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出處 在現實社會中它所表達的含義與意義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8-30 10:26:31

1樓:寶月荷香

漢尼拔是古代迦太基(其首都在今日突尼西亞境內)的軍隊統帥,也是世界古代傑出的軍事戰略家。第二次布匿戰爭(西元前218年—前201年)爆發後,漢尼拔率軍取道西班牙,穿越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直抵亞平寧半島,於前216年攻占了阿非烏斯河畔的小城——羅馬的重要糧庫坎尼。坎尼的失陷使羅馬大為震驚,也最終促使羅馬下了決戰的決心。

當時,羅馬已集結了8萬步兵和6千騎兵的強大兵力,而漢尼拔只有4萬步兵和1萬騎兵。

面對數量佔壓倒優勢的敵人,漢尼拔考慮的不是如何避其銳鋒,而是怎樣利用這一帶的平原充分發揮自己騎兵的優勢,在決戰中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他很明白,迦太基步兵雖經過了多次殘酷的戰鬥考驗,但總的素質還是比對手略遜一籌;而自己騎兵的質量則勝過對方,特別是迦太基馬種優良、紀律嚴明的重騎兵,更具有明顯的優勢,於是,他採取的第乙個步驟就是示弱驕敵,誘其盡快出戰。

西元前216年8月2日(會戰開始之前),漢尼拔作了周密部署。他知道該地夏季中午常颳東南風,因此首先佔據了順風的位置,然後指示部分騎兵和輕步兵埋伏在附近有樹林和溝壑的山崗上。接著他精選了500名持長劍的勇士各帶一把匕首,藏在衣服下面,準備按計行事。

他還把步兵擺成乙個向前凸出的弧形,為了吸引敵人,特意將較弱的高盧兵和西班牙兵配置在弧形的突出點上,將他的騎兵排列在步兵的兩翼,並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機動作戰。羅馬人把全體步兵列為三行,行間留有間隔,騎兵靠在兩側。另外,兩名執政官各帶一千精選的騎兵作為支援部隊集結在戰陣兩端。

會戰開始了。羅馬人一開始就用步兵猛攻對方的突出部,而迦太基步兵則奉命且戰且退,迦太基的陣式逐漸變成了凹進去的弧形。羅馬人滿以為敵陣**不久將被突破,他們完全可以包抄、聚殲敵軍,因此奮力向前,戰鬥隊形變得越來越密集。

這時,漢尼拔下令兩翼騎兵齊出,進攻羅馬騎兵幷包圍他們的步兵,羅馬騎兵雖然馬匹較差,騎術欠佳,但仍頑強抵抗著。漢尼拔親率一支機動騎兵上前增援也未能立即奏效。

為了更快打亂敵陣,漢尼拔向那500勇士發出了訊號。他們得令後離開了隊伍,拖著長劍,像逃兵似地投向敵陣。羅馬的前鋒指揮官收容了這批人,繳了他們的長劍就讓他們到陣後去了。

這時迦太基陣營側翼有成隊的非洲精銳步兵喊叫著「潰逃」而去,引得羅馬人前去追擊;不料這喊聲正是預定的訊號,埋伏著的迦太基步兵、騎兵一齊殺出,消滅了羅馬追兵後又從側翼猛攻敵陣,這時夾著塵土的大風颳起,羅馬人的投石器無法瞄準目標,而順風的迦太基人卻恰恰相反。看到時機已到,那500名假裝投降的士兵紛紛抽出匕首,從背後衝殺羅馬士兵,並用羅馬人的盾與劍武裝自己,在敵陣中橫衝直撞。羅馬人不知道對方到底有多少混入己陣的詐降者和伏兵,也難於分辨這些與自己持同樣**的敵人,隊伍逐漸混亂。

看到戰局不妙,主戰最堅決的瓦羅帶著少數騎兵飛快逃跑了。以後,隨著鮑羅斯和多數將領、元老的相繼戰死,羅馬軍隊的士氣終於渙散了,羅馬的大門向漢尼拔轟然洞開。「坎尼之戰」——這個戰爭史上的輝煌戰例,從此成了乙個幾乎眾所周知的諺語,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諺語意指人生目標的實現,不只有一條路可走。同時也有勸慰失敗者不要灰心喪氣或者一條路走到底之意。在坎尼之戰中,漢尼拔進行了周到的準備,充分掌握和利用了地形、氣候及敵人的弱點,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的精良騎兵的作用和士兵們的勇敢精神,從而彌補了兵力上的劣勢,最終將戰役引向了勝利。

2樓:十級英雄

這句話告訴人們,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能解釋這句話的出處嗎?在現實社會中,它所表達的含義與原意有何區別呢?

3樓:匿名使用者

條條道路通羅馬

羅馬在古代是義大利中部的乙個小城,後來逐步向外擴張,勢力遍及整個地中海地區並擴充套件到大西洋方向和歐洲大陸內部,建立了羅馬帝國。

公元1、2世紀之交,羅馬帝國國勢和人口達到高峰,建立了規模巨集大的古代交通運輸網。羅馬人共築硬麵公路8 萬公里,其中著名的有阿庇亞大道,波匹利亞大道,奧萊莉亞大道,弗拉公尺尼亞大道,埃公尺利亞大道,瓦萊里亞大道,拉丁大道等,另有無數條支線通往帝國各行省。這些道路四通八達,故有「條條道路通羅馬」之說。

後來,人們用「條條道路通羅馬」來比喻達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諺語意指人生目標的實現,不只有一條路可走。同時也有勸慰失敗者不要灰心喪氣或者一條路走到底之意。在坎尼之戰中,漢尼拔進行了周到的準備,充分掌握和利用了地形、氣候及敵人的弱點,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的精良騎兵的作用和士兵們的勇敢精神,從而彌補了兵力上的劣勢,最終將戰役引向了勝利。

5樓:匿名使用者

出處:漢尼拔是古代迦太基(其首都在今日突尼西亞境內)的軍隊統帥,也是世界古代傑出的軍事戰略家。第二次布匿戰爭(西元前218年—前201年)爆發後,漢尼拔率軍取道西班牙,穿越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直抵亞平寧半島,於前216年攻占了阿非烏斯河畔的小城——羅馬的重要糧庫坎尼。

坎尼的失陷使羅馬大為震驚,也最終促使羅馬下了決戰的決心。當時,羅馬已集結了8萬步兵和6千騎兵的強大兵力,而漢尼拔只有4萬步兵和1萬騎兵。

面對數量佔壓倒優勢的敵人,漢尼拔考慮的不是如何避其銳鋒,而是怎樣利用這一帶的平原充分發揮自己騎兵的優勢,在決戰中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他很明白,迦太基步兵雖經過了多次殘酷的戰鬥考驗,但總的素質還是比對手略遜一籌;而自己騎兵的質量則勝過對方,特別是迦太基馬種優良、紀律嚴明的重騎兵,更具有明顯的優勢,於是,他採取的第乙個步驟就是示弱驕敵,誘其盡快出戰。

西元前216年8月2日(會戰開始之前),漢尼拔作了周密部署。他知道該地夏季中午常颳東南風,因此首先佔據了順風的位置,然後指示部分騎兵和輕步兵埋伏在附近有樹林和溝壑的山崗上。接著他精選了500名持長劍的勇士各帶一把匕首,藏在衣服下面,準備按計行事。

他還把步兵擺成乙個向前凸出的弧形,為了吸引敵人,特意將較弱的高盧兵和西班牙兵配置在弧形的突出點上,將他的騎兵排列在步兵的兩翼,並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機動作戰。羅馬人把全體步兵列為三行,行間留有間隔,騎兵靠在兩側。另外,兩名執政官各帶一千精選的騎兵作為支援部隊集結在戰陣兩端。

會戰開始了。羅馬人一開始就用步兵猛攻對方的突出部,而迦太基步兵則奉命且戰且退,迦太基的陣式逐漸變成了凹進去的弧形。羅馬人滿以為敵陣**不久將被突破,他們完全可以包抄、聚殲敵軍,因此奮力向前,戰鬥隊形變得越來越密集。

這時,漢尼拔下令兩翼騎兵齊出,進攻羅馬騎兵幷包圍他們的步兵,羅馬騎兵雖然馬匹較差,騎術欠佳,但仍頑強抵抗著。漢尼拔親率一支機動騎兵上前增援也未能立即奏效。

為了更快打亂敵陣,漢尼拔向那500勇士發出了訊號。他們得令後離開了隊伍,拖著長劍,像逃兵似地投向敵陣。羅馬的前鋒指揮官收容了這批人,繳了他們的長劍就讓他們到陣後去了。

這時迦太基陣營側翼有成隊的非洲精銳步兵喊叫著「潰逃」而去,引得羅馬人前去追擊;不料這喊聲正是預定的訊號,埋伏著的迦太基步兵、騎兵一齊殺出,消滅了羅馬追兵後又從側翼猛攻敵陣,這時夾著塵土的大風颳起,羅馬人的投石器無法瞄準目標,而順風的迦太基人卻恰恰相反。看到時機已到,那500名假裝投降的士兵紛紛抽出匕首,從背後衝殺羅馬士兵,並用羅馬人的盾與劍武裝自己,在敵陣中橫衝直撞。羅馬人不知道對方到底有多少混入己陣的詐降者和伏兵,也難於分辨這些與自己持同樣**的敵人,隊伍逐漸混亂。

看到戰局不妙,主戰最堅決的瓦羅帶著少數騎兵飛快逃跑了。以後,隨著鮑羅斯和多數將領、元老的相繼戰死,羅馬軍隊的士氣終於渙散了,羅馬的大門向漢尼拔轟然洞開。「坎尼之戰」——這個戰爭史上的輝煌戰例,從此成了乙個幾乎眾所周知的諺語,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諺語意指人生目標的實現,不只有一條路可走。同時也有勸慰失敗者不要灰心喪氣或者一條路走到底之意。在坎尼之戰中,漢尼拔進行了周到的準備,充分掌握和利用了地形、氣候及敵人的弱點,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的精良騎兵的作用和士兵們的勇敢精神,從而彌補了兵力上的劣勢,最終將戰役引向了勝利。

原意:羅馬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羅馬帝國的中心,交通四通八達,從個行省到羅馬都有大路相通,非常方便,所以有此說。

現實社會表達的含義:

達到目的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即所謂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行行出狀元)```

6樓:匿名使用者

坎尼之戰」——這個戰爭史上的輝煌戰例,從此成了乙個幾乎眾所周知的諺語,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諺語意指人生目標的實現,不只有一條路可走。同時也有勸慰失敗者不要灰心喪氣或者一條路走到底之意。在坎尼之戰中,漢尼拔進行了周到的準備,充分掌握和利用了地形、氣候及敵人的弱點,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的精良騎兵的作用和士兵們的勇敢精神,從而彌補了兵力上的劣勢,最終將戰役引向了勝利。

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出處

7樓:匿名使用者

西元前六、七年到公元後一百廿五年左右,包括埃及在內,大部份都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羅馬帝國不但是國勢強盛,而且由於治理得法,整個說來維持得相當太平,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羅馬和平」景象。羅馬帝國內也因政治的安定,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人民和貨物交往頻繁,因此許多的交通要道都修建得很完善。

「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著名諺語便是這樣得來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蘇軾詩,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誰說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誰說的 就是一條諺語。中國有好多諺語也知道是誰說的呢。是老百姓說的吧,在羅馬最興盛的時候。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乙個叫阿拉里克的人,西元前五世紀的西哥特王,當時日耳曼族群老大。當時和西羅馬打仗的時候說的。原話是 ha ha ha all roads l...

“條條道路通羅馬”是什麼意思

辰星 條條道路通羅馬 是古羅馬歷史上傳下來的一句俗語,在古代,羅馬原是一個小小的城邦,後來統一了義大利,發展為強盛的國家,並一度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它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的輻射四方的大道,以加強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的統治,這樣四通八達的道路也溝通了文化,繁榮了商業 從而在中世紀的人民生活中產生...

羅成的兒子羅通是怎麼死的,羅成的兒子羅通怎麼死的

雲祀 羅通,羅成之子,因唐王李世民念其父羅成為大唐王朝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且又為國捐軀,死得慘烈,故唐王李世民收其子羅通為義子,封為 御兒幹殿下 官居千歲。而羅通自小聰明伶俐,武藝超群,人也長得俊俏,有其父之風,且一十六歲掛帥掃北,威風八面。羅通,掃北王羅通是中國 說唐全傳 章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