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的伏是什麼意思,三伏的伏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8-16 01:21:05

1樓:可愛的zzz聖

「伏」基本字義

1. 趴,臉向下,體前屈:~臥。~案讀書。

2. 低下去:此起彼~。

3.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法。~輸。~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4. 使屈服:降~。降龍~虎。

5. 隱藏:~兵。埋~。

6. 農曆劃分夏季最炎熱的三個階段:~日。~旱。~暑。~天。

7. 姓。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迴圈。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剋金,金不敢出來。

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伏」又稱「長夏」,五行家對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關係可以自然迴圈。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庚日」是「甲子記日」,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中最熱的是8月15~17日。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潛伏,指隱藏,埋伏

拼音:qián fú

解釋:潛伏

亦作「潛伏」。隱藏;埋伏。

《逸周書·時訓》:「苦菜不秀,賢人潛伏;靡草不死,國縱盜賊。」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以大兵潛伏於阜陵俟之,凌覺而走。」

《北史·拓拔順傳》:「長子朗,時年十七,枕戈潛伏積年,乃手刃康奴,以首祭順墓,然後詣闕請罪。」

楊朔 《萬古青春》:「天一黑,部隊便在預定的潛伏地帶移動。」

2樓:冬夜晴空

應該有兩種意思:1是趴著、2是伏擊

3樓:潘小豬愛潘潘

不懂守塔發育的好像乙個人的寂寞了。。。。。。。之間沒有…

三伏的伏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每年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如果出現庚日,中伏就為十天,否則為二十天,所以,大多數年份中伏都為二十天,相應地,大多數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乙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

」因為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漢書·郊祀志注》中說:

「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公升。

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公升高,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

「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公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數伏天氣要乙個多月,古人把這段時間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後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就是10天。

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國用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週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西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乙個奇蹟。

5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天」的「伏」是什麼意思 史書記載,早在東周惠王時,即西元前676年間,我國就有了「三伏」的說法。《史記.秦本紀》載:

「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史記集解》說:「六月伏日初也,週時無,至此乃有之。

」《史記正義》說:「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就是說,三伏之說,立於秦德公的時候,這裡的「初伏」,是起初和開始的意思。而所謂「伏」,是隱藏起來,躲避酷暑盛夏的意思。《史記正義》還說:

「蠱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故磔狗以御之。」古人認為狗是陽性家畜,殺狗塗血於四門,可以去除熱毒惡氣。

文言講,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

在夏日裡暑邪會逐漸的深伏於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發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後,這些病會反**作,「……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黃帝內經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調房裡。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

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飲品。一杯熱茶喝下去雖會出一些汗,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陣的清涼。凡是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遠些。

養生必須從當下做起。

入伏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望採納,謝謝!

6樓:匿名使用者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迴圈。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剋金,金不敢出來。

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伏」又稱「長夏」,五行家對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關係可以自然迴圈。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庚日」是「甲子記日」,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中最熱的是中伏。

夏天的一伏二伏三伏是怎樣計算的,一伏,二伏,三伏是什麼時候???? 10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 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 初伏 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 中伏 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 這年的...

三伏天三九天是何時開始的,伏是什麼意思

花非霧也非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 悶熱的日子,處在每年陽曆的7月上旬至8月中下間。三伏天 的 伏 就是指 伏邪 即所謂的 六邪 中的暑邪。三九天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 九天 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 27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時段。所謂的 伏天兒 就是指農曆 三伏天 即一...

三伏灸,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功效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 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 早在清朝初期張璐的 張氏醫通 中即有夏日 三伏 中,用白芥子塗法防止哮喘 的記載。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 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