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主要內容

時間 2021-09-10 13:23:43

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學說是由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主要內容: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

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2樓:正康三年

1、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範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儒家思想以「性善論」為理論基礎,以德育為主要思路,輕法制,重道德,強調用道德和禮治教化世人,遵循「三綱五常」,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

2、儒家思想,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漢代起指由孔子(西元前551年-西元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部分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以五四運動為標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衝擊,儘管新儒學作為儒家思想的餘韻予以抗爭,但儒家思想構成未來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這一命題已經完全動搖。

3、儒家思想要求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

」,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3樓:丙尋綠

儒家學說基本內容:

孔子一生長期從事教育活動,學生眾多,有所謂「**三千,賢人七—」之譽。而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所涉及的範圍又相當廣泛,孔門**對孔子言論和思想的理解不盡相同,難免會產生歧見。所以,孔子逝世以後,孔門**就開始逐步分化。

別廠戰國的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儒家「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的《顯學》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限於歷史文獻資料,對戰國儒家這八派簡述如下: 「子張之儒」: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養秋末期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生於西元前503年,卒年不詳。

子張是孔子晚年的**,從學後學業出眾,與子夏、子游齊名。曾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之間遭到過圍困。他勤學好問,經常與孔子討淪各種問題,《淪語》記其向孔子問學達二十次之多。

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淪浯·子張》),明確反對「執德不弘,通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淪語·子張》)的人和事。子張的秉性有點偏激,孔子曾批評他「師也過」,「師也闢」(《論語·先進》)。但他為人博愛容眾,交友頗廣,認為君子應該「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浯·子張》)。

子張終身未仕,孔子死後,居陳國,收徒講學。子張傳下來的**以後就形成了「子張之儒」,被列為戰國儒家八派之首。「子張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伺,現在已難知其詳。

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嚴厲地批評「幹張之儒」.把他們稱之為「賤懦」,況:「弟佗其冠,神譚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電。」這個批評似乎沒有列出什麼學術或思想上的根據,僅講一些言行舉止而已。

一般以為荀子所斥可能是指戰國末期依附於「子張之儒」—派門牆的人。如清儒郝懿行以為,是指那些徒似子張之貌而不似其真的人(參見正先謙《荀子集解》引)。現代學者郭沫若根據「子張之儒」具有博愛容眾,嚴已寬人等特點,認為「子張氏的後學們似乎更和墨家接近」,並推測「墨翟受了子張的影響」(《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

「子思之儒」: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參見本書「於思」條)。關於「子思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何,現在已難知其洋。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從否定的角度略有淪及,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其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

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盂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督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

」按大多數宋儒的觀點,「子思之儒」發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家道德範疇「誠」這一精神實體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對儒家的心性之學有重大貢獻。宋儒之說,近代以來有不少學者表示懷疑。

「顏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中姓顏的共有八人,他們是:

顏無繇、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僕、顏噲、顏何。「顏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學所傳,今天已難確斷,學術界一般認為足以顏回為代表的。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其學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重在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

此外,在《莊子》一。書中,也提到過顏回之學的「坐忘」、「心齋」等修養理論。 「孟氏之儒」:

學術界一般認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參見本書「孟子」條) ,孟子曾自云:「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則謂其「受業於子思門人」。又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說「子思唱之,孟軻和之」,則「孟氏之儒」又當與「子思之儒」為一系。

郭沫若認為,「孟氏之儒」不僅與「子思之儒」為—系,而且也與「樂正氏之儒」為一系(《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

「漆雕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們是: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語·**解》作漆雕從),學術界一般認為「漆雕氏之儒」足以漆雕開為代表的。

漆雕開,《漢書·藝文志》作漆雕啟,據宋儒王應麟考證,「啟」為原名,漢人避漢景帝名諱改為「開」,春秋末期魯國(—說蔡國)人,生於西元前540年,卒年不詳。漆雕開是孔子**,孔子曾讓他去做官,他說對做官沒有信心,孔子聽廠表示很讚賞(參見《論語·公冶長》)。漆雕開具有不屈的勇氣,《韓非子·顯學》中說:

「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在對人性的看法上,主張性有善有惡,《論衡·本性》中記:「宓(不齊)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功;論情性,與世子(世碩)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

」根據這些資料,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漆雕氏之儒」不願做官,好勇任俠,屬於孔門**中任俠的—派;這一派主張人性有善有惡,宓子賤、公孫尼子、世碩等都是這一派的主要成員;《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孫尼子》,說明他們當時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孫丑上》稱善於「養勇」的北宮黝,亦當屬於「漆雕氏之儒」(參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蒙文通《古學甄微·漆雕之儒考》)。

「仲良氏之儒」:戰國儒家八派中這—派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就是《孟子·滕文公亡》所說的陳良一派。

據《孟子「記載:「陳良,楚產也,悅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陳良的**有陳相、陳辛等,後來欣賞農家許行的學說,曾遭到孟子的嚴厲批評。據陳奇猷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是《禮記·檀弓上》所載的仲樑子—派仲樑子,東漢鄭玄在《禮記注》中說是魯人。

據《禮記·檀弓上》記:「曾子曰:屍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

仲樑子曰: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徹帷。」又《毛詩傳》中引有仲樑子語,而《毛詩》源自子夏,所以這一派可能兼有曾參、子夏二家之學。

「孫氏之儒」:學術界一般認為「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倡言禮法兼治;哲學上主張「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孫氏之儒」中除那些傳承荀子經學的**之外,有名者是韓非和李斯,但他們兩人已經突破了其老師荀子的儒家學派的界限,而成為法家巾的代表人物。

「樂正氏之儒」:戰國儒家八派中這一派也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樂正氏之儒」或即孟子**樂正克,因此當屬「孟氏之儒」一系。

據陳奇猷推測,「樂正氏之儒」或為曾子**樂正子春,因此當傳曾子之學。 總之,戰國時期的儒家八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儒家內部出現的派別,它們之間的觀點很不相同,但都自認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學思想。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來看,主要是孟子的—派和荀子的一,派影響頗大

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秋水一渡塵 1 儒家理論是忠君愛國!沒有法律思想!2 法律思想是法家,韓非子的理論,後來法家即李斯後沒落,從而被儒家吸收!儒家法律思想都有什麼內容?怎樣理解儒家的政治法律思想 以孔子為代表闡述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和影響。 天上飛 一 主要內容 儒家思想精髓是主張 仁義 以 仁 核心,仁 即...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內容,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內容有哪些?

鬱熊熊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是指生物在變異 遺傳與自然選擇作用下的演變發展 物種淘汰和物種產生過程 地球上原來無生命,大約在30多億年前,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的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著170多萬個物種 生物進化論最早是由達爾文提出的,其在著 物...

《紅日》主要內容,《紅日》的主要內容?

加爾基 吳強的長篇 紅日 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紅日 以1947年發生在江蘇的漣水,山東的萊蕪 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詳略得當地描述了這三次戰爭。書中先寫了漣水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結果國民黨占領了漣水,而解放軍 慘重,被迫撤退。後來解放軍重整軍隊,改變了不利的局面,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