧。

關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過猶不及”,實質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變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係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衝突。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之學的科學精神。

2.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儘管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它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對外相容,這正是依靠儒學“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實現的。儒學在保持其學統傳承的同時,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為主地匯通、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儒家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強大吸收能力和它強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輔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相容之精神。

3.中國傳統文化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儒家學說則更是這種精神的體現者和傳播者。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的這種特殊的社會功用。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佔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官學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充滿了亞普羅式的精神,是個按生態迴圈及繼續下去的社會,繼承的是老祖宗的傳統,還要代代傳下去”。傳統就是權威,滿足於守,追求靜,害怕變。

自儒學被漢武帝君臣定為正統正宗以後,以地主經濟為基礎,土地得相當自由買賣,農民得相當自由轉動,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樣的貴族身份的社會,卻藉著知識的統制和長期獨佔,而無形中幫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貴族化了。

“以儒治世”,中國傳統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發揮。“文化是物質裝置和各種知識的結合體,人使用裝置和知識以便生存,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變文化”,師儒和政權的關係,在中國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極其充分的體現,而“以儒治世”是歷代統治者及傳統士大夫所選擇的,“一個時代的思想家,他們的言行能被社會所接受,主要是因為他們反映了社會上的一般觀點,他們不過是把已經客觀的社會事實所造成的觀點,用比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達出來。”從孔孟到西漢董仲舒“君權神授”到魏晉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玄學到唐韓愈的天命論到宋朱熹的理學到王陽明的心學到明清各種儒學思想見解,都體現了把儒學進行合理改造,從而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以達到“治世”,維護統治的目的。

以儒學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經歷五千年的發展而沒有中斷的原因就在於其核心價值具有先進文化特性,在於其人性化、人情化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於它所具有的永恆的普世價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將會在未來閃耀出更加燦爛的希望之光、和諧之光、精神之光。

四、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血與水、源與流的關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得說來,就是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述治國方略,求天下為公,最終實現天人和諧的境界。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通過儒學體現,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優秀的儒家文化價值理念,“以儒治世“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現實的需要,促使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價值選擇,用歷史的眼光和時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揚和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中國之未來而奮鬥

漢武帝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它是採取的誰的建議

因為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和外戚竇氏爭權。而竇氏信奉黃老學說,為了鞏固 集權,漢武帝決定尊崇 儒 其中有乙個有名代表叫董仲舒,他把孔孟時的儒家學說整理並推出 儒術 口號是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一,董仲舒新儒學提出的一系列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 利於統治者統治。第二,漢武帝大力推動儒學...

儒家學說主要內容

儒家學說是由孔子 西元前551 西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 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主要內容 儒家基本上堅持 親親 尊尊 ...

儒家學派衰落的原因,我國儒家學派傳統文化興起發展及衰落過程

海布里的星光 主要來說兩個原因,第一自己作的。邵庸臨死對程頤說,不要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到時候你自己都無立足之地。很可惜,儒家在後來的發展就是越來越教條,越來越呆板,到最後,很多被大眾接受的東西都已經違背了儒家的本意,忘了本的學說,還有存在的可能性嗎?第二是因為時代的前進,儒家是保守的,守舊的,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